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100蛋白与Cathepsin D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S-100蛋白(S-100)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D)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nmg’s disease,HD)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25例HD患儿及10例对照组儿童结肠。结果(1)在正常对照组与HD扩张段组肠壁肌间和黏膜下层可见CAD只对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阳性表达,对神经纤维与神经胶质细胞均不表达。S-100染色与CAD染色相反,神经纤维与神经胶质细胞均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表现为阳性神经丛中细胞状“空白区”。(2)在HD狭窄段组肠壁神经丛中缺乏CAD阳性表达。S-100染色神经丛中细胞状“空白区”未观察到;S-100强阳性表达的神经纤维束显著增生,扭曲呈波浪状。结论S-100和CAD的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H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探讨巨结肠类缘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7例行巨结肠根治术后的病变肠段进行常规HE染色,并对其中21例采用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巨结肠类缘病(alliedHD)标本的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及巨结肠症(H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而定,在HE染色基础上结合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肠道神经标志物在正常结肠、先天性巨结肠症(HD)、神经元发育不良-B(IND-B)及神经节细胞减少症(HG)病变结肠的表达特点,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肠道神经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组织蛋白酶D、蛋白基因产物9.5、S-100蛋白和外周蛋白4种抗体,对10例正常结肠、20例HD、8例IND-B型及20例FIG的患儿结肠石蜡标本切片采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对所有数码图像(×400)中神经丛、节细胞计数以及节细胞形态进行定量测量。结果组织蛋白酶D仅在神经节细胞表达阳性,不表达于神经纤维;PGP9.5和外周蛋白在肠壁肌间、黏膜下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S-100在神经节细胞中表达阴性。定量分析:HD病变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IND-B病变肠段肌间神经节细胞与正常比较计数明显增多,节细胞直径以及细胞核直径分别为正常的1.22倍和1.34倍(P〈0.01);HG病变肠段神经丛内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技术使不同病变间的形态差异得到定量分析,有助于对HD和同源病的病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Cajal 间质细胞(ICC)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中的分布,探讨Cx43和ICC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肠壁标本内各层之间Cx43蛋白和ICC的分布情况,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至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包括常见型30例,短段型12例,并取5例肠套叠患儿(30 d至8岁,男4例,女1例)作为对照组。结果:HD狭窄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肌层内Cx43和ICC表达缺失,各层中几乎未见Cx43表达和ICC分布,与HD扩张段(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D移行段肠壁Cx43和ICC有中等强度表达,与扩张段、狭窄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HD扩张段肠壁Cx43和ICC呈强阳性分布,黏膜下层和纵肌层未见或少见Cx43表达。HD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肠壁内Cx43和ICC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x43表达缺失或减少、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及ICC结构、分布异常,导致细胞间物质、电信号的传递障碍,可能是HD发病的原因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13-216]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不同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乳鼠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可靠模型.方法 将6~8日龄SD大鼠4窝(每窝10只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包括短段型组、常见型组、长段型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乳鼠经肛门推注9 g/L盐水,实验组分别采用经肛门置入不同长度的导管,推注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苯扎氯铵(BAC)的方法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4、6、8周行大体观察,取全段结肠及直肠,固定、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的表达以鉴定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确定病变累及肠管的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狭窄肠段与相应部位正常肠段c-kit标记的Cajal间质细胞(ICC)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处理后4周逐渐出现腹胀,粪便颗粒变小.8周处死后解剖发现肠管出现痉挛狭窄,狭窄近端粪便潴留;组织学检查可见处理段肠管肠神经节细胞基本消失,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法造成病变累及的肠段明显不同.对照组无上述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kit标志的ICC在狭窄段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经肛门灌注不同浓度、不同剂量BA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3种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乳鼠实验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为深入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无神经节细胞大鼠模型,为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提供可用的动物模型。方法取新生1周龄乳鼠16窝,每窝中随机取4只肛门灌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4只肛门灌注1%的苯扎氯铵(BAC)作为实验组,灌注后2、4、6、8周观察两组灌注后表现(饮食、活动、腹部及排便等情况)以及直肠形态;HE染色、HuD免疫荧光(IF)染色观察肠神经节形态,并计算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节的数量;qRT-PCR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灌注后2、4周,两组大鼠无明显异常,6周后实验组出现轻微腹胀,排便减少,至8周时腹胀明显,不排大便,伴精神萎靡,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2周、4周时两组直肠形态无异常,6周时实验组出现轻度狭窄,8周时明显狭窄,对照组未见异常改变。HE染色:术后2、4周两组直肠神经节细胞大小、形状以及数量上无明显异常(P0.05),6周时两组神经节细胞数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0和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2,P0.001),至8周时实验组未见肌间神经节细胞,对照组无变化。免疫荧光染色:HuD在两组大鼠肠肌间神经节中均有表达,2、4周两组无明显区别;6周时,实验组神经节细胞较对照组体积小、形态异常,至8周时,实验组已无荧光表达,对照组无改变。qRT-PCR:2、4周时两组GDNF mRNA、nNOS mRNA均无明显差异(P0.05),6、8周时实验组GDNF mRN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0.06±0.03 vs 1.05±0.32;0.39±0.24 vs 1.02±0.2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8周时GDNF mRNA的表达量较6周时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6、8周时实验组nNOS mRNA比对照明显降低(0.54±0.33 vs 1.14±0.50;0.40±0.24 vs 1.03±0.2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结论直肠灌注BAC可以导致大鼠直肠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GDNF以及nNOS异常表达可能与HD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殷敏智  张忠德  沈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1159-1160,T0002
目的观察不同抗体在先天性巨结肠(HD)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寻找一个特异性抗体帮助快速、正确诊断HD。方法选择5个抗体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D)、外周蛋白(Peripherin),蛋白基因产物(PGP9.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HD手术切除后标本的远端及近端根部。结果PGP9.5、NSE、Pe-ripherin在肠壁肌间、黏膜下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中均阳性表达,S100阳性表达黏膜下、肌间神经丛,对神经节细胞则阴性表达,CAD仅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而不表达神经丛。结论与其他抗体相比,CAD具有结果明显、易判断、快速等特点,是帮助诊断HD的一个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mRNA、Cajal间质细胞(ICC)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先天性巨结肠(HD)发病的关系 。方法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06年8月~2007年9月经病理诊断为HD的患儿,取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HD组,根据取材位置不同分为狭窄段(又分为短段型和常见型)、移行段和扩张段亚组。应用半定量RT 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组织GDNF mRNA水平和ICC、Cx43的分布,以肠套叠患儿手术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期间HD组纳入42例,对照组纳入5例。①狭窄段亚组GDNF mRNA表达较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扩张段亚组和对照组GDN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段亚组中短段型较常见型GDNF mRNA表达低(P<0.05)。② ICC在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和肌间丛,呈现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ICC在狭窄段亚组结肠组织内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与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肌间丛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移行段亚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和扩张段亚组减少(P<0.05),但较狭窄段亚组显著增加(P<0.001),其形态部分接近正常,但肌间丛缺乏连续性分布,未能形成正常的网络状结构。③狭窄段亚组肠壁肌层内Cx43表达缺失,各层中几乎未见Cx43表达。移行段亚组肠壁环肌层与纵肌层交界处Cx43有中等强度表达。扩张段亚组肠壁环肌层与纵肌层交界处Cx43呈强阳性分布,黏膜下丛和肌间丛未见或少见Cx43表达。结论 GDNF mRNA表达异常、ICC分布减少和形态异常、Cx43表达缺失或减少和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可能引起细胞间物质和电信号的传递障碍,而导致HD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结肠同源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131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病变肠段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并对21例标本采用NSE和S-100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巨结肠同源病(HAD)标本的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及巨结肠症(H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而定,在HE染色基础上结合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化学方法选择性去除大鼠肠神经节细胞,建立类似于人类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病的大鼠模型。方法通过开腹手术将0.5%的苄基-二甲基-十四烷基氯化铵(BAC)作用于大鼠降结肠远端2cm长的肠管浆膜表面30min,用生理盐水作对照组。术后4周处死大鼠,观察作用部位的大体解剖变化,并通过冰冻切片及整装片的免疫荧光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局部肠神经节细胞及神经丛的消除情况。结果术后4周的大体解剖发现,在BAC作用处肠管痉挛狭窄,其上方肠管扩张、肠内容物潴留;组织学检查证实,BAC作用处肌间和黏膜下神经节细胞消失,神经纤维明显减少,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明显减低。结论用BAC化学去除法成功地建立了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病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适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结肠同源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对131例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病变肠段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并对21例标本采用NSE和S-100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巨结肠同源病(HAD)标本的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及巨结肠症(H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而定,在HE染色基础上结合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对照组肠壁、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有神经节细胞段和无神经节细胞段肠壁神经组织中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的表达结果,目的在于了解HD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寻找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05至2008年手术切除HD标本54例,包括HD扩张段与痉挛段.以15例年龄与之相符的无HD患儿的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对HD痉挛段、扩张段、对照组肠壁组织切片进行C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计算机成像系统照相存盘,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分别判定CR在HD扩张段与痉挛段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所得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①无论是HE或免疫组化染色HD的扩张段神经节细胞皆存在,肌层神经纤维有不同程度的排列改变,神经节细胞大小不等;痉挛段均未见神经节细胞;②在正常结肠及HD扩张段肠壁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钙视网膜蛋白在肌间及黏膜下神经丛中对神经节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神经纤维也呈阳性反应;而HD痉挛段肠壁的免疫组化染色则可见钙视网膜蛋白在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大多表达阴性(90.7%),仅少量呈弱阳性表达(9.3%);③定量分析:CR分别在HD痉挛段之间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率(0.00665±().00387)与其在HD扩张段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率(0.26483±0.14626)存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很好的显示正常结肠及HD扩张段肠壁的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而在HD痉挛段该指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钙视网膜蛋白可能作为诊断HD的神经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不同神经标志物在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TCA)和常见型巨结肠(HD)肠壁内表达的差异。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TCA确诊病例18例,收集结肠、回肠全层标本。对照组为常见型HD及肛门直肠畸形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肠壁内神经标记物:S-100蛋白、外周蛋白、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不同程度的表达进行比较。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PGP9.5、S-100蛋白、NSE和外周蛋白在对照组和TCA组、HD组近端肠壁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行段内可见少数成熟和不成熟神经节细胞,神经标志物表达低于HD组(P〈0.01);18例TCA远端肠壁内均无神经节细胞,粗大的神经干较HD少见,神经标志物表达明显低于HD组(P〈0.01),以PGP9.5最明显。结论研究表明TCA和常见型HD病变肠段中存在明显的神经标记物阳性表达差异,提示全结肠巨结肠肠壁内神经支配异常不同与常见型巨结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中正常段与痉挛段结肠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36例HD患儿的正常段肠管(对照组)与痉挛段肠管(病变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etrin-1在两组中的表达.结果 在对照组(正常段)肠管中肌层(纵肌、环肌)、肌间神经节及黏膜层均见Netrin-1表达,病变组(痉挛段)中肌层及黏膜层亦可见Netrin-1表达,两组间Netrin-1的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trin-1在HD患儿正常段和痉挛段肠管的肌层、黏膜层表达无显著差异,可能说明Netrin-1与H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移植的实验性无神经节细胞症大鼠模型,并探讨模型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变化。方法8~9周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二组。氯胺酮麻醉下开腹,实验组用0.1%苯扎氯铵(benzalkonium chloride,BAC)处理大鼠降结肠浆膜40min,温盐水冲洗后关腹,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苯扎氯铵。分别于术后1、2、3、4、8周进行大体观察、钡灌肠X线检查,结肠测压、取处理段结肠行组织学检查,利用短路电流技术检测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变化。结果BAC处理后1周,实验组大鼠出现腹胀,处理段结肠狭窄,反射性收缩消失,近端结肠扩张,且随着时问延长症状加重。组织学检查发现BAC处理后1周结肠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空泡变,3周后完全消失。短路电流检测提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结肠上皮各时间点跨膜电压、基础电流明显降低,而钠离子吸收电流占基础电流的百分比升高。另外,由Forskolin所引起的氯离子分泌电流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二苯胺-2,2’-二羧酸阻断Forskolin所引起的Isc的百分比下降且小于1。而结肠跨膜电阻二组之间无差异。结论①采用0.1%BAC处理降结肠浆膜成功建立了实验性无神经节细胞症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结肠内MSCs移植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②实验性无神经节细胞症大鼠模型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未受损伤,结肠上皮离子转运功能紊乱,提示巨结肠大便排空困难除与失神经之后的平滑肌和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外,可能还与结肠离子转运的蛮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S-100蛋白的表达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的异常分布。方法对25例HD的病变肠段行S-100蛋白和nNOS染色,比较其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扩张段及狭窄段结肠壁S-100在神经丛内的神经纤维、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均有阳性表达,而在神经节细胞则无阳性表达;扩张段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形态分布良好,狭窄段无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散在分布细小nNOS阳性神经纤维以黏膜层为多。扩张段及狭窄段中神经纤维数密度无明显差异(t=1.251 P>0.05),但前者神经纤维直径明显较后者大(t=4.492 P<0.01)。结论神经分布异常是HD发病的机制之一,S-100与nNOS的协同检测可作为HD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先天性巨结肠症(Hir -schsprunffs dis-ease,HD)患儿有神经节细胞肠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及非 HD 小儿肠壁(对照组)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结果,探讨 AQP—1在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表达意义及其在 HD 发病机理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09—2014年经手术切除的 HD 肠组织标本65例,包括扩张段与痉挛段;将21例年龄与之相仿的非 HD 患儿的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对 HD 痉挛段、扩张段、对照组肠壁组织切片进行 HE 染色和 AQP1、组织蛋白酶 D 和 S10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计算机成像系统照相存盘,分别判定 AQP1在各组肠组织黏膜下、肌间神经丛中阳性细胞染色面积的百分比,所得数据用 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①对照组、HD 的扩张段经 HE 和组织蛋白酶 D 和 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证实神经节细胞存在;痉挛段未见神经节细胞(图1,2);②对照组、HD 痉挛段、扩张段肠组织中见 AQP1表达于所有血管内皮细胞;③在正常结肠、HD 扩张段肠组织黏膜下丛、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和雪旺细胞均可见 AQP1呈阳性表达,HD 痉挛段相应部位 AQP1表达大多呈阴性(90.2%),仅少量呈弱阳性表达;④半定量分析:AQP1在神经丛中阳性染色评分,HD痉挛段评分低于 HD 扩张段评分,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AQP1在 HD 痉挛段和正常结肠、HD 扩张段肠壁神经丛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我们猜测在肠道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AQP1对神经节细胞迁移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 HD 的发病机理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诊断 HD 的神经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在无神经节细胞症大鼠直肠壁内移植的存活和分化情况,以及对肠道运动和反射功能的改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治疗作用。方法用0.5%苯扎氯铵溶液浸湿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提纯好的脐带间充质神经干细胞150汕(浓度107/mL)分3处注入大鼠无神经节细胞肠壁内,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后2,4,8周取材,观察大体表现,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在病变肠管中的成活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表达情况,钡灌肠检查肠道功能情况。结果本组造模成功60例,无试验过程中死亡。模型组移植后2周取材,其中22只移植后可检测到肠壁内移植细胞存活,证明神经干细胞移植成功;4周取材可见分化为神经节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免疫组化可见肠壁内NSE和S-100蛋白表达;8周取材与4周结果相同。注射生理盐水组无一只有神经节细胞存活。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组病变肠段肠壁内神经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钡灌肠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前后结肠形态上有明显不同。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NSCs在无神经节细胞的肠壁内可以存活和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肠神经功能,从而为NSCs移植治疗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病理角度分析新生儿期非巨结肠性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生儿期非巨结肠动力性肠梗阻病例32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探查,其中30例行回肠造瘘术,2例行横结肠造瘘术,取造瘘处肠管石蜡切片为实验第一组;以上32例患儿均于3个月后返回本院行封瘘术,取封瘘术中同段肠管石蜡切片为实验第二组;取10例同日龄同段正常肠管石蜡切片做对照组。三组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分别对CD3、CD117行免疫组化检测及凋亡(Tunnel)检测。结果HE染色光镜下观察第二组较第一组黏膜及肌问神经节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光镜下观察肠壁肌纤维未见异常;CD3于实验组及对照组神经节周均未见表达;CD117第二组较第一组及对照组表达增多,实验组及对照组Tunnel凋亡实验见神经节周无表达。结论肠神经节周围炎症反应及肠神经节凋亡这两个影响年长儿肠动力的因素指标在新生儿动力性肠梗阻中并不常见;Cajal细胞发育异常及神经节细胞成熟度可能是新生儿肠动力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结肠手术标本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的分布及形态,分析并统计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数量,为研究HD的发病机制和功能障碍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HD患儿手术标本狭窄段(狭窄段组)、移行段(移行段组)和扩张段(扩张段组)组织ICC的分布及数量,及5例肠套叠患儿(对照组,男4例,女1例;年龄30 d~8岁)结肠手术标本组织ICC的分布及数量.结果 1.对照组结肠组织ICC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IC-SM)和肌间从(IC-MY),在环肌层和纵肌层(IC-IM)也有分布.IC-SM、IC-MY在切面上呈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2.结肠狭窄段组结肠组织ICC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IC-MY的嘲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另狭窄段组2例ICC形态、分布及数量与对照组或扩张段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移行段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显著减少(Pa<0.05),较狭窄段组显著增加(P<0.001),其形态部分接近正常,但IC-MY缺乏连续性分布,未能形成止常的网络状结构;扩张段组与对照组结肠组织内ICC分布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D患儿结肠的不同肠段ICC的数量、形态、分布不同.在狭窄段IC-MY偶见残存的ICC,其形态变钝、突起减少或消失.ICC分布减少、形态异常可能是HD胃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