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颈内动脉岩内段各点与咽鼓管圆枕的距离,为鼻内镜颅底相关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颅底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和图像放大,三维重建,对颈内动脉岩内段距咽鼓管圆枕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咽鼓管圆枕距离同侧破裂孔距离为(17.440±0.213)mm,距离同侧颈内动脉管外口(27.322±0.271)mm,距离右侧卵圆孔(22.000±0.323)mm。男性咽鼓管圆枕与左侧卵圆孔距离为(21.122±0.314)mm,女性咽鼓管圆枕与左侧卵圆孔距离为(21.228±0.617)mm。结论该研究为鼻内镜颅底手术的安全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术中暴露和保护岩骨段颈内动脉极为重要,能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颈内动脉造成致死性大出血。  相似文献   

2.
耳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1 健康男青年720例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表现崔志汉胡团元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1):6l,1984 本文报告720例18~20岁健康男性青年咽鼓管咽口的形态。1.喇叭型:圆枕正常,前后唇稍锐,微向外翻隆起,底部开阔,形似喇叭。2.裂隙型:圆枕稍肥厚,前后唇钝、扁平且向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尸颅蝶腭孔的测量和观察 ,为经鼻内镜蝶腭孔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显微解剖学方法对 4 0侧正中线切开的尸颅蝶腭孔进行了位置、形状、大小及毗邻关系的观察与有关数据的测量。结果 :将蝶腭孔分成 3类 ,Ⅰ类 :孔位于上鼻甲、上鼻道的后方 ,Ⅱ类 :孔位于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端 ,Ⅲ类 :Ⅰ类加Ⅱ类。各类分别占 35 %、5 %、6 0 %。孔上缘与蝶窦底间距离男 (1.75± 1.10 )mm ,女 (1.13± 0 .5 5 )mm ,与蝶窦口距离男 (9.80± 3.2 7)mm ,女 (8.30± 3.4 5 )mm ,孔的后缘与鼻咽部距离男 (11.12± 3.30 )mm ,女 (10 .85± 3.12 )mm ,孔的前缘与上颌窦口距离男 (18.5 0± 6 .‘80 )mm ,女 (14 .5 7± 5 .0 7)mm ,与鼻尖距离男 (6 9.5 4± 6 .98)mm ,女(6 6 .5 7± 5 .0 7)mm ,与前鼻棘距离男 (5 6 .6 9± 5 .70 )mm ,女 (5 3.2 5± 8.80 )mm ,以蝶腭孔中心点为准前后径女(4 .6 1± 1.80 )mm ,男 (5 .12± 2 .0 5 )mm ,上下径男 (5 .37± 2 .6 7)mm ,女 (4 .74± 2 .74 )mm ,与硬腭水平板的夹角男(2 2 .83± 4 .71)°,女 (2 2 .73± 3.81)°。蝶腭动脉外径男 (2 .12± 0 .6 6 )mm ,女 (1.6 1± 0 .70 )mm ,蝶腭神经外径男(0 .6 5± 0 .4 9)mm ,女 (0 .35± 0 .0 7)mm。鼻腔外侧壁的血供及  相似文献   

4.
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和前外侧肿瘤 10例。结果 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枕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 ,枕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 ,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 ,椎静脉丛和颈 1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 ,左侧 (16 .87± 2 .0 8)mm、右侧 (16 .79± 1.90 )mm。枕大孔区肿瘤 10例手术中 ,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应了解枕大孔区的相关解剖参数和局部解剖结构 ,该入路优点能增加术野空间 ,最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 ,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牵拉。  相似文献   

5.
咽鼓管咽口形态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SO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77例(115耳)正常人(对照组)和68例(97耳)SOM患者(SOM组)用鼻内镜观察其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将其分为三角形、缝隙形、椭圆形、喇叭形等4种类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三角形84侧,缝隙形4侧,喇叭形17侧,椭圆形10侧;SOM组三角形13侧,缝隙形68侧,椭圆形5侧,喇叭形11侧,两组咽鼓管咽口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咽鼓管咽口形态改变在SOM的发生、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为探索成人SOM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1980~1985年作者曾观察30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发现其中70例伴有咽鼓管咽口狭窄,45例是由于咽鼓管圆枕粘膜肥厚引起的,25例是咽隐窝淋巴组织增殖的结果。对于前者采用了电烙术,其法是在表淋下,经对侧总鼻道先给鼻咽腔插入Friedel儿童摄影支气管镜的具有侧视孔的光学小管,在其监视下经患侧鼻腔插入弯成相应形式的捲棉子,后者浸有麻药可对咽鼓管圆枕粘膜做麻醉。然后插入长柄电烙器,自下而上沿圆枕全长进行电烙。咽隐窝的淋巴组织用环状刀经总鼻道同样在光学小管的明视下切除。45例经电烙的患者35例咽鼓  相似文献   

7.
颏舌肌前移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颏舌肌前移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 4 0具成人尸头 ,解剖下颌骨、颏舌肌和颏舌骨肌 ,观察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起止点和走行 ,测量颏棘及其相关参数 ,然后采用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颏舌肌和颏舌骨肌分别起于上、下颏棘。上颏棘的高度 (5 .82± 0 .71)mm ,宽度 (6 .98± 1.35 )mm ,突度(2 .92± 0 .97)mm ;下颏棘高度 (5 .97± 1.39)mm ,宽度 (3.81± 0 .5 2 )mm ,突度 (0 .77± 0 .6 2 )mm。颏下点至下颏棘下缘的距离 (5 .11± 1.33)mm ,下中切牙根尖至上颏棘上缘的距离 (14 .38± 3.4 0 )mm ,颏棘处下颌骨的厚度(11.95± 1.5 9)mm。男性下中切牙根尖至上颏棘上缘的距离大于女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上、下颏棘宽度、突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颏舌肌与颏舌骨肌同时前移时 ,骨块下端切口线应距颏下点约 5mm ;颏舌肌单独前移时 ,骨块下端的切口线应距颏下点约 11mm。骨块上端的切口距颏下点约 18mm。两侧的垂直切口各距离中线约 4mm。以颏下点及中线作为标志来定位颏舌肌前移术中的骨切口线更加直观、可行和准确。  相似文献   

8.
鼻内鼻窦手术损伤泪道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减少或避免易内鼻窦手术损伤泥道,在20具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泪道与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发现前筛气房与泪囊窝关系密切,气房侵及泪骨占87.5%;鼻泪管与钩突上端游离线之间距离为6.74±1.72mm,距离筛漏斗前界3.44±0.75mm,距上颌窦鼻内开口为5.50±3.73mm。鼻泪管开四位于下鼻道前端鼻甲附着处。研究表明,前筛房、钩突切除和上颌窦鼻内开窗手术范围,如果过于向前,容易损伤泪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性尸头,从正中矢状位锯开,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视神经管与前鼻棘间的距离和角度;5具(10侧)(含儿童尸头2具)湿性尸头经鼻腔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眶口至颅口段解剖,观察视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标志。结果:大体标本观察,均可见到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测得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12±1.89)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2±0.5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1.22±6.2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5.3±4.5)°。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70%)可见到明显的隆起,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结论: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们观察分泌性中耳炎50例,其中小儿(3~12岁)26例,成人(13~59岁)18例,老年(60岁以上)6例。均经病史、鼓膜外观及鼓室压图确诊。观察方法系经鼻腔插入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咽口并照像。小儿用外径1.7mm的斜视型针状镜,前方斜视16度,视野角75度。成人及老年用外径4.5mm的纤维内窥镜。结果:小儿26例中有88%咽鼓管咽口发现狭窄,均系肥大的腺样体越过咽隐窝挤压咽鼓管隆凸而间接导致咽鼓管咽口狭窄。26例中只有2例咽鼓管咽口后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但此2例咽鼓管咽口闭塞的主要原因仍为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导管通气法,31耳中21耳(68%)示通气度良  相似文献   

11.
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特点,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 本研究利用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采用颞下窝入路(A型)对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Ⅸ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X、Ⅸ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X、Ⅸ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4例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位,Ⅸ神经位于前腔隙,X、Ⅸ神经位于中腔隙  相似文献   

12.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的行程及形态特征。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Fisch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颈静脉球及临近颈内静脉接受来自乙状窦、岩下窦、椎静脉丛、舌下神经管静脉丛、髁导静脉及岩斜下静脉的静脉回流。结论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可分为岩部、颈内部(或神经部)和乙状窦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的不同神经纤维束在整个行程中彼此独立,副神经仅由脊髓根构成。  相似文献   

13.
Ⅶ及Ⅷ脑神经复合束与前庭神经切断术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Ⅶ、Ⅷ脑神经复合束的应用解剖与前庭神经切断术径路的关系。方法 选用新鲜或神尔马林固定的带软组织尸耳34只,采取从上向下和暴露内耳道的方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1)Ⅶ、Ⅷ脑神经复合束在由内耳道底向脑干行经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吻合、神经融合及神经旋转的独特现象;(2)耳蜗前庭裂亦存在3类变化。结论 保留听力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应尽量选择暴露内耳道的径路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与侧颅底手术有关的颈静脉球区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了提高对侧颅底手术中颈静脉球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40侧颈静脉球高度、顶部骨质气化、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67±1.23mm(0~4.62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与鼓室最小间隔为右侧3.12±1.46mm(0~6.16mm),左侧4.86±2.04mm(1.02~9.26mm),P<0.05;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7.5%(7/40),右侧为30%(6/20),左侧为5%(1/20),P<0.05;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29±1.78mm(6.58~14.26mm),左侧为6.04±2.98mm(0~11.84mm),P<0.001;颈静脉球顶部骨质硬化时其高度为5.33±3.21mm(0~9.54mm),非硬化时高度为8.90±2.08mm(2.68~14.26),P<0.001;颈静脉球到内耳道最短距离为右侧5.82±1.64mm(3.16~8.62mm),左侧8.02±2.38mm(4.26~17.12mm)P<0.05。结论正常人左、右侧颈静脉球区解剖有一定规律及差异,熟悉颈静脉球解剖,有助于侧颅底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标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进入枕下三角内,走行在寰椎侧块的椎动脉沟内,被寰椎后弓的骨膜紧密包绕,覆盖丰富的椎静脉丛;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阻碍了脑桥延髓腹侧的术野。结论游离椎动脉会增加出血和创伤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予采用。颈静脉结节和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和视野,是否磨髁及其磨髁的多少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来决定,磨除颈静脉结节时勿损伤后组脑神经,术中均需行脑神经监测。  相似文献   

16.
内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最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最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鼻中隔及下鼻道黏骨膜瓣修复前颅底缺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利用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对前颅底部分骨质缺损和脑脊液鼻漏进行修补的研究。方法在 2 0具尸头上测量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相关径线的数值和面积。结果 鼻中隔黏骨膜瓣面积为 17.0 6cm2 ,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6 .16cm2 ,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2 3.2 2cm2 ,即可覆盖前颅底约 5cm× 4 .5cm以下的骨质缺损。结论 在鼻腔、鼻窦肿瘤侵蚀到前颅底的手术病例中 ,对于骨质缺损较大和 /或形成脑脊液鼻漏时 ,可据此数据转移适当的鼻中隔黏骨膜瓣同步修补前颅底骨质缺损 ,若缺损过大可将鼻中隔骨与软骨一并转移或联合下鼻道黏骨膜  相似文献   

18.
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的鼻内镜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额窦开口及周围解剖结构,为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式提供应用解剖依据。方法鼻内镜下按照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的手术步骤,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观察额窦开口的解剖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星状裂及其周围结构是识别额窦开口的重要解剖标记。②星状裂由筛泡、钩突和中鼻甲的顶端共同汇合形成。③额窦开口始终位于星状裂的中心,钩突基板的后方,后鼻道气房或筛泡基板的前方,周围有后鼻道气房和前鼻道气房围绕。④筛泡及伸出的前、后角是星状裂的后界限。⑤筛泡前入路开放额窦可以避开筛前动脉和筛顶。结论通过鼻内镜对额窦开口及周围解剖结构的观察,认为星状裂作为恒定的解剖标志是识别额窦开口的关键区域。筛泡前径路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的安全入路,能避免其他径路存在的某些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适合鼻内镜手术下开放额窦的解剖学标志,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30例(60侧)慢性鼻窦炎病人行鼻窦CT扫描,根据CT扫描中筛泡基板前上端向上附着的部位与纸样板/筛顶的关系,术中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标志,寻找额窦开口,进行鼻内镜额窦手术。并与同期40例(75侧)依据前筛顶额突为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30例(60侧)病人在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解剖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1/30),与同期40例(75侧)病人依照颅底额突作解剖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20%(8/40)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额窦手术中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解剖标志,能有效地帮助寻找额窦开口,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骨迷路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外科手术听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磨除岩骨后壁,充分暴露骨迷路,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岩嵴相交点前1.24cm、岩嵴下0.34cm,岩骨后壁0.2cm以内磨除骨质,可不破坏骨迷路结构。结论 掌握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岩骨内部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术中定位岩骨内部结构、充分磨除岩骨、扩大手术视野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