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志群 《吉林医学》2012,33(28):6197-6198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或注入惰性气体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随防半年,34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达到解剖复位,2例取硅油后复发。结论:对玻璃切割术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手术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9例(29眼)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0.8 mL C3F8,3 d后行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观察玻璃体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C3F8后29眼眼压均得到不同程度回升,眼前节炎症减轻,注气后3 d内共有23眼脉络膜复位?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25眼,占86.2%,3眼通过二次手术达到视网膜复位?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为2.14 ± 0.39?1.58 ± 0.57?1.23 ± 0.59,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7只眼治愈(100%),7例患眼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发现裂孔周围冷冻瘢形成不理想,于术后5~10d眼内气体填充状态下补充眼底激光治疗后裂孔封闭。1眼于扣带术后37d发现另一象限周边视网膜小裂孔,局限视网膜脱离经再次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可避免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内结构损伤,有利于视功能较快恢复,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作为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9眼)因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入院患者,术前1周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放液、硅油眼内注入术,术中及术后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5~24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9眼(100%),7眼保持术前视力,2眼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并能有效保存及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伴随晶状体混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玻璃体腔填充C3F8气体,术后观察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2个月,平均5.3个月.结果 9眼中最终视网膜复位8眼,其中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眼;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2眼.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均获得视力提高及主观感觉的显著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伴随晶状体混浊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可提高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和术后视力。由于硅油的比重轻于水,注入玻璃体体腔后俯卧位时,会飘向后方顶压视网膜帮助其复位。然而硅油材料不能自行吸收,注入眼内后可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待视网膜平伏后维持3~6个月需再行手术取出。我院自2004年1月-12月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此手术的患者18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硅油填充治疗高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高龄患者应用重硅油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63~81岁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只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只眼视网膜全部复位,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应用玻璃体切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对视网膜脱离(RD)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气体硅油填充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6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患者随机分为体位护理组和随机护理组,对两组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位护理组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气体硅油填充术后并发角膜水肿、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方面均低于随机护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位护理有助于减少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气体硅油填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视网膜复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观察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复位成功,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气应用于脉络膜脱离型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52例患者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手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42眼,对照组22例30眼。治疗组于手术前3d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雷珠单抗0.05ml,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前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及疾病健康指导。手术后随访3-12(5.24±1.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手术后视力分别为(0.09±0.068)、(0.06±0.029),均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能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手术后玻璃体积血发生率,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寻找视网膜裂孔、脉络膜缺损区及玻璃体情况,并于缺损区边缘有色素区行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10只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脉络膜缺损区,脉络膜缺损区包含视盘者6只眼,缺损区上缘邻近视盘者4只眼,合并黄斑缺损者1只眼.10只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随访观察3 ~ 20个月(平均12个月),10只眼视网膜均获解剖复位.7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缺损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内填充术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施行玻璃体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例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标准三切口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光凝,根据情况联合注气(C3F8)或硅油注入术,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l,TA)。术后全身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月至5年,22眼视网膜复位良好,21眼视力较术前有增进,1眼与术前无明显差别,但是视网膜平复,未见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明显的增生膜。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激素是治疗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注入适量TA,TA可以缓慢释放,相当于在玻璃体腔内注入缓释激素,有利于预防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及增生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硅油眼内填充治疗未见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未见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7例(7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重硅油(OxaneSO)填充术。结果术后随访89—248d,均未发现视网膜再次脱离;2例患者视力提高,2例视力不变,3例视力下降。术后5例眼压异常,其中2例患者眼压低于10mmHg,3例患者眼压高于21mmHg;2例患者发现少量前房重硅油浮游。未发现并发性白内障、重硅油乳化、严重的前房炎症反应等与硅油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对非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重硅油填充术,可获得满意的视网膜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唐秀武 《微创医学》2010,5(3):260-262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需要使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脱离的视网膜进行复位,然后使用一些玻璃体腔填充物封闭裂孔和顶压脱离的视网膜,使视网膜保持复位状态.玻璃体腔填充物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不可或缺的材料,选择好填充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对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赵俊  朱萍  杨原媛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87-1988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对护理的要求。方法 21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依据病情联合剥膜、重水注入、激光、气液交换等,最后行重硅油填充,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 21例患者中95.2%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眼前指数2例,0.02~0.10者12例,0.12~0.40者7例。21例患者中19例视网膜复位成功,2例患者取油时上方视网膜出现新裂孔给予气体填充后视网膜复位。6例患者眼压升高。结论术前给予术前评估、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体位护理、眼部护理、密切观察术眼情况、生活护理和出院指导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复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巩膜外垫压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03/2012-04月在作者医院接受治疗的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总共30眼),所有患者均给予巩膜外垫压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随访至2013-12月,观察这30例患者的总体治疗情况及术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总共30只病眼均治愈,其中有3只病眼因为初次手术后的眼裂口周围的冷冻瘢形成较差而再次进行眼底激光治疗;另有2只病眼于手术完成46d后发现其他象限周围视网膜再次出现小裂孔,经再次巩膜外垫压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后将视网膜完全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未出现下降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比较,患者术后视力在0.02以上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术前(P<0.05),患者手术后第30天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巩膜外垫压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后体位护理对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48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随机分为体位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护理组通过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体位护理、基础护理等,24例患者视网膜复位均良好,发生角膜水肿、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小于常规护理组(P<0.05),其中10例患者视力恢复至0.05~1.00,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体位护理、体位依从性宣教、心理护理等,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实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患者68例,回顾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 术后随访6至24个月,平均17.8个月,第1次手术复位59例,未复位9例,其中5例二次手术获得解剖复位,4例因患者拒行二次手术而放弃手术,手术最终成功复位64例.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疗效确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有效的护理方法,并为今后护理此类患者提供护理经验。方法:总结对40例(4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复位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惰性气体C3F8(全氟化碳)术前后积累的护理经验及技巧。结果:本组40例患者22例痊愈出院,18例好转出院,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加强复位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患者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及耐心、细致的康复指导,可增强患者视网膜复位的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