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6年2月9日,我院收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亦可以呈4个菌相联。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以在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本菌属专属需氧菌,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在5%~10%C0:、PH7.4~7.6条件下最易生长。本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可以分为A、B、C、D、E、X、Y、Z、W135、H、I、K、L等13个群,还可根据外膜蛋白抗原差异分为20多个血清型。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其中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行菌株有所不同,近30年来我国流行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B群和C群为散发菌株,但是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本菌裂解可以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重要因素,并可以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死亡。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称流脑)遍见于世界各国,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每隔5~10年可有一次较大流行。我国1977年一次较大流行后,至今再无较大流行,但每年散发不断,流脑起病急、变化快,可迅速进入昏迷。过去病死率70%,现仍为5%~15%。因此,本组34例系散发出现,其在年龄发病率、病原菌查出的阳性率等方面与文献不符,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群变迁、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对流脑疑似病例,通过脑脊液及急性期血液分离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片断进行确诊.对临床确诊及病原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尤其对抗生素的疗效.结果 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确诊),其中3例脑脊液经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片断,而同时送检的血清标本,则未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片断.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结论 九江地区有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在发生.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检测方法 可以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10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流脑)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现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结果:C群流脑具有发病年龄偏大、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等特点,针对A群的多糖疫苗对C群无预防作用。结论:应推广A+C流脑多糖疫苗进行C群流脑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1968——1987年20年间所收治的26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病例加以分析、发现自采用流脑疫菌预防以来发病人数明显减少,1980年后仪收治25例。其中暴发型41例、死亡17例(41.5%)。实践证明积极治疗休克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2001年与200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2001年与200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整群抽取本院2001年1月1日~2001年5月30日住院治疗的全部流脑病例39例,及2002年1月1日~2002年5月30日住院治疗的全部流脑病例50例,分成2组。对这2组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描述性比较分析。结果 2002年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病例、死亡病例、并发呼吸衰竭病例、发生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肾功能及心肌损害的病例均明显高于2001年组(P〈0.05);肝功能损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002年组病例的脑膜炎双球菌阳性率较2001年组低(P〈0.01)。结论 2002年组病例死亡率较2001年组高与2002年组暴发型病例多有关;2002年组病例多器官功能损害多,提示脑膜炎双球菌泛嗜性感染的可能;2002年组病例的脑膜炎双球菌阳性率较低,可能与2002年细菌型别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全世界有142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流脑的流行或发病。至今仍有许多国家未能控制流行。国内随着菌苗的应用,发病率有所下降,病死率也大大的降低。现就病原学、流行病学,有关临床诊断及治疗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由奈瑟氏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血清群可分成A、B、C、等13个群。我国流行的多为A群,2003年前,我国只有少量c群流脑的病例散发报导,近3年来,我国安徽省陆续发生10起C群流脑局部暴发,其危害日渐明显,但总体来说A群仍为发病最主要菌型。我市应用流脑A群多糖疫苗防治流脑效果极为显著,流脑发病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符学师  梁丽英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87-1288
目的了解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180例接种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追踪观察,按局部、全身、胃肠道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局部、全身、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极低,依次为8.9%,1.1%,反应较为轻微,持续时间短,以红肿、瘙痒、疼痛、发热、呕吐为主。结论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河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和菌群变迁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河北流脑发病无周期性特征,病例呈散发状态,但病死率较高;发病集中在<15岁年龄组,其中以<1岁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在冬春季;A群和C群是该省目前流行优势菌株。结论儿童和学生仍是该省流脑防控重点人群,接种流脑疫苗和流脑菌群变迁趋势监测是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甘肃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情况及病原菌群类型、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疫情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病原实验室检查方法。结果 2001-2009年全省流脑报告病例488例,死亡26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有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降至3例;以12月至次年5月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79.10%。集中分布在临夏州、陇南市、定西市、天水市等免疫接种工作较差的地区,占全省病例的64.75%。人群分布:15岁以下儿童占63.73%,15~20岁占14.43%;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分别占44.26%、24.18%和22.34%。近5年来,从105份流脑病例咽拭子、63份脑脊液、637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2528份健康人群,分别检出流脑菌7株、8株、39株、8株,分别为A群52株、B群6株、C群4株。对其中36株进行药敏试验,头孢噻肟、氯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为100%。结论甘肃省近年流脑发病处于历史最低时期,病例集中于免疫薄弱地区,散发,流脑菌型以A群为主,C群有所增多;加强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和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当或不及时易导致死亡。幸存者中,大约有10%~15%的人伴有长期的后遗症,如神经性耳聋、失明、动眼神经麻痹、四肢瘫痪、智力和情志改变、精神异常等。就流脑此单病种而言,长期后遗症方面的研究数据不多。但流脑属于化脓性脑膜炎,同时也是细菌性脑膜炎中常见的一种。参考化脓性脑膜炎或细菌性脑膜炎的研究数据对加深认识流脑的危害有重要意义。流脑缺乏长期随诊资料,病死率、致残率或后遗症发生率情况不详;同时,国内外缺乏针对流脑这一具体病种的经济负担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海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对青海省2005—2011年分离的38株流脑菌株的血清群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检出38株流脑阳性菌株,其中来自患者的27株阳性菌中A群12株(44.44%)、C群15株(55.56%),来自健康人群鼻咽部检出的11株阳性菌株中Y群3株(0.67%)、A群2株(0.44%)、29E群菌株6株(1.33%),B群未检出。结论青海流脑病人及健康人群携带菌株中检出A群、C群、Y群及29E群新菌株,表明本地区流脑菌群已经发生变化,流行趋势由A群趋于C群。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宁夏三市健康人群血清流脑抗体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开展健康人群(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群)流脑抗体含量测定,评价流脑多糖菌苗的接种现状,促进和加强计免工作,保证接种质量和接种效果。方法严格按照《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分组采样,统一采用ELISA方法测定健康人群血清中A群、C群流脑IgG抗体含量。结果全区三市(银川、中卫、固原市)7个年龄组共检测632人,流脑A群抗体平均含量4.325μg/ml,A群阳性率69.30%(438/632),阳性抗体含量中位数为4.91μg/ml,各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P<0.05);流脑C群抗体平均含量3.243μg/ml,C群阳性率39.08%(247/632),阳性抗体含量中位数为3.92μg/ml,各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6,P<0.05)。结论宁夏三市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应提高流脑疫苗预防接种质量,加强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起"外地来穗"W135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订和调整流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实验室检测,病例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执行。结果患者以急性发病、反复发热伴全身瘀斑、瘀点入院,脑脊液样品经PCR扩增检测CrgA基因阳性,siaD(W135)阳性。密切接触者咽拭标本中1例检出并被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该菌株对头孢曲松、阿齐霉素、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该病例是广东省第2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普通型流脑病例;对于外地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流脑监测方案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流脑流行的威胁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8.
靳玉惠  王晓萍  戴冰 《安徽医学》2009,30(11):1279-1282
目的对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3-2007年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发热+头晕+呕吐,发热+头晕,发热为主,分别占23.6%、12.4%和10.9%。普通型占79.66%,暴发型占19.31%,轻型占1.03%,对其中C群病例分型结果显示普通型占81.73%,暴发型占17.31%,轻型占0.97%,C群和所有病例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呕吐、恶心等,构成比均超过50%,布氏征在所有病例和C群病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8例出现血白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2例,15例出现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3例;死亡病例有2例出现了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结论C群流脑在首发症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并没有发现严重于所有病例;流脑病例中出现了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的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不同时期健康人群流脑血清抗体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玉惠  王晓萍  胡中旺 《安徽医学》2009,30(12):1408-1411
目的了解合肥市健康人群在不同时期的流脑抗体水平变化情况,为流脑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县区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在各县区再按照年龄进行分层抽样,分别选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和成年人进行采样,连续两个年度在不同时期连续监测健康人群流脑血清抗体水平情况。结果共监测4 090人,A群抗体阳性率为83.7%,GMT为1∶201.4,C群抗体阳性率为72.2%,GMT为1∶178.1;2006/2007年度C群抗体水平比2005/2006年度下降明显。A群和C群流脑抗体水平均随着流脑疫情流行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三县健康人群的C群抗体阳性率和GMT高于市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A群抗体水平均高于C群,幼儿园幼儿和成年人A群抗体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C群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接种A+C流脑疫苗后第三年抗体阳性率为55%,GMT为1∶96.6。结论C群流脑作为合肥市的一个新的流行菌群,健康人群的抗体水平明显低于A群,且没有达到理想的保护水平。在一个流脑流行季节里随着流行时间的延长,健康人群流脑血清抗体水平也在不断的升高。健康人群的C群抗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降低明显,因此应做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提高大年龄青少年和成年人的A+C流脑疫苗的接种率。接种A+C流脑疫苗后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保证免疫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蚌埠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流脑患者临床特征,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4月份流脑发病占总病例数的72.34%,11~20岁占总病例数的65.96%,病例主要集中在凤阳县和蚌埠市,流行菌群以C群为主,暴发型流脑发生比例为31.91%。结论:蚌埠地区有C群流脑流行,季节性明显,发病年龄高移,应加强易感人群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