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血浆内皮素(ET)关系。方法:应用主免法测定28例偏头痛病人发作期,20例偏头痛间歇和期和20例正常对照组的ET含量。结果:发现偏头痛患发作期ET水平明显高于间歇期与对照组。结论:提示ET在偏头痛发作期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可能起重要作用。偏头痛患血浆内皮素系统可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了解它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发展和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24例正常人和61例肝硬化患者血浆ET-1。结果:肝硬化组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且在肝功能分级中,呈现ChildC>ChildB>ChildA的规律,组间分析表明肝硬化患食道静脉曲张伴大中量腹水组(LC4)血浆ET-1显著高于大中量腹水组(LC3),LC3组高于食道静脉曲张伴少量腹水或无腹水组(LC2),LC2组高于无腹水和静脉曲张组(LC1)(P均<0.05),LC1组及ChildA级患者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者血浆ET-1与白蛋白水平间呈明显负相关,与sGOT、总胆红素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者血浆ET-1水平反映了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并在门脉高压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吸烟对健康人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吸烟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在发病72h内和发病后3周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年龄38~80岁,32例吸烟,28例不吸烟;37例轻型,18例中型,5例重型)的血浆内皮素(ET-1)含量。并检测22例健康吸烟者与18例健康不吸烟者血浆ET-1的含量。结果:①患者组发病72h内的血浆ET-1含量与健康人组血浆ET-1含量[(75&;#177;19)ng/L与(66&;#177;13)n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9,P&;lt;0.01)。②发病72h内脑梗死组中重症患者血浆ET-1含量[(83&;#177;19)ng/L]高于轻症患者[(71&;#177;18)g/L,t=2.03,P&;lt;0.05]。③吸烟患者72h内及3周时的血浆ET-1含量为(84&;#177;19)ng/L和(77&;#177;16)g/L,均高于不吸烟患者(66&;#177;14)ng/L和(61&;#177;13)ng/L(P&;lt;0.01)。④健康人组中吸烟者血浆ET-1含量[(71&;#177;14)ng/L]亦明显高于不吸烟者[(60&;#177;9)ng/L,P&;lt;0.01]。⑤患者组及健康人组中,吸烟人群吸烟时间达20年以上者的血浆ET-1值为(87&;#177;17)ng/L,10~20年ET-1值为(67&;#177;12)ng/L,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每日吸烟量达20支以上ET-1值为(96&;#177;15)ng/L,10~20支ET-1值为(69&;#177;12)ng/L,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吸烟可使健康人和脑梗死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ET-1的升高可能是吸烟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的作用,我们对21例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浆ET测定,以期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ET升高的机理,寻找适合的ET拮抗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脑梗死患者21例,均按全国第二次脑?..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变化与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时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中的作用。方法 对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mA)测定内皮素和CGRP含量。结果 患者内皮素、CGRP动态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内皮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测定血浆内皮素、CGRP有助于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时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24 h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2例脑血栓患者和20名健康人在2∶00、8∶00、14∶00、20∶00时,分别测定其血浆E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血栓患者昼夜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9.1~30.5,P均<0.001),且在24 h内2∶00时ET水平最低,8∶00时最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67,P<0.01).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脑血栓患者24 h内ET水平均较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显著增高(t=2.37~8.39,P<0.05、0.01).结论脑血栓急性期患者血浆ET水平24 h内有早晨高和晚上低的节律性变化,其变化与脑血栓发病以早晨为高发时间的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7.
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27例哮喘发作、18例哮喘缓解状态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并与42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哮喘发作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哮喘缓解状态者(P值分别为P〈0.01与P〈0.05),而哮喘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血浆内皮素浓度与哮喘发作有关,可能是哮喘发作的中间介质。 相似文献
8.
9.
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内皮素是近10年来发现的强有力的缩血管物质,由内皮细胞产生,已被证实在局部缺血性疾病、持续性血管收缩及血管痉挛中起重要作用。对20例冠心病患运动前后内皮素浓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探讨负荷运动对冠心病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 (endothelin ,ET)是 1988年由Yanagisawa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所发现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1] ,内皮素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共测定了 10 9例脑梗死 (CI) ,脑出血 (CH)以及偏头痛患者的血浆ET水平 ,并加以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分组 脑梗死 (CI)组 30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0例 ,年龄5 3~ 74岁。脑出血 (CH)组 2 9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7例 ,年龄5 0~ 78岁。分 3次抽血 ,第 1次为发病后 3日内、第 2次为发病后第 10~ 13天、第 3次为发… 相似文献
11.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 3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ET和 NO含量 ,并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血浆 ET含量显著升高 ,NO含量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显著 (P<0 .0 1)。血浆 ET含量在发病 72 h最高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至恢复期降至正常 (P>0 .0 5 )。血浆 E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NO含量在发病72 h最低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 ,至恢复期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NO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脑梗塞时血浆 ET升高 ,NO下降 ,二者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ET和 NO在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检测其血浆Hcy水平,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评估颅内血管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多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大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后循环系统粥样硬化患者(P〈0.05)。而且大动脉粥样硬化随着Hcy水平的升高而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多存在粥样硬化斑块,血浆Hcy水平与颅内动脉(尤其是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血浆Hcy可能是颅内大动脉粥样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67例脑梗死患者与32例健康者做比较,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甘油三脂、胆固醇等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Hcy水平:(1)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P<0.05);(2)吸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与年龄、性别、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甘油三脂、胆固醇等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推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并与6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浆HCY水平和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与HCY水平之间存在危险性的水平梯度,当HCY〉15μmol/L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5.909倍,而HCY≥20μmol/L时,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10.545倍;各项监测指标的相对危险性显示。与脑梗死有关的因素分别为HCY、叶酸、维生索B12、甘油三酯和收缩压、舒张压。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发现HCY、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收缩压为脑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与血叶酸潍生素B12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血浆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Fib水平按四分位法分为Q1组(≤4.02 g/L)、Q2组(4.03~5.26 g/L)、Q3组(5.27~6.39 g/L)、Q4组(≥6.40 g/L)4组各40例,分析Fib水平与神经功能及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治疗15 d后血浆Fib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治疗前=0.68,r治疗后=0.51,P0.05);再发脑梗死29例(18.13%),再发患者随访期间血浆Fib水平异常发生率高达75.86%,高于非再发患者的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随访期间再发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非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P0.05);再发患者随访期血浆Fib水平与再发时间呈负相关(r=-0.622,P0.05)。结论: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再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脑分水岭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8例CWI患者的症状和体征,CT、MRI、CTA、DSA改变,临床分型和病因。结果38例CWI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病因及病变部位有关。CT/MRI证实皮层前型13例,皮层后型17例,皮层下型8例。以脑血管器质性病变为丰因者33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CWI多有血液成分的异常(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结论CWI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及病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CWI主要病理基础、血液成分异常(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参与了CWI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非空腹甘油三酯水平(TG)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446例,记录其入院时血压、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月时的预后,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BMI更大,基线NHISS评分、基线空腹血糖更高,冠心病、心房颤动患病率更高,非空腹TG水平较低(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吸烟、冠心病、房颤、基线空腹血糖、基线NIHSS评分和血浆非空腹TG水平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非空腹TG水平(OR=0.548,95%CI 0.372~0.808,P=0.002)是脑梗死良好结局的预测因子。非空腹TG水平预测患者良好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 0.618~0.702,P=0.000),其预测临界值为非空腹TG 1.455 mmol/L时,敏感度为67.9%,特异度为61.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非空腹TG水平是90 d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ADP)水平变化及其与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血清ADP水平。将脑梗死组分为腔梗组和非腔梗组。结果:脑梗死组发病48 h内的血清AD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梗死体积呈显著负相关,腔梗组ADP水平显著高于非腔梗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清ADP水平降低,与梗死体积呈负相关,血清ADP水平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时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正常对照组(A)162例,糖尿病无脑梗死组(B)168例,糖尿病并脑梗死组(C)103例。分别检测CRP、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PBS)。结果:B组和C组与A组比较:TG、CHO、LDL-C差异显著(P<0.01,P<0.05);C组与B组比较:只有CRP、LDL-C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CRP随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组和B组CRP升高不明显,而C组CRP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