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治疗PDA和心内伴发畸形。依据导管粗细 ,肺动脉扩张程度 ,采用结扎法和深低温低流量法经肺动脉缝闭PDA。要确认PDA周围的解剖 ,包括主动脉、左、右肺动脉 ,以免误扎。结果 :本组 72例 ,女性占6 7% ;PDA直径 0 3~ 1 8cm。伴发心内畸形中以室间隔缺损为主占 6 0 % ,法洛四联症 18%。死亡 1例 ,系合并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弓离断 ,误扎生命依赖导管。结论 :一期治疗PDA及伴发的心内畸形 ,避免二次手术的损伤 ,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发现恰当处理PDA ,决定治疗的结果 ,需特别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65~1979年6月共收洽动脉导管未闭110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1例。本文主要对该病的诊断、手术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一般应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进行手术治疗。如未能及早治疗 ,2 0~ 3 0岁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使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 ,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最终死于心力衰竭或其他并发症。本文结合 70例 1 8岁以上 PDA患者的临床资料 ,就成人 PDA的手术治疗问题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 6例 ,女 5 4例 ;年龄 3 0~3 9岁 3 2例 ,40~ 49岁 6例 ,5 0岁~ 5 9岁 4例 ,6 6岁1例。术前心功能 级 5例 , 级 2 1例 , 级 42例 , 级 2例。1 .2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42例动脉导管未闭外科(patent duct arterious,PDA)治疗效果。方法 ①单纯PDA或同时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小~中,可采用左前或左后外侧胸切口或胸部正中切口结扎(30例单纯PDA,3例合并心内畸形);②动脉导管粗大、钙化或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胸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经肺动脉切口闭合(9例);③同期或分期矫治心内畸形。结果术中死亡1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小量残余分流2例、短暂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2例。除2例残余分流病例外,其余病例无导管再通,心功能明显改善,痊愈出院。结论单纯结扎简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病例:导管粗大、重度肺动脉高压、怀疑有动脉内膜炎、钙化、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病例,应采用CPB(结合深低温、低流量)下缝闭,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6.
698例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心外科陈立波,张秀和,张柏民,赵洪序,宋翔翎我院自1960年6月至1993年9月,对698例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患者698例,男283例,女415例。年龄2~5...  相似文献   

7.
法乐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乐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孙寒松,刘迎龙,萧明第,吴清玉法乐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TOF+PDA)在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上,与单纯TOF有许多不同之处。我院近4年共...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外科经胸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完成23例经胸PDA封堵术.其中13例为小切口(小切口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 cm小切口;10例常规正中大切口(大切口组).于主肺动脉前壁缝2个荷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输送装置穿刺送入降主动脉释放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9.
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技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ical Interupti-on,VTSI)是在内窥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新技术。作者采用VTSI关闭婴儿和儿童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外科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左腋下直小切口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微创伤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左腋下腋中线直小切口第4肋间进胸方法,对72例婴幼儿PDA患儿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所有病例术野显露清楚,术毕不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导管破裂等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4.2 d).随访2个月至8年,无导管再通和动脉瘤形成.结论左腋下直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更适用于婴幼儿PDA患儿,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室间隔缺损(VSD)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自1978年至1992年2月底共收治VSD PDA患者12例,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VSD PDA 12例患者中,男2例,女10例,年龄5~23岁。术前脉压4~6 kPa(30~45 mmHg)者10例,8 kPa(60 mmHg)以上2例。听诊仅2例在肺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床旁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43例层流病房行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或钳夹)术的手术过程及术后转归进行总结。结果:接受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或钳夹)术的手术的早产PDA患儿共43例,男性28例、女性15例,胎龄26~34 w,出生体质量0.75~2.31 kg,平均1.44 kg。其中低出生体质量22例、极低出生体质量18例、超低出生体质量3例。手术时患儿年龄为3~30 d,平均7.2 d,体质量和出生体质量无明显差别。43例中有39例使用异丁苯丙酸治疗失败,4例因伴有严重出血倾向未予异丁苯丙酸而直接手术治疗。39例药物治疗的患儿中,治疗前均未发现药物治疗禁忌,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肺出血、颅内出血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或者无效,而改行外科手术。术前43例中40例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术前呼吸机治疗时间最长29 d,其中8例病情突然恶化行急诊手术。术后1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所有患儿无术中死亡、无术中大出血等并发症。4例(9%)术后不能脱离呼吸机而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内科药物治疗禁忌的早产儿PDA,行床旁动脉导管外科结扎(或钳夹)术是治疗早产儿PDA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 1 980年 3月~ 2 0 0 2年 5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 (PDA) 670例 ,在深低温、低流量 ,体外循环下治疗 1 2 6例。其中并发其他心脏畸形 81例 ,现将此 81例手术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81例PDA患者 ,男 34例 ,女 47例 ,年龄 3~ 36(平均 1 9.5 )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和活动受限。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史 4例 ,咯血 2例 ,结扎后再通 1例 ,左胸后外侧切口探查找不到PDA 1例 ,高血压 1例 ,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例。体检 :差异性紫绀 4例 ,有典型连续性杂音 41例 ,其余病例杂音均不典型。常规行…  相似文献   

14.
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目前已有多种手术方法,包括结扎、贯穿缝扎、钳闭和切断缝合等,但对其疗效评价尚有争论。我院自1953年以来,用多种手术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末闭患者151例,认为以动脉导管结扎术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循环杂志》1999,14(Z1):A5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诊断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期就已经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将其闭合.故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并不多见,且由于成人患者病程长、病理生理变化大,尤其是导管发生退行性变及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此在其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我院曾收治了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极极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床旁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4例诊断PDA的极低体重早产儿,行床旁开胸PDA结扎术,从术前准备、麻醉管理及手术方法三个方面分析极低体重早产儿床旁PDA手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极低体重早产儿床旁手术均取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30.8±12.5) min,出血量平均为(10.5±4.6)ml,呼吸机辅助平均时间为(6.4±2.5)d.术后平均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脉压增大.所有患儿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围术期无意外及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动脉导管再通和肺炎发作.结论 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实施床旁PDA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5年5月至1988年7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58例。占我院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总效第三位,仅次子房,室间隔缺损。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37例。年龄3~33岁。5岁以下7例,6~10岁16例,11~15岁10例,16~20岁7例,21岁以上18例,有中至重度的心悸、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新生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重点讨论了消炎痛的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治疗和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左右。其发病率女多于男,二者之比约为3∶1。自从1938年Gross和Hubbard[1]成功完成了第一例PDA开胸结扎术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临床治疗PDA的常规方法。但外科治疗创伤大、需开胸、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且有一定比例发生术后残余分流之可能。而PDA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不仅能够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