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病理组织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理组织学特性。 方法 对 335例行结直肠癌切除的患者作回顾性调查 ,将有肝转移者的病理组织学参数与无肝转移者对比。 结果 本组 4 1例 (1 2 % )有肝转移。有肝转移者与无肝转移者下列因素的百分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肿瘤大小超过 6cm(5 1 %vs2 8% ,P<0 .0 1 ) ,肠系膜浸润 (98%vs 6 6 % ,P <0 .0 1 ) ,淋巴管浸润 (34 %vs1 5 % ,P <0 .0 1 ) ,静脉浸润 (2 4 %vs3% ,P <0 .0 1 ) ,和淋巴结转移 (85 %vs 39% ,P <0 .0 1 )。多元回归分析提示 :与肝转移有关的独立因素是肠系膜浸润、静脉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诊断肝转移的精确度最高的是静脉浸润 (88% ) ,最低的是系膜浸润 (4 1 % )。在 98例有肠系膜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 ,有肝转移者与无肝转移者静脉浸润次数的差异非常显著 (2 6 %vs 6 % ,P <0 .0 1 ) ,肠外淋巴结转移次数的差异显著 (6 8%vs 4 7% ,P <0 .0 5 )。 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因素是肠系膜侵润、静脉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其决定因素是静脉浸润和肠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理组织学特性。方法:对335例行结直肠癌切除的患者行回顾性病理组织学研究,将有肝转移者的病理组织学参数与无肝转移者对比。结果:本组41例(12%)有肝转移,有肝转移者与无肝转移者诸因素的百分率比较为:肿瘤大小超过6cm(51%vs28%;P<0.01),肠系膜浸润(98%vs66%;P<0.01),淋巴管浸润(34%vs15%;P<0.01),神经浸润(24%bs3%;P<0.01),和淋巴结转移(85%vs39%;P<0.01)。多元回归分析展示:与肝转移有关的独立因素是肠系膜浸润、静脉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诊断肝转移的精度最高的是静脉浸润(88%),最低的是系膜浸润(41%)。在98例有肠系膜和淋巴结转移者中,有肝转移者与无肝转移者静脉浸润次数差异非常显著(26%vs6%;P<0.01),其肠外淋巴结转移次数差异显著(68%vs47%;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因素是肠系膜浸润,静脉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其决定因素是静脉浸润和肠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MDM2基因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玫  陶凤华  成志强  单军  苏学劲  王玲 《医学争鸣》2003,24(15):1356-135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MDM2癌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为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DM2 ,p5 3和PCNA在 72例结直肠癌的表达特点 .结果 :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MDM2和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 (5 9.3%和 78.0 % )与非肝转移组 (30 .0 %和5 5 .0 %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直肠癌伴淋巴结转移组MDM2和 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 (5 8.8%和 79.4 % )明显高于与无淋巴结转移组 (2 8.9%和 5 2 .6 % ,) ,两者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有静脉侵袭组MDM2表达阳性率 (6 0 .7% )高于无静脉侵袭组 (31 .8% ) ,MDM2基因异常表达同静脉侵袭有关 (P <0 .0 5 ) .结论 :MDM 2和p5 3基因蛋白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明显相关性 ,MDM2和p5 3联合检测对评估结直肠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 5 8.6 % ,PCNALI为 5 6 .5 1± 18.82。CD44V6阳性表达率和PCNALI在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CNA高LI者CD44V6阳性率明显高于PCNA低LI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对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HIF 1α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 crovesseldensity ,MVD)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 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HIF 1α表达 ,并用CD34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 ,计数结直肠癌组织中MVD .结果 :MVD的x±s为 (2 8.7± 1 2 .9) (6~5 5 ) ,HIF 1α阳性表达率为 6 5 .6 % ,其中弱、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8%、2 0 %、1 8% .HIF 1α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 ) .MVD与HIF 1α阳性表达程度成正相关 (rs =0 .795 ,P <0 .0 1 ) .结论 :结直肠癌血管生成与HIF 1α表达密切相关 .HIF 1α过表达及高MVD与结直肠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 ,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时性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结果:15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11.5%)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直肠是结直肠癌的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有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CEA水平及血管浸润等因素与同时性肝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分类整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27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病历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4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P〈0.01);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P〈0.001);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在所选因素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CD4 4V6、CD4 4 S、nm2 3 H1在结直肠癌组织、移行粘膜及正常粘膜间的表达 ,探讨他们与结直肠癌侵袭与转移的关系以及它们预测同期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CD4 4V6、CD4 4 S、nm2 3 H1在癌组织、癌远端 3cm处的移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 ,同时记录有关的临床病理指标。结果 CD4 4V6、CD4 4 S、nm 2 3 H1阳性表达率分别在癌组织中为 70 18%、4 2 11%及 54 39% ,显著不同 (P <0 0 5)。CD4 4V6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nm2 3 H1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CD4 4 S 在移行粘膜与正常组织表达有显著差别 (P <0 0 5)。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预测同期肝转移方程 :P =exp(- 4 3342 2 6 776X5- 2 5 112X7 2 6 85 1X11)1 exp(- 4 3342 2 6 776X5- 2 5 112X7 2 6 85 1X11)式中X5为CD44V6,X7为nm2 3 H1,X11为分化程度 ;灵敏度 96 15 % ,特异度 93 5 5 % ,符合率 94 7%。结论 ①结直肠癌组织CD4 4V6表达增多 ,CD4 4 S及nm2 3 H1表达降低。CD4 4V6及nm2 3 H1与结直肠癌的侵袭与转移有关 ,CD4 4V6变化较nm2 3 H1在前。②直肠癌手术时癌远端至少应切除 3cm长的肠管。③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同期肝转移风险值大于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2 7例结直肠正常黏膜、1 3例腺瘤和 6 1例癌组织中HIF 1α的表达 ,并探讨HIF 1α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等的关系。结果 :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IF 1α无表达 ;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1 5 .4 % (2 / 1 3) ,且均为弱阳性表达 ,2组HIF 1α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癌组织中HIF 1α阳性表达率为 6 5 .6 % (4 0 /6 1 ) ,其中弱阳性、阳性及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7.9%、1 9.7%、1 8.0 % ,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粘膜和腺瘤组织 (P <0 .0 1 )。HIF 1α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 (P <0 .0 5 )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 (rs=0 .5 5 4 ,P <0 .0 1 ) ,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HIF 1α过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晚期事件 ,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MMP-7的表达及对微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 7(MMP 7)的表达及对微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 5 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 8例正常组织MMP 7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在 5 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MP 7的阳性表达率为 73.2 % ,MVD值为 36 .4 1± 5 .7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 .0 1)。MMP 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相关性 (P <0 .0 5或P <0 .0 1) ;结直肠癌的MVD值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MMP 7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MMP 7表达阴性者 (P <0 .0 1)。结论 MMP 7的表达和微血管生成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联合检测MMP 7和MVD对结直肠癌的治疗、预后判定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 ,探讨VEGF -C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88例直肠癌术后肿瘤组织的标本中VEGF -C的表达。结果 :VEGF -C阳性表达 38例 (43.2 % )。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中VEGF -C阳性表达 (81.6 % ) ,明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中的表达 (14 .0 % ) (P <0 .0 1)。VEGF -C在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 (10 0 % )高于其在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 (96 .3% )与其在肠旁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 81.6 % (P <0 .0 1)。结论 :VEGF -C表达于部分直肠癌中 ,其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并且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肝转移MSCT三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及病灶转移灶分布情况。结果原发病灶位于左侧55例,右侧20例。癌肿位于升结肠9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9例,乙状结肠16例,直乙交界处5例,盲肠5例,直肠21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7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的患者有31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的患者有17例。共发现了320个转移病灶;经MSCT诊断正确的病灶有279个,总的诊断正确率为87.19%。原发病灶有25例位于右侧,50例原发病灶位于左侧,左右结直肠癌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对比CT与MRI在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2011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肿瘤科进行诊治的直肠癌患者78例,在术前都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CT与MRI的征象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 78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60例(恶性淋巴结组),无淋巴结转移18例(良性淋巴结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CT判定恶性淋巴结组的CT诊断淋巴结大小、短长经比值与淋巴结数都明显高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MRI显示42例表现为浆膜面浸润,静脉包绕征54例,肠周脂肪混杂信号征50例;而良性淋巴结组的分别为6例,1例与0例,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判定对比,CT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MRI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为100.0%。结论 CT与MRI征象中的淋巴结大小、短长径比值、淋巴结数目、浆膜面浸润、静脉包绕征、肠周脂肪混杂信号征均可提示提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的2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1·2%(107/260)。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性别无关(2=0·007,P=0·934),和年龄(2=5·011,P=0·025)、肿瘤大小(2=8·281,P=0·016)、肿瘤侵犯肠管周径(2=6·084,P=0·014)、大体类型(2=55·797,P=0·000)、肿瘤浸润程度(2=13·076,P=0·004)以及组织学分型(2=23·158,P=0·000)有关;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大体类型(OR=6·385)、组织学分型(OR=6·108)和浸润程度(OR=5·831);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浸润程度,危险性最高为大体类型。结论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肿瘤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学分型,其中大体类型的危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78例大肠癌MVD的变化 ,分析MVD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32例有淋巴转移者 ,其MVD平均值 (2 8.1± 8.9)高于 4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 (2 3 .5± 8.2 ) ,P <0 .0 5。 15例有肝转移者其MVD平均值 (33.4±9.3)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 (2 2 .4± 5 .8) ,P <0 .0 1。另外 ,MVD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1) ,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MVD与肠癌浸润、转移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MVD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琼  郑绍光  谭景浪 《广西医学》2001,23(5):1061-106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P1 6 及P -gp表达对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5 2例结直肠癌中P 16、P -gp的表达。结果 :P1 6 、P -gp阳性率分别为 6 1 5 % (32 5 2 )、82 6 % (4 3 5 2 )。P1 6 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呈正相关(P <0 0 5 ) ,与肿瘤细胞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 )。P -gp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无关 (P >0 0 5 ) ,与肿瘤细胞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P1 6 与P -gp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 )、P1 6 阳性率越高 ,P -gp表达越低。结论 :P1 6 、P -gp蛋白表达能反映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 ,同时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可作为肿瘤预后判断、指导化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所见的浸润征象与病理预后因子的关系。方法 对3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 水成像双期增强扫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手术病理标本中的p53、Ki67 阳性表达率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肠外浸润者p53、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74.5%,均高于肠壁肌层浸润者;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p53、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76.2%,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MSCT所见的浸润程度及区域淋巴结状态可作为临床评价结直肠癌的恶性度和预后的一个影像学指标,对术前判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潜能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 6 6 .7% ,MVD为 32 .80± 12 .11。VEGF和MVD在侵及浆膜层的结直肠癌中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 (P <0 .0 5 ) ;VEGF阳性组中的MVD值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1)。结论 VEGF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VEGF的表达和MVD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结肠直肠癌细胞DNA及CD44含量与肿瘤形成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肠直肠癌细胞DNA含量及CD4 4的定量检测与癌形成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 ,FCM)对手术切除的结肠直肠癌组织及癌旁周围正常组织细胞进行DNA含量及倍体测定、CD4 4定量检测。结果 :DNA含量在结直肠癌组明显增高 ,二倍体细胞明显减少 ,而异倍体明显增多 ,在结直肠癌组异倍体率为 6 6 6 % ;同时CD4 4在结直肠癌组明显高于癌旁周围正常组织组 (P <0 0 1) ,CD4 4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癌细胞DNA含量及异倍体率增加 ,CD4 4的表达与结肠直肠癌形成、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及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方法 对 30例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 6ml,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 ,统计淋巴结数目 ,与同期 32例常规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数目对比 ,比较其淋巴结检出率 ;对美蓝染色组淋巴结行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其微转移情况。结果 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大于常规根治术组 (P均 <0 .0 5 ) ;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EA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 (8 4 .7% ) ,13例Duke’sB期患者经淋巴结CEA免疫组化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C期 (46. 7% )。结论 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EA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 ,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 ,使病理分期更准确 ,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