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它们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30例健康对照组的空腹TNF-α水平。结果:TNF-α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中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TNF-α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最后进入方程。结论:TNF-α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35例,糖尿病肾病组31例,检测血清TNF-α(放射免疫法),同时测定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指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①糖尿病肾病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血清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UAER、BMI、Scr是影响血清TNF-α水平的重要因素。③血清TNF-α与UAER及SBP呈正相关,与WHR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考虑与糖尿病患者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4.
5.
血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类细胞因子,含量适中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含量过高又损伤机体。我们检测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TNF-a含量,以观察TNF-a对SLE的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2例,女28例,年龄14~43y(平均32y)。全部病例均为1997年8月~1998年6月的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其中:①发热24例(80%);②血沉增快29例(96.7%),平均73mm儿;③血象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系均减少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率(UAER)将94例DN 患者分为无蛋白尿(NRU组)、微量蛋白尿(MIU组)及大量蛋白尿(MAU组)三组,同时以8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ON组),检测各组血清中CTGF、TNF-α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NRU 组、MIU 组及MAU 组血清CTGF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 CON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NRU 组、MIU 组及 MAU 组患者中UAER与CTGF( r =0.924,P <0.01)和TNF-α( r =0.861,P <0.01)呈正相关;血清中CTGF与 TNF-α水平呈正相关( r =0.432,P <0.05)。[结论]血清中CTGF和TNF-α水平在DN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与UAER呈正相关,有可能成为监测DN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 alpha,TNF-α)浓度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正常尿蛋白组及糖尿病合并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7例T2DM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分为正常尿蛋白组(A组,31例)、微量尿蛋白组(B组,35例)、大量尿蛋白组(C组,31例),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ELL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MIF、TNF-α浓度,同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Cr)。结果正常尿蛋白组(A组,31例)及糖尿病肾病(B、C)组血清MIF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A组)与微量尿蛋白组(B组)、大量尿蛋白组(C组)血清MI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B、C)组血清TNF-α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B、C)组血清TNF-α高于糖尿病正常尿蛋白组(A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MIF与DM病程(r=0.435,P<0.01)、HbA1c(r=0.459,P<0.01)、FBG(r=0.520,P<0.01)、TG(r=0.256,P<0.05)呈正相关,与HDL-C(r=-0.244,P<0.05)浓度呈负相关;血清TNF-α与尿A/C(r=0.254,P<0.01)、DM病程(r=0.182,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BMI、HbA1c、HDL、Cr等因素后,血清TNF-α与蛋白尿的OR=1.069(95%CI:1.005~1.137,P=0.035),血清MIF浓度与蛋白尿无相关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α浓度的变化在糖尿病肾病病程中更敏感,临床上可参考血清TNF-α浓度或同时检测血清MIF与TNF-α浓度,来判断糖尿病肾脏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s)与正常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31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NA-DKD组(eGFR<60 m...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状态下,血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提示TNF-α参与DN发病。一方面,长期或间歇性高血糖及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加,促进TNF-α合成与分泌增加;另一方面,TNF-α与其他因素一起,参与DN的发生与发展。血尿TNF-α浓度作为观察DN病情活动的一项有意义指标或血糖控制好坏的佐证之一,有待于进一步定量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中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急性中毒患者(镇静催眠药、乙醇、一氧化碳、农业杀虫剂各20例)及20例正常人血清TNFα。结果 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组(SH组)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O组)血清TNF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急性乙醇中毒组(AL组)和急性农业杀虫剂中毒组(FI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O组血清TNFα明显高于AL组与FI组(P〈0.001),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H组与AL组治疗后血清TNFα均低于治疗前血清TNFα(P〈0.05),CO组治疗后血清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FI组治疗后血清TNFα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TNFα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6例分为A组、B组;两组均予常规降糖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厄贝沙坦治疗,疗程12周,同时设健康对照组。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肾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HOMA2-IR;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和平均动脉压(MAP)情况。观测健康参照组以上参数(检查只做一次)。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参照组(P〈0.01),厄贝沙坦治疗A组后TNF-α水平比B组低(P〈0.05)。结论降低血清TNF-α水平可能是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苯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科58例4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予以一般治疗、胰岛素治疗及口服苯那普利.治疗组联用罗格列酮4 mg/d,共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SBP/DBP)、Upr、UAE、BUN、Ccr、FG、血β2-MG、尿β2-MG.结果: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SBP、DBP、Upr、UAE、Ccr、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DN在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提示两药联用在延缓DN进展方面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透并发心肌梗死1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透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原因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观察184例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透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4例的临床情况。结果:经继续血透治疗,7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透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继续血透和内科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科64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4例)和贝那普利单用组(30例)。贝那普刹单用组患者予以一般治疗、胰岛素治疗及口服贝那普利。联合用药组联用罗格列酮4mg/天,共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us—CRP)、空腹血糖(FBG)、24h尿蛋白量(Upr)、尿β2-MG。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BG、SBP、DBP、TC、TG、LDLC、尿β2-MG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中Upr、us—CRP、Scr在治疗后也均有显著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FBG、us—CRP、Scr、Upr、尿β2-M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DN在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贝那普利,提示两药联用在延缓DN进展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肌酐水平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和肾衰竭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比较,糖尿病合并肾病组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并随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每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XJX-1A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对125名正常体检者1、22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肾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轻、中、重四组)的尿沉渣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的尿沉渣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及小圆上皮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且异形红细胞明显增多,各患者组间管型和小圆上皮细胞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加重尿沉渣中小圆上皮细胞增多管型反而减少甚至消失;重度的糖尿病肾病者易致霉菌感染。结论:利用XJX-1A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对尿沉渣有形成分分析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与终末期肾病之间的关系,及血红蛋白浓度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A组Hb<100g/L,B组100g/L≤Hb<120g/L,C组Hb≥120g/L。结果三组血肌酐的值分别为(432.74±37.60)μmol/L、(220.32±23.88)μmol/L、(111.67±10.73)μmol/L,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浓度越低血肌酐值越高,到达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比例越高。各组收缩压、尿素氮、尿酸的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血红蛋白浓度是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浓度对其它一些临床指标的数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螵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西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螵汤。两组均治疗6个月,并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5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4h尿蛋白排泄量,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血、尿β2-MG,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