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硬脑膜开放前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19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DTIH分为DTIH组和非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non-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NDTIH)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生命体征(术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初始损伤评分、液体输注种类和输注量、血制品输注种类和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时机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记录术后30 d内的DTIH及死亡情况,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增加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32例患者发生术后DTIH,发生率为16.2%。与NDTIH组比较,DTIH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降低,血肿量明显增加,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比例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4.23,95%CI=1.62~8.72,P<0.001)、血肿量≥100 mL(OR=5.39,95%CI=1.75~9.38,P<0.001)以及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OR=1.54,95%CI=1.27~4.29,P=0.016)是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DTIH的发生可能与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相关。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十年来34例DTI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DTIH的发病年龄和发病时间、形成原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进行了讨论。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及CT检查结果,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10例。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GOS标准评估预后,其中恢复良好21例,轻残5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存活1例,死亡4例。结论DTIH是颅脑损伤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及时复查头颅CT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尤其要重视有昏迷史的患者,应把握好首次复查头颅CT的时间窗,即伤后4~6h,能够帮助早期发现DTIH。早期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因素。方法收集162例脑外伤患者的伤情、凝血情况,根据有无出现DTI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2例脑外伤患者中发生DTIH48例。23例发生于脑挫裂伤病灶内,19例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6例发生于颅骨骨折;DTIH组的PT和APTT较非DTIH组延长,D.dimer较非DTIH组升高(P〈0.01)。结论DTIH的发生与年龄、伤情、凝血机制异常、颅内压升高有关,对临床预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发病特点。方法 分析DTIH发病时间、CT影像并讨论其机制。结果 28例DTIH在伤后24-48h发病23例,占81.15%,脑实质血肿25例,占89.29%,发生机制为损伤血管受病理损害引起迟发性出血。结论 DTIH在伤后24-48h复查是及早发现DTIH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Fas表达水平与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CT复查将入组患者分为DTIH组(n=92例)与非DTIH组(n=89例),比较两组术后血清HMGB1、Fas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HMGB1、Fas水平与DTIH的关系。结果:DTIH组与非DTIH组相比,血清HMGB1、F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DTIH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低于非DTIH组(P <0.05),血浆凝血酶时间(TT)高于非DTIH组(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MGB1、Fas与TT、GCS评分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DTIH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DTIH发生的情况较为严重,可能与血清HMGB1、Fas等因素有关,临床可根据相关因素的监测,为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其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人我院治疗的DTIH临床特征。并对DTIH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评价其对死亡率、GCS评分和CT血肿量的影响。结果:328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DTIH共31例(9.5%),DTIH血肿出现时间伤后24h内发生率最高(80.6%)。高龄(t=2.976,P=0.003)和高危患者(t=5.743,P=0.000)易发DTIH。31例DTIH患者中,7例死亡(22.6%),高龄(t=2.241,P=0.033)、高危患者(t==3.474,P=0.016)和CT中线移位程度〉5mm(χ^2=5.103,P=0.024)是影响DTIH预后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除对DTIH的发病率无明显影响外(χ^2=0.135,P=0.713),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χ^2=4.210,P=0.040)、GCS评分上升(t=4.670,P=0.0000)、CT血肿量下降(t=3.691,P=0.001)。结论:颅脑损伤后可能会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高龄和高危患者易发,高龄、高危患者和CT严重程度明显者预后更差;而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情,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其早期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因素,结果提示,DTIH常见于减速伤,多为枕部对冲伤,以伤后72小时多见,预后主要与早期诊治关系密切,手术治疗DTIH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徐玮  沈宏 《浙江医学》2005,27(1):33-35
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比例相对较高,一旦发生则预后较差.本文对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欣瑜  陈永群 《吉林医学》2013,34(11):2090-2091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表现出反复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稳期,突然发病,病势发展迅速,之前稳定期一般不超过24 h。颅脑CT的检查结果显示,这类患者在发病前,常常无阳性表现,发病后CT阳性指征出现。治疗方案选择过程依据病情轻重,病情较轻患者常规处理,病情较重患者开颅处理血肿,合并脑疝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减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常出现反复,且预后不良,因此对颅脑外伤患者在24 h内应多次行颅脑CT检查,以排除DTIH的可能性。提早发现DTIH,是提高预后的有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5年来抢救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患者20例的成功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救治DTIH患者20例救护临床资料.结果:该护理措施有效可行.结论:收治的DTIH患者20例急救成功率较高,有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仁  王颖红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138-139
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多数学者认为与高血压有关,但也有人认为尚有其它主要危险因素,因临床上部分腔梗的患者并无高血压,故目前对腔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仍有争议。选择104例住院患者,其中腔梗患者5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52例,在所有患者中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评定分析。通过对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组、腔梗组/脑血栓形成组的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病危险因素有无差异,腔梗组/脑血栓形成组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了解决定腔梗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腔梗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腔梗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病史和高密度脂蛋白,其中高血压病史是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性因素。单发腔梗和多发腔梗在发病危险因素上有差异。腔梗和脑血栓形成在发病危险因素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 年1月~2009年 12月被治的3758例颅脑外伤中,通过临床观察和CT确诊286例DTIH病例.通过临床治疗后观察其转归.结果 286例DTIH中,颅脑外伤后6-24 h内出现160例(55.9%);24-72 h内有89例(31.1%),72 h以上的有37例(12.9%).治疗后恢复良好165例(57.7%),轻度伤残39例(13.6%),中度伤残27例(9.4%),重度伤残17例(5.9%),植物生存9例(3.1%),死亡29例(10.1%).结论 OTIH多发生于患者伤后3天以内,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降低DTIH患者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有家族史高血压病患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对913例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1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发病特点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根据有无家族史分为两组:家族史阳性者522例(A组)、家族史阴性者391例(B组)。数据采用SAS6.0软件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两组发病年龄、血压分级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吸烟、超重或肥胖、高钠饮食、高血压家族史及缺乏体育锻炼为两组高血压患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发病年龄较早,血压水平偏高,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吸烟、高钠饮食及缺乏锻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血压水平较高,更肥胖;吸烟、高钠饮食、超重、肥胖及缺乏体育锻炼是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部分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及对其有效干预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昼夜、季节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19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危险因素组和无危险因素组,并将危险因素组分为治疗组、未治疗组,观察4组患者发病昼夜、季节节律。结果:危险因素、无危险因素组高发病时间分别为5时31分至7时49分和5时27分至7时53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好发病月份均为1、11、12月;危险因素治疗组、未治疗组高发病时间段分别为5时17分至7时47分和5时24分至7时49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发病月份均为1、11、12月。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对危险因素有效的干预治疗,均不影响其发病的昼夜、季节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干眼的患病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眼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0例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诊断患者患病情况,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干眼患者的发病率多于男性,42岁以上的患者明显高于42岁以下的患者,职业环境是女性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生活习惯是男性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自身疾病、医源性、生活环境、发病季节是干眼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干眼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自身疾病、医源性、职业环境、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发病季节,而自身疾病、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为干眼的主要因素。干眼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干眼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王佩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207-207
目的:了解脑梗死的发病年龄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统计1995~2006年脑梗死病人的发病年龄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超重等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能明显使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方法 对1999~2002年收治的28例DTIH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7例在伤后或术后72小时内重复CT扫描发现DTIH,1例紧急探查手术对侧发现迟发硬膜外血肿。结果 本组采取手术治疗17例,保守治疗11例。结果 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DTIH发生的时间多在伤后6~24小时,并与外伤的部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及颅内压的波动等相关。及早诊治是降低DTIH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田全亮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41-2642
目的探讨创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的方法、效果。方法对我院64例脑创伤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时间、手术时机、预后情况等。结果 DTIH发生率为11.9%,发生时间在1周内最多见(87.5%),病死率高(15.6%),手术治疗59例(92.2%),遗留残疾42例,占65.6%。结论脑创伤后1周内要高度重视DTIH发生,早期发现、快速手术治疗是降低DTIH致残率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卒中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的效果,对其预后效果进行临床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6例,通过查找病例,分析其危险因素、预后效果进行临床比较研究。结果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和类型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均高于男性患者;冠心病是男、女患者共同的危险因素;抽烟与喝酒是男性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要控制血压、血脂及血糖等,而男性患者要戒烟、戒酒,减少脑卒中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农垦三亚医院长期住院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1580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HAP分为HAP组和非HAP组,分析HAP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住院患者的HAP发病率为5.6%(89/158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以上、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胸腔积液、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均为HAP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HAP发病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