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甲大辩论腺机能亢进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49岁。主诉:头晕乏力4年,加重半个月。4年前开始出现头晕,乏力,动则心悸、气短。2000年9月在当地医院查血象全血细胞减少,2001年1月16日再次就诊于沈阳某医院,骨髓象可见增生程度减低,无核红细胞/有核细胞=100/1.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欠活跃,淋巴比值偏高占0.38,巨核  相似文献   

2.
患者王××,女,25岁,工人,住院号163577。以反复鼻衄5年余,心悸、怕热、手抖3年为主诉,于1979年4月12日入院。五年前患者开始鼻衄,每月1~2次,多在夜间发作,出血量1~3毫升不等,用纸团、冷水湿敷可以止血,当时未加注意。三年前发现心悸、怕热、性急、眼球突出,大便次数增多,经确诊为“甲亢”,服用他巴唑、心得安等药症状改善,近半年自行停药。入院前三个月,鼻衄加剧,双下肢反复出现紫癜,故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我院对1例ITP住院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及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引起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我院对1例ITP住院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及中药治疗,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临床常见疾病,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两者并存国内报告尚少,我所收治1例,报告如下。女,31岁,住院号74864。因皮肤反复紫斑、鼻衄、月经增多4年,心慌手抖、怕热月余于1988年8月8日入院。患者1986年在我院行骨髓穿刺(86-129B′M′)(?)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51个,血小板罕见,巨核细  相似文献   

6.
乙肝疫苗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 ,男 ,5 0天 ,因皮肤出血点 2天 ,于 2 0 0 0年 1 2月 2 7日入院。无发热 ,无鼻衄及其他部位出血 ,大便黄色 ,尿色清。入院前 2周注射乙肝疫苗。近期无其他疫苗接种史。分娩正常。查体 :T 37 1℃ ,生长发育正常 ,精神尚可。面部及躯干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有瘀斑 ,不凸出皮面 ,压之不褪色。心肺无异常 ,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7 9× 1 0 9/L ,N 0 5 1 9,L 0 4 81 ,RBC 3 85× 1 0 9/L ,Hb 1 1 8g/L ,Tc 2 6× 1 0 9/L ,网织红细胞 0 5 %。出血时间明显延长 ,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收缩不良…  相似文献   

7.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简称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临床特点是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10 0× 10 9/L) ,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但有成熟障碍。近年来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ITP ,其近期疗效显著。现将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我院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之 1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2例患儿系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之住院病人。根据 1987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常规…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同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二者合并存在较少见。现将临床所见两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性,28岁。住院号 A—0017763,主因多汗,食欲亢进伴有心慌11个月,于1980年5月23日入院。11月前开始多汗,乏力,食欲亢进。同时伴有心慌、腹泻,近一个月病情加重。畏热、  相似文献   

10.
11.
陈扶持 《医药导报》2005,24(6):548-548
患儿,男,5个月。从出生3个月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每次注射百白破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050306)0.5mL,每月接种1针,按时接种百白破第3针,剂量同前。注射疫苗后第2天,患儿出现躯干、四肢皮肤皮下出血点,且进行性加剧。体检:躯干、四肢皮肤皮下出血点,压之不褪色,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注射疫苗前患儿无不适。血常规:白细胞7.2×109·L1,红细胞5.09×1012·L1,血小板33×109·L1。经予氢化可的松、人血丙种球蛋白、大剂12量维生素C治疗3d后复查血小板45×109·L1;改用泼尼松口服及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7d后复查血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80例临床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血清CMV-IgM.结果 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16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占20%.结论 ITP与CMV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患儿 ,女 ,2个月。因全身弥漫性出血 2d ,于 1999年 12月7日入院。家长诉患儿 1999年 12月 5日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12月 6日发现面部出血点。 12月 7日面部、臀部及四肢皮肤弥漫性出血 ,无呕血、便血 ,无发热、咳嗽 ,吃奶及精神均可。入院体检 ,颜面部皮肤及全身弥漫性出血点 ,少量瘀斑 ,实验室检查 ,RLT 44× 10 9·L-1,WBC 7.4× 10 9·L-1,Hb 94g·L-1,N 0 .3 3 ,L0 .62。尿常规 (-) ,大便隐血 ( )。诊断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甲基强的松龙 40mg加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 ,静脉滴注 ;丙种球…  相似文献   

15.
董云 《临床医药实践》2004,13(7):544-545
患者,男,37岁,因发热1d于2003年12月20日入院。自诉畏寒、全身酸痛、头痛、腰痛,自测体温39℃,不伴腹痛、恶心、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无黑便及肉眼血尿,无咳嗽、咽痛,入院体格检查:T:38.1℃,P:92次/分,R:24次/分,BP:16/8kPa,双腋下及背部皮肤可见散在搔抓样出血点,压之不褪色,无黄染,咽充血,软腭可见散在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8岁,农民.因间断黑便2年半,伴发血小板减少1年半于2010年6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大便次数增多,当时无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等症状,检验外周血象正常,当地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对症治疗后好转.2008年9月再次出现黑便,未行治疗,自行好转.2009年1月因右眼视野缺损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外周血象检查时发现贫血伴血小板减少(具体不祥),骨髓形态学提示:缺铁性贫血伴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不良骨髓象.给予补铁治疗1年(具体不详),血红蛋白(Hb)上升,血小板计数(PLT)维持在(30~50)×109 /L.2010年4月因再次出现黑便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近20d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就诊于我院.入院体检:T 36.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0/80mm Hg(1mm Hg=0.133kPa).  相似文献   

17.
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俞发舟程叶根1张广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合肥230032)中国图书分类号R453.9;R98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我们采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治疗小儿慢性...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范磊  阮长耿 《江苏医药》2006,32(4):357-35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血小板数目减少和皮肤粘膜的出血。发病率约为1/10000。对于ITP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体液免疫仍然是ITP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调节性T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也被证实参与了ITP患者血小板的破坏过程。此外,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紊乱、巨核细胞的异常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和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找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30例病例按年龄、性别、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激素治疗时间、副作用、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病人中男性占6例(20%),女性占24例(80%),年龄12~55岁,其中有26例(86.7%)经激素治疗有效。平均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的时间为10天。在26例经激素治疗有效的病人中,有4例(15.4%)在激素停用后血小板再次下降,需用激素维持治疗。30例病人中有2例(6.67%)死于脑出血及消化道大出血。30例中有4例(13.3%)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疗无效。用激素治疗最多见的副作用为:向心性肥胖、痤疮、骨关节疼痛等。结论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绝大多数使用激素治疗有效,并且停药后无复发,少数需用激素维持治疗。极少数病人使用激素治疗完全无效,并且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均无效,其中1例患者在激素治疗无效后,行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仍无明显提高,血小板计数在(20~30)×109/L之间,并无大出血表现,成为难治性ITP,其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因素无关,而是血小板生成的某个环节出现阻碍,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因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本病是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本文对我院1977—1981年收治的73例ITP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