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颖  沈志祥 《湖北医学院学报》2000,21(3):207-208,216
目的:探讨全胃肠道促动力药物西沙必利对糖尿病性胃轻瘫(DGP)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胃电图(EGG)体表描记法,分别描记DGP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EGG的数值,间接判断DGP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DGP与对照组胃体、胃窦部的平均振幅(AP)、峰值频率(FP)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比较,除胃窦AP外,胃体AP、FP及胃窦FP均无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2.
白术和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 ,判断白术和胃汤对糖尿病胃轻瘫 (DGP)的疗效。方法 :80例病人 ,随机分成治疗组5 0例 ,空白对照组 3 0例。作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和客观指标对照 ,以判断其疗效。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 :接受白术和胃汤治疗的病人在治疗前后其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 (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观察。方法: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给予西沙必利(治疗组)和胃复安(对照组)对照治疗。结果:用西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钡餐X线检查总有效率99.61%;对照组用胃复安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总有效率66.70%,钡餐X线检查总有效率66.70%。结论:西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比胃复安更有效,而且副作用轻,是一种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与胃动力及血清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对30例DGP患者胃排空时间、血清GAS、SS进行测定,并分别与单纯性胃轻瘫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GP组和单纯性胃轻瘫组血清GA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SS明显降低(P<0.05),胃排空时间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而DGP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DGP患者胃排空时间降低,血清GAS明显升高,SS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张蔚  王磊  梁海田 《宁夏医学杂志》2012,(12):1322-1323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DGP)的方法。方法 DGP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3.9~6.1 mmol/L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基本方,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疗程均为4周。结果 2组DGP患者治疗后各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养阴基本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疗效。方法:将DGP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益胃汤,对照组用吗丁啉片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胃排空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胃排空时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胃汤治疗DGP,效果优于吗丁啉片。  相似文献   

7.
西沙比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空腹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永毅  徐瑞萍  汪泳 《重庆医学》2002,31(2):128-129
目的 为了观察西沙比利 (CI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 ,我们对 2 7FD病人应用CIS治疗 ,并与安慰剂对照 ,在治疗前后行胃电图 (EGG)检查。FD病人根据症状确诊 ,通过胃镜或B超排除了胃癌、消化性溃疡和肝胆胰疾病。方法 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 15例用西沙比利 5mg ,1tid次 ,餐前 15min口服 ,连用 2周。对照组 12例给予安慰剂 2周。治疗前后记录症状变化并应用WCDF 4B型胃电图机测定胃电波形及频谱。结果 FD患者EGG表现为胃蠕动过缓和胃电节律紊乱。西沙比利治疗 2周后症状缓解率为 87% ,而对照组只有 17%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EGG提示西沙比利可以加快胃蠕动 ,无论胃体或胃窦FE(过零频率 )、FC(中心频率 )和FP(主频率 )均较治疗前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P <0 0 1) ,AP(平均振幅 )也较治疗前有了显著增加 (P <0 0 5 ) ,且波形变得规律、整齐。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论胃电频率或振幅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西沙比利能够兴奋胃肠肌间神经丛的 5 HT4受体和抑制 5 HT3受体 ,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 ,可以提高胃电频率和振幅 ,加强收缩力 ,促进胃排空 ,迅速缓解症状 ,是一个治疗FD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疗效,及对DGP患者胃肠激素MTL、GAS的影响。方法:将60例DGP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以电针(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治疗;对照组以口服莫沙比利治疗;以固体胃排空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MTL和GA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胃排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DGP患者的高胃动素血症和高胃泌素血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DGP患者胃动力,对DG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电针能降低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糖尿病胃轻瘫(DGP)的疗效。方法:选择有HP感染的DGP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10 mg tid,治疗10d;治疗组选择多潘立酮10mg tid,埃索美拉唑40mg bid,阿莫西林1.0 bid加呋喃唑酮0.1 bid,治疗10d,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并做X线胃排空试验。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HP阳性DGP患者根除HP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91.7%,单用多潘立酮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有效率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DGP患者根除HP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胃起搏治疗手术后胃动力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起搏在手术后胃动力障碍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急性胃轻瘫的动物模型分别应用胃起搏及静注红霉素 (1mg/ kg) ,比较胃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胃起搏组及红霉素组的胃、十二指肠压力及胃窦 -十二指肠压力差均高于起搏前基础压 (P<0 .0 0 1) ;胃起搏组胃内压及胃窦 -十二指肠压力差均高于红霉素组 (P<0 .0 0 1) ;两组的十二指肠压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起搏组停起搏 2 0 m in后胃内压虽有下降趋势 ,但此时的胃底压、胃体压、胃窦压仍高于红霉素组 (P分别 <0 .0 1,<0 .0 5 ,<0 .0 5 ) ;胃起搏 2 h的胃排空率 (6 4 .4 1± 6 .6 6 % )高于静注红霉素 2 h的胃排空率 (5 3.73%± 7.0 7% ) (P<0 .0 1)。结论 高频胃起搏能明显增加胃内压、胃窦 -十二指肠压力差及胃排空率 ,对术后胃轻瘫的疗效优于红霉素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的胃电图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胃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进行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检测对比,发现糖尿病组胃电图平均振幅(AP)和峰值频率(FP)均比正常组低,除胃窦AP外,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糖尿病有胃肠道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除胃体FP有显著差异外,均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并发现肢体神经肌电图与胃电图异常有其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麻枳化浊方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ICC)分布数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联合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给予麻枳化浊方、西药组给予西沙必利、联合组给予西沙必利加麻枳化浊方进行干预治疗;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肠道组织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c-kit抗体阳性ICC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并使用FR-980复日生物电泳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胃窦c-kit抗体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结果:中药组、西药组及联合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部c-kit抗体平均光密度值减少,表达减弱(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联合组尚可见着色较深的c-kit阳性细胞,其平均光密度值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中药组及联合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麻枳化浊方能够降低DGP大鼠血糖水平,提高其小肠推进率,可能为其治疗DGP的作用机制之一;麻枳化浊方能够增加DGP大鼠胃窦部c-kit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可能通过调控其胃窦部Cajal ICC的数量,促进大鼠的胃排空。  相似文献   

13.
对430例各种胃疾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胃电图检查。发现:①正常组、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胃溃疡组进餐前后胃电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正常组、慢性球部溃疡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炎组进餐前后胃电振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表明,进餐对胃电频率和振幅有一定的影响。在胃电图检查中采用进餐功能试验对于诊断胃疾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健康人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EG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探讨胃电与胃窦机械收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 Polygraph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对11例健康人和14例FD患者连续5h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和胃窦幽门、十二 压力变化。结果 健康人胃电功率随消化间期移告发一复合运动(MMC)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2期时增高,绝迹 1期的2倍,3期最高,绝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胃电图作为指标,观察氦氖激光照射胃脘痛病人足三里穴前后的胃电变化,并与正常人作比较.结果表明,激光针足三里穴对胃电慢波频率影响不明显,对波幅则产生升高和降低的双向变化,与针刺的胃电图改变相似。和激光针间使穴前后波幅变化不大的结果相比较,提示胃经足三里穴与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认为胃电图可以作为胃脘痛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年龄在42~49岁之间患有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肾虚的妇女与正常妇女的骨密度值及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_2)值,以探讨近绝经期妇女骨矿含量与“肾”的关系。结果:肾虚组的桡尺骨密度及其均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肾虚组的血清FSH值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肾虚组的血清E_2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结果在明:①肾虚患者较非肾虚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症,提示骨密度的微观检测可作为观察肾虚疗效的客观指标;②提示了近绝经期妇女骨矿含量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减少,为补肾法防治近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病人血浆胰高糖素样肽=1(GLP-1)水平对固体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性核素法对55例2型糖尿病病人及15例正常人(NC组)进行固体胃半排空时间(T1/2)测定.根据T1/2结果将糖尿病病人分为胃排空时间正常的DM组和胃排空延迟的DGP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空腹及餐后30、...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30例,其中肝郁气滞型16例,脾胃虚弱型14例,并选择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胃排空、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胃电图(EGG)和胃动素的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FD两型的胃排空、MMCⅢ相收缩波幅及协调收缩、空腹胃电主功率均较正常组下降,其中脾胃虚弱组各指标又低于肝郁气滞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肝郁气滞组表现为Ⅱ组延长,I相、Ⅲ相不延长;脾胃虚弱组表现为I相延长,Ⅱ相、Ⅲ相缩短。结论:胃排空、MMC、EGG以及胃动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胃肠起搏器治疗30例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治疗组),并与胃肠起搏空白输出机治疗组及普瑞博思治疗组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检查胃电图,记录胃电频率、幅值,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空白组、普瑞博思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46.6%、86.7%,治疗组和普瑞博思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空腹、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频率;普瑞博思组仅治疗后餐后胃电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空白组胃电频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起博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20.
中药对慢性胃病脾虚兼肝郁证的胃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慢性胃病脾虚兼肝郁证患者10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为脾疏肝组,服用四君子汤加四逆散;Ⅱ组为健脾益气组,服用四君子汤。观察它们对1h胃电图的影响。结果表明:2组煎剂都能提高胃窦部胃电波幅值,改善该型患者胃运动机能;而Ⅰ组还能提高胃体部波幅值,因而对改善胃运动机能的作用略强于Ⅱ组。从一定程度上证实祖国医学“土得木而达之”的理论,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