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3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共58眼,男18例35眼,女12例23眼,年龄5~37岁。共同性外斜视19例37眼,麻痹性外斜视7例13眼,外斜V征4例8眼。8例10眼为二次手术,余均为初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2001-01~2003-08收治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的A型斜视14例,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型斜视采取两种上斜肌减弱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A型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延长组(采取上斜肌肌腱延长术,n=41)与断腱组(采取上斜肌断腱术,n=43)。观察手术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84例患者中,A征治愈76例(90.48%)。断腱组43例患者,治愈35例(81.39%),上下方水平斜视度差≤6Δ有28例(65.12%),有9例形成V征,6例有形成V征的倾向;肌腱延长组41例A征均治愈,其中1例斜视度差为-10Δ,其余上下方水平斜视度差≤6Δ,占97.56%;断腱组24~57(31.65±12.611)Δ,延长组11~36(22.61±74.12)Δ。断腱组对A征的矫正作用较延长组更明显(P0.05);84例患者,共168只眼实施上斜肌减弱术,术后垂直斜视度0~9(4.12±1.22)°,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斜肌功能不足36只眼,延长术有2/82,断腱组有34/86,二者比较与明显差异性。断腱组矫正量为(14.91±3.25)°,延长组为(11.02±3.55)°,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断腱组均无立体视觉,仅有1例维持术前双眼视功能;延长组术后6例胡存在双眼视觉,有2例有周边立体视觉。结论 A型斜视采取两种上斜肌减弱手术治疗均又有效,对于轻中度上斜肌亢进和A型斜视,上斜肌延长术更有效,有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更适合选择延长术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卢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32-4432
目的:回顾性分析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的诸多优越性。方法:225例斜视患者,男127例,女98例,年龄4-60岁,其中共同性斜视182例,麻痹性斜视27例,A-V征9例,分离性斜视7例。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术。结果: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1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1例发生眼前节缺血;手术并发症极少,局部反应轻微,恢复快。结论: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与肉眼下手术相比,具有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操作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可以替代常规肉眼下的斜视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内斜视 V征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 2 9例内斜视 V征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临床特征和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2 9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 2 8例 (双眼 17例 ,单眼11例 )患者行功能亢进的下斜肌减弱术矫正 V征 ,同时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内斜视 ;1例患者行外直肌倾斜后退术。术后 2 9例 (10 0 % )患者 V征消失 ,2 2例 (75 .8% )患者第一眼位正位 (0± 9△ ) ,手术后近期双眼视功能有改善。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内斜 V征的最主要临床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矫正 V征斜视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近年来儿童斜视的类型及手术年龄的分布,以指导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行全麻下斜视矫正术病儿(≤13岁)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研究,分析斜视的类型、手术年龄的构成比。结果共同性内斜视病儿占20.7%,共同性外斜视病儿占50.6%,麻痹性斜视病儿占26.4%,特殊类型斜视病儿占2.3%。共同性内斜视病儿的手术年龄以1~6岁最多,占61.8%;共同性外斜视病儿的手术年龄明显偏大,7岁及以上者占58.1%。结论儿童斜视手术病例中外斜视比例高于内斜视,外斜视手术病儿中以7岁及以上者较多,内斜视手术病儿中以6岁及以下者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斜肌切断治疗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型斜视12只眼。将下斜肌于外直肌与下直肌间钩出,用两把丈氏钳分别夹住,中间距离5mm,文氏钳间剪断下斜肌,电凝两断端。术后随访2周~6个月。结果术前V型外斜向上方注视比下方注视均〉40个棱镜度,双下斜肌亢进(+++)和(++)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没有病人注视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结论下斜肌切断治疗下钭肌亢进的V型斜视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在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斜视患儿92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6例.常规组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研究组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功能正常)及手术前...  相似文献   

9.
对象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ASAⅠ级的斜视矫正术患儿60例(114眼),男38例,女22例,年龄2~11岁。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其他系统均正常。其中共同性内斜视26例,共同性外斜视22例,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麻痹性斜视9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下斜肌后徙术与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分别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伴下斜肌亢进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12例伴下斜肌亢进斜视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后徙组58例与部分切除组54例,后徙组给予下斜肌后徙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部分切除组给予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垂直斜视度数、下斜肌功能及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后徙组总有效率高于部分切除组(P<0.05)。术后,后徙组垂直斜视度数低于部分切除组(P<0.05)。后徙组下斜肌功能正常占比高于部分切除组,下斜肌功能亢进占比低于部分切除组(P<0.05)。术后,后徙组视功能改善程度优于部分切除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斜肌后徙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伴下斜肌亢进斜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降低垂直斜视度数,促进下斜肌功能和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后肿瘤经颅眶入路切除的优势和不足。方法5例眶内球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近年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眶内球后肿瘤病人均选用全麻下经颅眶入路肿瘤切除手术。术中手术野暴露充分,解剖标志辨认清楚、明确,手术操作方便。术后3~4周查患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恢复2例,无变化2例,视力下降1例。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明显恢复3例。术后疼痛症状缓解5例。随访其中1例病人1年,4例病人2~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我们认为经颅眶入路切除球后肿瘤是安全和有效的,该入路有术野暴露充分和方便眶顶重建的优点,可以作为球后肿瘤切除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症,手术方法,疗效,方法:枕下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2例,其中77例发现有血管压迫,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77例中,6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3例疼痛减轻,6例无效,40例随访68个月-5a,疼痛复发7例。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有较肯定疗效,可保留三叉神经功能,但需开颅,有一定风险,有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储袋成形术在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储袋成形术在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00~2004年间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储袋成形术(PRY组)和单纯Roux-en-Y吻合(Roux-en-Y组)消化道重建.进行贮袋99mTc 核素排空功能检测.通过Visick分级指数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检测术后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以衡量营养状况.[结果]储袋组半排空时间(34.77±7.45 min)较Roux-en-Y组(23.38±7.53 min)长(P<0.05),单餐进食量(76.5±12.4%)较Roux-en-Y组(60.2±11.8%)多(P<0.05).行储袋成形术组中较多的患者得到较好的生活质量.两组间营养状况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储袋成形术可延缓食物排空,从而得到更好的进食能力和更少的术后并发症.但对患者术后长期营养状况的作用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所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我科2003-01~2006—07应用头皮冠状切口行颅颌面骨折修复重建、颌面部肿瘤切除与缺损修复、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矫正的221例中发生并发症的40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例出现头皮麻木及感觉异常,9例有较宽切口瘢痕,6例出现脱发,4例发生颞窝凹陷,2例发生头皮下血肿,2例出现单侧面神经颞支损伤,1例发生鼻眶区肥厚。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疤痕不明显,显露充分的优点,但对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类型,术中精细的解剖、神经血管的良好保护以及正确的缝合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眼科小儿不同全麻方式苏醒期躁动与清醒时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眼科手术患儿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PR)、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PS)和七氟醚吸入(S)三种全麻方式苏醒期躁动及意识清醒的情况。方法 选择90例ASAⅠ~Ⅱ级4~9岁患儿,其中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额肌悬吊术各45例,随机等比分成PR组、PS组和S组(n=30)。观察拔管后1~40 min七个时段三组患儿躁动(五级躁动评分≥4分者)的发生率及清醒时间。结果 拔管后10、15、20、30 min四个时段S组与PR组及PS组比较,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15 min发生率最高(P〈0.01),PR组与PS组比较,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组与PS组及S组比较,清醒时间显著减少(P〈0.01),PS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而且清醒时间短,苏醒质量优于其他两种麻醉。  相似文献   

17.
马可  刘陇黔  李平惠 《华西医学》2009,(8):1934-193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以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2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我们对126例患者进行了2月至5年的随访,其中治愈50(40.0%)例,改善60(47.6%)例,失败12(9.38%)例。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要按减弱直接拮抗剂或配偶肌,加强麻痹肌或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手术的目的是消除垂直偏斜和代偿头位,避免成年后颜面、颈部和脊柱的畸形,建立双眼单视和恢复正常的眼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手术术式对对冲伤疗效的影响,比较各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对1999年8月到2006年7月收治的173例对冲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统骨窗组74例,良好及中残33例,重残及死亡41例;大型额颞部瓣51例,良好及中残30例,重残及死亡21例;标准大骨瓣组48例,良好及中残26例,重残及死亡22例。结论:手术术式对对冲伤的疗效有明显的影响,大型额颞部骨瓣与标准大骨瓣可明显改善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部分肌松[神经肌肉阻滞(NMB)=50%]下面肌异常肌电图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安全性和指导意义。【方法120例面肌痉挛患者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保持NMB=50%。开颅前将刺激电极刺入患侧口轮匝肌记录诱发肌电图,分别在硬脑膜切开后、排放脑脊液、剥离压迫血管、垫入泰氟隆后、缝合硬脑膜完毕记录诱发面肌肌电图。【结果】19例于术前记录到潜伏期约10ms的异常诱发肌电图波形,术后18例异常诱发肌电图波形消失,手术治愈率90%。【结论】部分肌松可安全应用于诱发肌电图监测,术中面肌异常肌电图监测对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