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酶TRAP ELISA法对 2 7例宫颈组织 (16例CIN、11例正常宫颈 )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 :CIN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5 6 2 5 % (9/ 16 ) ,而 11例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无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CIN及对照组端粒酶活性A值分别为 (0 371± 0 2 19)和 (0 0 39± 0 0 48)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不同级别CIN中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的激活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 ,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可能成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FHIT基因在子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颈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宫颈癌,39例CIN,1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中FHIT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颈癌发生及与子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宫颈、CIN及子宫颈癌
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率正常宫颈组织高于CIN和子宫颈癌组织(P<0.01),CIN组织中高
于宫颈癌组织(P<0.01);FHIT蛋白在CIN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宫颈鳞癌组织(P<0.01)
,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鳞癌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
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FHIT蛋白在各级CIN组织中、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宫颈癌组织中及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FHIT基因与宫颈癌的发生和演进有关,可以作为临床监测CIN病变转归和判断子宫颈癌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LEEP)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采用阴道镜辅助下的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对54例CIN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组织病理变化及术后随访情况,并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EEP手术时间平均约4.5 min,手术出血量约8.6 ml。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66.67%,术后20.37%升级,12.96%降级。一次治愈率达94.4%。结论:LEEP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术式,易被接受,值得在妇产科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行金子宫切除术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子宫切除术前行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 206例(术前LEEP组),阴道镜活组织检查后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28例(活检组),全子宫切除术中同时行LEEP49例(术中LEEP组).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病理升级率、病理降级率、病灶残留率等指标的差异,并对患者年龄、孕产次、绝经年限、病理结果、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肿瘤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对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前LEEP组治愈率35.92% (74/206),病灶残留率64.0s%(132/206),病理降级率63.11%(130/206),病理升级率3.88%(8/206),发现癌变2例;活检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一致率57.14%(16/28),病理降级率35.71%(10/28),病理升级率7.14%(2/28),术后发现浸润癌1例;术中LEEP组病灶残留率为40.82%(20/49),病理降级率65.31%(32/49),病理升级率8.16%(4/49),术后发现浸润癌2例.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和绝经年限为LEEP术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示绝经年限越长的患者病灶残留风险越低(P=0.02).孕产次、病变累及腺体、切缘阳性、HPV感染、肿瘤家族史对病灶残留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子宫切除术对于防止宫颈癌前病变的复发及降低浸润癌的发病率有重要作用,适用于筛查机会少、随访条件差、无生育要求的人群.对于未绝经及绝经年限短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需更加严密的随访,必要时可行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EB病毒(EBV)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对130例CIN(CIN1 50例,CIN2 40例,CIN3 40例)、子宫颈癌10例、子宫颈湿疣样病变10例、子宫颈正常黏膜10例的HPV(高危型16/18、低危型6/11)和EBV进行检测.结果:HPV16/18在CIN1、CIN2、CIN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4.0%、37.5%和62.5%,子宫颈癌为8/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为10/10,子宫颈正常黏膜为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6/11在CIN1、CIN 2、CIN3的表达率分别是36.0%、52.5%和70.0%,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是6/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9/10,子宫颈正常黏膜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18和HPV6/11在CIN1、CIN2、CIN3中联合表达率分别为26.0%、22.5%和50.0%,子宫颈癌为6/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为7/10,子宫颈正常黏膜为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在CIN1、CIN2、CIN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0%、12.5%和22.5%,子宫颈癌为3/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为0/10,子宫颈正常黏膜为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是引起CIN的主要致病因子,临床上往往是多种亚型混合感染.EB病毒在CIN和子宫颈癌表达的意义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子宫颈癌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以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TRAP)对28份子宫颈癌组织,8份相关淋巴结组织,10份正常子宫颈组织、6份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进行检测。结果 10份正常子宫颈组织中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6份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中4份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28份子宫颈癌组织中26份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宫颈癌起源过程中可能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TCR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宫腔镜下对CIN(Ⅲ级)患者74例行宫颈锥切术(TCRC组),65例行冷刀宫颈锥切术(CKC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病理一致率、复发率、宫颈粘连率、以及妊娠率等。结果 TCRC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1±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5±1.8)ml,治愈率为94.6%,复发率为5.4%;CKC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8±3.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1.6±2.4)ml,治愈率为81.5%,复发率为18.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愈率、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冷刀宫颈锥切术比较,宫腔镜下宫颈锥形切除术出血量少,耗时短,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对妊娠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患者的年龄及其变化,并分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活检部位,寻找宫颈最易发生病变的位置,探讨患者的宫颈随机取材检查活检阳性率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7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病变程度、年龄及活检的位点。结果 11 99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6.32±8.63)岁。5 206例LSIL变患者平均年龄(35.17±8.21)岁。6 789例HSIL患者平均年龄为(37.22±9.17)岁。26~< 36岁和36~< 46岁年龄段占宫颈上皮内瘤变的43.89%、31.28%。宫颈1~12点,CIN病变阳性率分别为51.49%、54.46%、51.54%、55.81%、62.60%、61.62%、66.15%、63.32%、55.74%、57.11%、62.98%及54.60%,整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P< 0.05)。以阳性率最高的7点为参照,其他各点与其两两比较的χ2值分别为41.0、22.8、37.2、17.8、2.3、4.8、1.6、19.6、17.3、1.8、31.5,其中1、2、3、4、9、10、12点P均小于0.004 5(Bonferroni法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颈活检12个位点,病变检出率其中7点最高、其次8点、11点、5点、6点、10点、4点、9点、12点、2点、3点和1点。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主要集中在26~< 46岁年龄段。LSIL患者年龄集中在(35.17±8.21)岁,HSIL患者年龄集中在(37.22±9.17)岁。宫颈病变患者活检部位7点、8点、11点、5点、6点、10点可能是最易首先发生宫颈病,选择这六个点位活检检查可能对提高宫颈病变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The 3q26 chromosome region, where the human telomerase RNA gene (hTERC) is located, is a biomarker for cervic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firm the value of measuring hTERC gene gain in predicting the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I or II (CIN-I and -II, respectively) to CIN-III and cervical cancer.
Methods Liquid-based cytological samples from 54 patients with CIN-I or CIN-II lesio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ollow-up was performed with colposcopy and biopsy within 24 months after the diagnosis of CIN-I or CIN-II. Copy numbers of the hTERC gene were measur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a dual-color probe mix containing the hTERC gene probe (labeled red) and the control, the chromosome 3 centromere-specific probe (labeled green).
Results All patients whose lesions progressed from CIN-I or CIN-II to CIN-III displayed a gain of the hTERC gene, whereas patients where the hTERC gene was not amplified did not subsequently progress to CIN-III or cervical cancer. The signal ratio pattern per cell was recorded as N:N (green: red). The numbers of cells with the signal ratio pattern of 4:4 or N:≥5 in patients whose lesions progressed to CIN-II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hose lesions did not progress. Significantly, none of the patients with a 4:4 signal ratio pattern regressed spontaneously.
Conclusions In conclusion, measurement of hTERC gene gain in CIN-I or CIN-II patients using liquid-based cytological samples could be a useful biomarker to predict the progression of such cervical lesions. In addition, a 4:4 or N:≥5 signal ratio pattern may indicate the unlikeness of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CIN-I or CIN-II lesions.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40例宫颈癌、5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CIN、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44.0%、10.0%,各组间比较P<0.01;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CINⅠ、Ⅱ、Ⅲ各级病变中分别为22.2%、37.5%、75.0%,CINⅠ、Ⅱ与CINⅢ间比较P<0.01。结论:端粒活性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CyclinD1和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yclinDl、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宫颈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ofcervixuteri.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CyclinDl蛋白和P16蛋白在54例宫颈鳞癌组织(SCC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组)的表达.2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作对照组.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在对照组CyclinD1蛋白几乎未见表达.在CIN组和SCC组中表达强度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和SC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CC组中随着临床分期增加,CyclinD1蛋白的表达强度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16蛋白在对照组、CIN组和SCC组中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但是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yclinD1蛋白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2)CyclinD1蛋白在SCC组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其过度表达提示宫颈鳞癌预后不良。(3)P16的失活可能参与部分宫颈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率,对分期不同的CIN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方法:87例CIN患者均经阴道镜+病理诊断确诊。观察分析CI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高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测定的结果,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法并随访。结果:CIN患者多为生育期妇女,多因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性交后出血就诊,病程较长,其中CINII级,CINⅢ级患者接触性出血发生率,HPV16感染率比例高,查体多发现宫颈慢性炎,通过对不同分级的CIN患者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随防疗效满意。结论:CIN患者最重要的病史为有性生活的妇女出现宫颈接触性出血,应采用阴道镜检查结合定点活检提高诊断率,高危HPV测定可提示患者的预后,对CIN患者根据其分级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宫颈锥切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总结 2005年8月至 2010年 12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院行治疗的 383例CINⅢ患者,随机行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 213例,行普通电刀宫颈锥切术治疗170例,比较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随访资料。结果:电刀锥切组和冷刀锥切组两种手术方式在所切下宫颈锥体的直径及锥高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5.2) mL和(25.5±17.2)mL,电刀锥切组的出血量比冷刀锥切组减少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83例锥切术后病理检查,350例没有病理升级,33例出现了病理升级,被确诊为Ⅰa1期宫颈浸润癌21例,Ⅰa2期宫颈浸润癌7例,Ⅰ b1期宫颈浸润癌5例。Ⅰa1期宫颈癌中,3例(14.3% )有生育要求且切缘阴性的患者宫颈锥切术后接受严密随诊,1例(4.8% )切缘阳性但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了再次锥切,其余 17例(80.9 % )实施筋膜外全子宫(或加双附件)切除。Ⅰa2期和Ⅰb1期宫颈癌中12例全部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术。随诊383例患者未见有肿瘤的复发。结论:CINⅢ患者常规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和个体化要求,有选择性地实施单纯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手术方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Ⅲ级CIN Ⅲ合理的确诊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98例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初诊为(CIN Ⅲ)的确诊方法,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1)98例患者入院均接受宫颈锥切术(53例行冷刀锥切,45例行LEEP术),15例(15.3%)锥切术后病理检查较宫颈活检病变级别升高为宫颈浸润癌.(2)锥切术后52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与锥切术后病理检查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病变级别升高,且仅4例残余子宫有CIN Ⅲ病变残留.(3)31例因有生育要求或年轻拒绝行全子宫切除术,选择锥切术后门诊随访,1例原位癌患者随访3年后CIN Ⅲ复发而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余随访患者(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结论 宫颈锥切术是诊断CIN Ⅲ的金标准,不能被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所取代.如宫颈锥切范围足够,切缘无病变残留,能定期随访,锥切术亦可作为CIN Ⅲ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宫颈上皮内瘤变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通过总结10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与预后,探讨分析CI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共108例各级CIN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术前肉眼多点活检及阴道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析其预后。结果所有病人均有性生活史。除45/108(417%)无症状外,63/108(58.3%)有分泌物增多,或同房出血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术前阴道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于肉眼多.最活检符合率,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病人要求、CIN级别及病变部位、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14例随访超过5a,全部病人无1例复发,3、5a存活率均为100%。结论临床上对有性生活史的生育年龄妇女要警惕CIN,肉眼多点活检或阴道镜下活检可作为确诊手段,对不同的病人,依据病灶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复发,获100%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在宫颈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997例宫颈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宫颈分为上下(前、后唇)及左右4个象限,分析活检结果中CIN病变及宫颈癌在各部位的分布特征,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经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CINⅡ级以上病变在宫颈后唇分布(213/403,52.9%)比前唇(190/403,47.1%)多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右象限CINⅡ级以上病变分布(205/403,50.9%)与左象限(198/403,49.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官颈CINⅡ级以上病变分布以宫颈后唇多见,单纯利用阴道镜诊断CINⅡ级以上病变可能会夸大病变在官颈前唇的分布几率. 相似文献
17.
高度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筛查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筛查、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对组织病理学诊断的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级和60例CINⅢ级的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多点活检、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5例,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是82.4%,阴道镜检查符合率是92%.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者110例,阳性率88%.106例行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19例采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或全子宫切除术,其中13例年轻尚未生育的妇女因多点CINⅢ或原位癌者行两次LEEP或CKC后行LEEP或LEEP后行全子宫切除术.结论:CIN趋于年轻化;应用宫颈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及多点活检,结合HPV-DNA的检测能提高宫颈上皮内病变早期诊断率;对大多数CINⅡ~Ⅲ级的治疗LEEP可作为首选,术后定期随访十分重要,尤其对多个点CINⅢ或原位癌行LEEP或CKC的患者要定期随诊. 相似文献
18.
RhoA/ROCK2信号通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hoA?ROCK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IN疾病及宫颈癌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宫颈炎?30例不同级别CIN?30例宫颈癌组织中RhoA?ROCK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 RhoA?ROCK2蛋白在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率均为0%,在CIN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7%?30.0%,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3.3%?76.7%,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CIN及宫颈炎组织(P < 0.01),从CIN进展为宫颈癌,二者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② RhoA?ROCK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病理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关系(P > 0.05)?③ RhoA?ROCK2蛋白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05)?结论:RhoA?ROCK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CIN疾病及宫颈癌进展呈正相关,检测RhoA?ROCK对了解CIN及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宫颈电环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LEEP)诊断及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经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子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CIN的62例患者采用LEEP治疗,根据术前、术后病理变化及随访,判断LEEP的疗效。结果:LEEP术后病理诊断与阴道镜下点活检的病理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EEP对患者治愈率达98.33%,对CIN 1、2者治愈率达100%,术后1年无CIN复发。结论:LEEP可提供完整的标本送病理检查,是诊断和治疗CIN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种类构成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
在绵阳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180 例宫颈病变患者,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88 例(CIN Ⅰ组)和宫颈上
皮内瘤变Ⅱ / Ⅲ级92 例(CIN Ⅱ / Ⅲ组);同时选取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女性75 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全部
纳入对象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取PCR 扩增基因片段,且应用Illumina Miseq 测序平台检测
PCR 扩增后产物,观察各组Alpha 多样性指数评估(菌种丰度指数Chao、ACE)、菌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
指数与Shannon 指数)、微生物群菌落门及微菌群分布情况。结果 对照组、CIN Ⅰ组和CIN Ⅱ / Ⅲ组
Chao、ACE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N Ⅰ组较对照组、CIN Ⅱ / Ⅲ组高(P <0.05),且CIN
Ⅱ / Ⅲ组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CIN Ⅰ组和CIN Ⅱ / Ⅲ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及其他21 个菌门
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CIN Ⅰ组和CIN Ⅱ / Ⅲ组阴道乳酸杆菌属、加德纳菌属、
奇异菌属及其他菌属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菌群
丰度变化与宫颈病变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