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与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20对自杀未遂者及对照进行分析。结果自杀未遂者中存在ApoE4种基因型,分别为Apo E-E2/3,E3/3,E2/4和E3/4,其中以Apo E-E3/3为主。经多状态模型分析影响不同基因型自杀未遂(Apo E-E2/3、E3/3、E2/4均相对于E3/4基因型)的因素,发现情感冲突、对现在生活不满意与E2/4基因型相关,情感冲突与E2/3基因型相关,没有发现与E3/3型相关的因素。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未发现不同Apo E基因型与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本研究不支持Apo E基因与自杀未遂相关联,但不同Apo E基因型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丹妹  何佟  虞道锐  吉丽敏  莫燕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70-2571,2574
结核病是单因素所致的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表明,结核病是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种系的小鼠对结核病易感性有所不同,认为遗传学因素对易感型和抵抗型小鼠结核菌的感染和疾病进展不同起主要作用,而获得免疫也起了一定作用,但两型免疫能力的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目前,结核病易感基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1] 。由于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 (ER)介导发挥生物效应 ,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ER基因存在多态性和变异。所以有人提出ER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雌激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从而导致心肌梗死 (MI)的发生。本文旨在探讨ER基因多态性分布及MI发生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2 6例 ,分健康对照组 73例 ,其中男 4 3例 ,女 30例 ,年龄 (5 7 1± 10 8)岁 ,且家庭史中无MI或脑梗死史。心肌梗死 (MI)组 5 3例 ,其中男31例 ,女 2 2例 …  相似文献   

4.
GS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 转移酶M1(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和多重PCR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的分布频率。 [结果 ]病例组中GSTM1缺失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OR =2 .18,95 %CI :1.0 2~ 4.67)。在男性病例中GSTM1缺失基因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P <0 .0 5 )。GSTM1与GSTT1在儿童白血病的发病中无交互作用。 [结论 ]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是儿童白血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男性患儿尤为明显 ;GSTT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儿童白血病无关 ;GSTM1和GSTT1在儿童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综合分析合并率差。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合并率差为E3/3基因型频率为-8.5%,ε3等位基因频率为-4.2%;而E4/3基因型频率、ε4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10.5%和5.8%;4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3/3基因型者不易患冠心病,E4/4基因型携带者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基因1087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58例卵巢癌患者和160例健康对照者的Ang2基因1087G/A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Ang2基因1087G/A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2基因1087G/A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卵巢癌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肺结核病例125例和健康对照198名的环境因素暴露情况及静脉血。MBP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特异引物PCR方法,用SPSS11.5软件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MBP-52、54、57位点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8.0%、7.2%、0.4%和5.3%、4.3%、0.5%,按性别分层的Mantel—Haensezl x^2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体重指数、婚姻状况、卡介苗接种史、卡痕、结核病接触史及家族史、体力劳动、文化程度与肺结核的发生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上述危险因素后,总MBP(OR=2.182,95%CI:1.058~4.499)和MBP52突变型等位基因型(OR=2.574,95%CI:1.028~6.446)与肺结核发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总MBP和MBP-52突变型等位基因可能与肺结核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XPA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治地区食管癌高发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和参与DNA损伤修复的XPA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对食管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96例食管癌患者和201例对照者进行食管癌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应用PCR-RFLP技术对XPA 23G多态性基因型检测,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携带突变(G)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8.31,P<0.01);XPA基因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6,P<0.01),且携带有xPA突变杂合子(A/G)和突变纯合子(G/G)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比携带野生纯合子(A/A)个体低[OR值(95%CI)分别为0.58(0.37~0.91)和0.32(0.18~0.56)].携带XPA突变基因G与经常食用腌制食品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S=0.04,API=-0.77).结论 XPA 23G多态性可能与长治地区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携带XPA突变基因G可抑制食用腌制食品对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载脂蛋白(apo)E基因与脑血栓疾病间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先扩增出apoE基因第4外显子内的227bp片段,继以限制性内切酶CfoI酶解消化,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后银染显带判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本实验共检测了正常汉族113例及37例汉族脑血栓患者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脑血栓患者apoEε4/3基因型和ε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P<005)。说明该方法快速、准确、分辨率高,apoE等位基因多态与脑血栓疾病间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1.
150例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山东省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特点,为自杀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山东省内随机选取四县三市的7家综合医院急诊科或内科为调查点,收集2003年1~9月同意被调查的自杀未遂者信息,共150例。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自杀未遂较易发生在农村、年轻女性、文化程度低、农民、已婚、收入低、具有情感冲突者中。自杀时有人在场或附近者,占56.0%;真正想自杀者占42.0%。男性自杀者较女性具有文化程度高、人均月收入高、精神障碍、对学习/工作不满意及不易冲动;城市自杀者较农村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较高的收入,对学习/工作不满意,不需要家庭经济帮助、对将来生活寄予希望;抑郁性自杀与经济、精神、心理、社会支持因素均相关;冲动性自杀者较易发生在女性、内向、具有情感冲突、无精神障碍、对将来生活满意者中。结论 不同地区自杀未遂流行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型自杀未遂相关因素不同,自杀是可干预的。  相似文献   

12.
自杀未遂影响因素与高危人群的分类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为自杀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20对自杀未遂与对照进行分类树(CART)分析。结果抑郁、情感冲突、给予了朋友精神支持、载脂蛋白E(ApoE—E),2/3、低人均月收入、对现在生活不满意、吸烟、内向性格是自杀未遂的重要分类因素。高危人群有:(1)情感冲突 抑郁;(2)情感冲突 无抑郁 较低人均月收入;(3)无情感冲突 抑郁 没有给予朋友精神支持;(4)无情感冲突 抑郁 给予朋友精神支持 ApoE—E2/3;(5)情感冲突 无抑郁 较高人均月收入 内向性格 不吸烟;(6)情感冲突 无抑郁 较高人均月收入 非内向性格 对现在生活不满意。所含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0%。结论为降低自杀行为发生率,临床医生及社区中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Suicidal behaviour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recognized a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the extent of hospital-treated attempted suicide in South-west Ireland. METHODS: Between 1995 and 1997, routine data collection,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 of the WHO/Euro Multicentre Study on Suicidal Behaviour, took place in all general and psychiatric hospitals and prisons in the Southern and Mid-western Health Boards covering one-quarter (863,709) of the Irish population. RESULTS: The annual person-based (aged over 15 years) male and female European age-standardized attempted suicide rates were 163 and 190 per 100,000, respectively. Female rates far exceeded male rates in under 20-year-olds. The peak rates for men and women were in the age range 20-24 (374 per 100,000) and 15-19 (433 per 100,000) years, respectively. One in six (16%) made a repeat attempt within the study period. Adjusting for age, repetition was marginally less common in women.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vestigating the risk of repetition associated with age, method and previous attempts found no age effect for women but an increased risk of repetition among men in their thirties (OR=1.7, 95% CI: 1.2-2.4). An attempt in the preceding 12 months greatly elevated the risk of repetition, particularly for women (female OR=13.7, 95% CI: 9.3-20.4; male OR=5.6, 95% CI: 4.1-7.8). CONCLUSION: Attempted suicide is a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Ireland. Rates are higher in women and highest among the young. An attempt in the past year grea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petition, especially in wom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在农村自杀未遂和正常对照人群中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采用序贯抽样方法对山东省蓬莱、滕州、邹城、利津、莒南、宁阳6个县(市)的407例自杀未遂病例和按照性别、年龄、居住地匹配的409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ronbach's α系数、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采用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区分效度来评价量表的效度。结果 LSIA量表在自杀未遂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8和0.734, 各条目得分与删除此条目后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0.648和0.095~0.524(均P<0.05),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 自杀未遂组提取出对生活的热情、决心与不屈服、愿望与已实现目标的统一、自我评价和心境5个公因子,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2.89%, 正常对照组提取出对生活的热情、决心与不屈服、愿望与已实现目标的统一、自我评价、心境和冷漠消极6个公因子,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1.45%;LSIA、Beck绝望量表(BHS)、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总分分别为(12.20±4.86)、(44.85±20.72)、(13.25±16.59)分, LSIA量表总分与BHS、CES-D量表总分均呈负相关(r=-0.720、-0.715,P<0.001), 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自杀未遂组LSIA量表总分为(9.39±4.59)分, 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5.00±3.2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0, P<0.001), 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结论 LSIA量表在农村自杀未遂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但个别条目仍需调整。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4县农村中学生自杀未遂的学校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少年学习成绩不良、校园欺凌、低学校满意度及学校意识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强度,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4县16所非示范中学10 894名10~21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自杀未遂、校园欺凌、自评学习成绩情况.以过去一年至少1次实施过自杀行为但未致死亡界定为有自杀未遂.分别使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学校满意度分量表、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学校意识分量表,评定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和学校自我意识.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5.8%;不同学习成绩及不同校园欺凌行为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成绩不良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高于学习成绩良好者(X2=11.39,P=0.023);施暴与受暴行为共存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高于仅有受暴(28.7%vs.15.8%,P<0.000、施暴(28.7%vs.10.6%,P<0.001)行为或无欺凌行为(28.7%vs.4.8%,P<0.001)的中学生;以青少年和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控制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园欺凌、学校满意度低和学校意识低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自杀未遂与校园欺凌和学校意识密切相关,应根据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校园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邓砚  杨莉  尹晔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84-185
目的 了解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未遂者影响。方法 采用北京回龙观医院自制家庭结构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广西某农村地区的52例自杀未遂者和对照组7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例组52例中男性18例,占34.6%,女性34例,占65.4%;汉族16例,占30.8%,少数民族36例,占69.2%;年龄为15~65岁;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家庭亲密度得分分别为(62.90±10.81)、(70.07±8.78)分,家庭适应性得分分别为(43.02±10.05)、(49.93±6.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平均年龄构成偏低(χ2=14.302,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3.174)、受教育年限(OR=2.649)、家庭亲密度得分(OR=2.473),家庭适应性得分(OR=4.489)为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结论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自杀未遂的重要危险因素,在预防时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三烯A4水解酶(LTA4H)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亚型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表型不一致同胞对研究设计, 分析4个LTA4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072512、rs2540489、rs2540500和rs6538697)与IS及其亚型的关联关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进行多因素分析, 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FBAT)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对234个家系所组成的356对表型不一致同胞对进行分析, 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情况与IS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各位点与IS的关联分析发现, 在加性和隐性模型下, rs2540489基因型与IS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 G等位基因是保护因素(加性模型OR=0.62, 95%CI: 0.41~0.94;隐性模型OR=0.48, 95%CI: 0.23~1.02);rs2540489 基因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IS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 G等位基因是保护因素(加性模型OR=0.48, 95%CI: 0.24~0.95;隐性模型OR=0.25, 95%CI: 0.07~0.93);在调整年龄、性别等其他因素后, 以上关联关系仍然存在。结论 LTA4H基因 rs2540489位点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IS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精神疾病在自杀行为危险因素中的相对重要性。方法:对就诊于综合医院的152例自杀遂者和按1:1匹配的对照组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未遂组患精神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7.7%比4.0,配对X2.45.45,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未遂有三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急性应激强度大(OR=67.47,95%,CI8.85-514.56),患有精神疾病(OR=13.85,95%,CI 2.01-95.55),和负性生活事件在近一年对心理的影响程度大(OR=5.40,95%CI 1.12-26.08),结论: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未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有必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自杀干预计划。  相似文献   

19.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汉族人群自杀未遂的环境危险因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158/108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有无关联。方法采用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205例自杀未遂者(男性89例、女性116例)与相应对照(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地区)进行COMT158/108基因型测定、环境因素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COMT基因型、基因频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OMT158/108Val/Val、文化程度低、吸烟、情感冲突、精神障碍、抑郁皆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3(95%CI:1.10~5.40)、5.70(95%CI:1.88~17.27)、3.54(95%CI:1.02~12.36)、10.96(95%CI:4.74~25.34)、6.35(95%CI:1.68~24.05)、11.30(95%Ci:4.58~27.89);且因素间无相乘模型一级交互作用。结论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吸烟、情感冲突、精神障碍、抑郁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支持COMT158/108Val/val为自杀未遂的易感基因型。并提示基因图谱上116bp片段可能与COMT高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