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斜视中最常见,除屈光矫正外,为了眼位及早得到纠正,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对71例14岁以下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71例,男30例,女41例,年龄2岁~14岁,发病年龄:1岁者6例,其中婴幼儿性内斜视5例,2岁~3岁发病者居多,占65.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4例。 2病人的选择 所有患儿术前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戴全矫正眼镜6月以上,有弱视者行弱视治疗至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2.
3.
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斜视中最常见 ,除屈光矫正外 ,为了眼位及早得到纠正 ,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我院自 1995年以来 ,对 71例共同性内斜视儿童进行了手术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71例中男 30例 ,女 4 1例 ,年龄 2~ 14岁 ,以 2~ 3岁发病者居多占 6 5 .8% ,先天性内斜视(<1岁 ) 6例 ,其中婴儿性内斜视 5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6 1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 4例。二、术前检查所有患儿术前用 1%阿托品散瞳验光 ,戴全矫天眼镜 6个月以上 ,有弱视者行弱视治疗至双眼视力相似或弱…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内斜视是临床最多见的斜视,尤其是儿童更为多见。共同性内斜视不仅有碍患者外观,而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和形成,斜眼往往还形成弱视,所以一旦发病,应立即诊治,以获得功能和美容两方面的治愈。我们采用手术的方法对55例共同性内斜视儿童进行了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手术量及眼位矫正效果。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行超常量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随访6月。结果:28例(56只眼)中,眼位正位22例(44只眼),占78.5%.外斜2例(4只眼),占7.10/0,内斜4例(8只眼),占14.3%。结论:实行加大量后内斜视矫正疗效良好,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6.
王颖宾 《中原医刊》2009,(22):82-83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法、时机及疗效。方法追踪观察7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发病时间、年龄,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愈小、病程愈长,双眼视功能愈差。结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应及时发现,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例1 游某,男,24岁,主诉复视1年,即于1990年冬发现视物成双,若遮盖一眼双影即消失。1月后右眼发生内斜,并伴有轻微眼胀及头晕等不适。无外伤及高热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血压16.7/10.7kPa,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扫描无异常。眼科检查:右0.1,-3.50DS,1.00DC×105°-1.2,左:0.2,-3.00DS,-0.75DC×90°-1.0。双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KP(-),Tyn(-)。双瞳孔等大同圆,晶体无混浊。眼底:双  相似文献   

8.
9.
1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较为少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该病几乎都是急性发病,伴复视。笔者曾发现一例,已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2 病历摘要患者,吴某男17岁,于8个月前看电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量,方法:对52例儿童共同性内斜视采用统一检查方法和手术定量标准行双侧内直肌对称性后徙术。结果:在术后≥6周随访的45例中,手术成功率为82.22%,结论:应用此手术定量标准会提高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共同性内斜视手术对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方法: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内肌后徙术。对于大角度内斜患儿行双,内直肌后徙的同时加一条外直肌折叠。结果:18例中,17例术后正位占94%,其中10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欠矫1例。结论:为促使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及恢复,应尽早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12.
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做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组病例有一些共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外斜视较内斜视少见,比例大约为1:3,女性多见,大部分发生在出生后不久,35%~70%在2岁以内。本病发展较缓慢,有较长潜伏期或间歇阶段,随年龄增长外斜有增大趋势。病人在检查时有明显外斜,但在其他时间也可表现为外隐斜或间歇性外斜视;另外,在同一次检查时也常看到由间歇性外斜视迅速转为明显外斜视。 1 病因目前多数人认为是解剖因素、机械因素和神经支配因素共同起作用,但以后者的作用更重要,包括司集合的神经支配改变,或集合和分开之间的平衡被打乱。与外斜有关的屈光不正发病率,作者报告不一,Donders报告100例外斜,70%为较高度近视。最近研究认为病因通常与屈光不正无关。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共同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生后6个月以内发生的内斜视,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斜视。与其它类型共同性内斜视相比较,由于该病发病时间早,正处于视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内,对患儿视觉功能发育影响更为严重,故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早期手术效果及伴随的问题一直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共同性内斜视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分为先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等.除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通过及时配戴眼镜予以矫正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几乎都需要用手术予以矫正.通常采用的术式为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术.而我们将内直肌后徙改用内直肌延伸术.从而简化了内斜视矫正术的手术过程,且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对123例共同性内斜视做屈光状态检查,结果为单性远视118眼占48%,复性远视72眼占30%,无近视状态;完全调节性内斜视34例占2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0例占49%,与调节无关的28例占23%。通过123例的治疗观察发现散瞳验光是对于调节性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首选治疗。早期戴镜越早越有利于恢复眼位,提高视力,防止弱视,保全双眼单视功能,免除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7.
18.
刘江  曾树森 《四川医学》2011,32(12):2021-2021
1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因开车时突然发现双眼复视1周就诊,无眼红眼痛头痛等不适。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VOU0.1,右眼-2.50DS=0.9,左眼-4.25DS/-1.50DC×170=1.0双眼前后节未见异常。33cm角膜映光法:正位,遮盖去遮盖不动,交替遮盖轻度内到正位,复视像为水平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针刺治疗早期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诊治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2例患者行针刺治疗,以三棱镜度数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经治疗后,痊愈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66.67%。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患者的多导视觉诱发电位(VEPs)特征,探讨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斜视弱视的诊断提供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采集处理系统记录正常对照组(40例),伴弱视的内斜视组(69例)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66例)的单、双眼全视野刺激及左、右眼鼻颞侧半视野刺激的多导VEPs.结果:(1)伴弱视的内斜视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组非主导眼相比,潜伏期(LP1)延长(P<0.01),振幅(AN1P1),且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加剧。(2)伴弱视的内斜视非弱视眼(主导眼)与正常对照组的主导眼相比较,LP1延长(P<0.05),AN1P1下降(P<0.05),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的主导眼及非主导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1也延长(P<0.05),AN1P1下降(P<0.05),但程度较弱视眼轻。(3)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全视野刺激所记录的双眼与单眼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4)内斜视单眼半视野刺激所记录的VEPs,内斜视弱视眼鼻颞侧视网膜间受刺激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鼻侧视网膜的LP1延长,AN1P1下降,而弱视眼的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鼻颞侧视网膜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内斜视弱视眼全视野刺激VEPs的多导地形图分布呈非对称状,其结果与颞侧视网膜刺激结果相似,而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也存在类似现象,但程度较轻。结论:(1)内斜视性弱视眼的视觉通道受到损害,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损害呈加剧趋势;(2)内斜视弱视眼的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眼尽管视力下,其VEPs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共同性内斜视的双眼视功能异常,在不伴弱视的情况下,内斜视仍是影响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VEPs双眼总的能够客观反映双眼视功能;(4)内斜视性弱视眼在单眼半视野刺激条件下,存在半视野刺激差异,颞侧视网膜受刺激的反应大于鼻侧,而在不伴弱视的内斜视者无此现象,说明鼻侧视网膜受刺激的VEPs受到抑制的现象存在于斜视伴弱视的患者中。(5)内斜视弱视眼的多导VEPs地形图在头皮的分布呈非对称状,高电位活动向颞侧视网膜投射方向的视皮质侧偏移,在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也存在类似现象,但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