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上海地区中国人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Zhou J  Jia WP  Yu M  Ma XJ  Bao YQ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70-975
目的探讨正常糖调节(NGR)及2型糖尿病(T2DM)个体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以及T2DM患者餐前、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上海地区41例NGR及60例新诊断T2DM个体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比较餐后血糖峰值与达峰时间,以及餐后血糖漂移的幅度(PPGE)、时间和曲线下面积增值(IAUC)。结果(1)三餐后血糖峰值、达峰时间及PPGE在T2DM组(早餐16·45mmol/L±0·43mmol/L、93·1min±4·7min、6·84mmol/L±0·28mmol/L,中餐14·75mmol/L±0·50mmol/L、107·4min±6·5min、4·93mmol/L±0·31mmol/L,晚餐14·91mmol/L±0·45mmol/L、109·3min±4·9min、5·84mmol/L±0·28mmol/L)显著高于NGR组(早餐6·90mmol/L±0·21mmol/L、40·8min±2·9min、2·02±0·17mmol/L,中餐6·74mmol/L±0·16mmol/L、43·7min±3·1min、2·03±0·12mmol/L,晚餐6·94mmol/L±0·19mmol/L、53·5min±3·8min、2·25mmol/L±0·18mmol/L,均P<0·01)。日内餐后血糖漂移时间及IAUC在T2DM组(14·1h±0·3h,2·04mmol·L-1·d±0·09mmol·L-1·d)亦显著高于NGR组(8·3h±0·4h,0·43mmol·L-1·d±0·03mmol·L-1·d,均P<0·01)。(2)T2DM组早餐后血糖较快达到尖峰(P<0·05),且峰值显著高于中、晚餐(P<0·01),PPGE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早、晚及中餐(P<0·05),晚餐的IAUC显著高于早、中餐(P<0·01)。(3)HbA1c与IAUC的相关性(r=0·29,P=0·03)在调整餐前血糖的因素后消失(P=0·05);PPGE与IAUC呈显著正相关(r=0·93,P<0·01)。(4)T2DM组餐后血糖对总体日内血糖的贡献百分比显著高于NGR组(18·1%±0·8%比8·0%±0·7%,P<0·01),但均显著低于其餐前血糖(P<0·01)。(5)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前血糖(P<0·05),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要作用(P<0·01)。结论(1)T2DM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的过度漂移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血糖尖峰的延迟,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最明显。(2)HbA1c不能反映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PPGE可作为估测餐后血糖漂移程度的简易临床参数。(3)在轻、中度高血糖的患者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提示血糖控制越接近达标,餐后血糖的控制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并分别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水平与血糖漂移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30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3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参数,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及标准差(SDBG)、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漂移次数(NGE)、不同血糖水平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PT)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①T1DM组和T2DM组的24 h MBG及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明显高于NGR组(P<0.05).②在昼夜24 h中,T1DM组处于理想血糖控制水平(>4.4且<8.0 mmol/L)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为(27.03±15.71)%,T2DM组为(37.77±25.40)%,均明显少于NGR组(89.20±10.34)%,P<0.05.③与NGR组相比,T1DM组及T2DM组日内血糖漂移参数(SDBG、LAGE、MAGE、晚餐PPGE)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MODD)显著升高(P<0.05),且多数指标T1DM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5).④T1DM组及T2DM组的HbAlc与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无明显相关,而其空腹C肽、餐后1h及2hC肽均与LAGE、SDBG、MODD呈负相关(P<0.05),且T1DM组相关程度多高于T2DM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及血糖漂移增加,在血糖漂移方面,T1DM较T2DM更显著.胰岛功能与血糖漂移密切相关.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是全面而精细反映血糖全方位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糖耐量正常(NGT)者血糖水平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50例NGT(男、女各25例)受试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分析日内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餐后血糖峰值(P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PPGE的均值(M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的时间百分比. 结果 受试者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夜间及3餐前是血糖较低时段,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1~2 h显现,尤以中、晚餐后为甚,且老年人群午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最大;本组NGT者MBG (5.9±1.2) mmol/L,MAGE (1.7±0.7) mmol/L,LAGE (4.4±1.9) mmol/L,PPG (8.7±1.7) mmol/L,MPPGE (2.3±1.6) mmol/L,MODD (0.75±0.79) mmol/L;78%(39例)的受试者血糖波动>7.8 mmol/L,10%(5例)的血糖波动<2.8 mmol/L,血糖波动于4.1~8.8 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5%(77%~100%).结论 成都地区NGT受试者存在血糖波动,CGMS有助于观察血糖波动并及时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动态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血糖波动情况,探讨血糖漂移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伴糖尿病肾病,30例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考察日内不同时点血糖水平、不同时段血糖漂移、餐后血糖漂移(PP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和24 h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Pearson法分析患者HbA1c与血糖漂移的相关性,多元Logjstic回归分析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HbA1c与日内7个时点血糖水平、24 h MBG及3:00~6:00、19:00~20:00时段血糖漂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PPGE无明显相关(P>0.05);MAGE与13:00、19:00时点血糖水平和PPGE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3:00时段血糖漂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日内血糖波动情况.HbA1c能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主要归因于PPGE和夜间血糖漂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血糖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血糖波动情况,探讨血糖漂移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7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伴糖尿病肾病,30例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考察日内不同时点血糖水平、不同时段血糖漂移、餐后血糖漂移(PP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和24 h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Pearson法分析患者HbA1c与血糖漂移的相关性,多元Logjstic回归分析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HbA1c与日内7个时点血糖水平、24 h MBG及3:00~6:00、19:00~20:00时段血糖漂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PPGE无明显相关(P>0.05);MAGE与13:00、19:00时点血糖水平和PPGE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3:00时段血糖漂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日内血糖波动情况.HbA1c能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主要归因于PPGE和夜间血糖漂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血糖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血糖水平及日内血糖、餐后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对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监测一日三餐前30 min、餐后2h及晚睡前共7次指尖微量血糖,计算1天7次微量血糖的标准差( 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并根据PPGE水平分为2组:PPGE>2.2mmol/L 组和PPGE≤2/2 mmol/L组。结果:患者HbA1C、SDBG、LAGE和UAER水平,PPGE>2.2mmol/L组明显高于PPGE≤2.2mmol/L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PPGE、SDBG及LAGE呈正相关(P<0.01)。 UAER与LAGE、PPGE、SDBG及HbA1C呈正相关(P<0.O1),其中与LAGE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血糖控制参数后,LAGE仍与UAER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97(P<0.001)。结论:随着HbA1e水平的升高,日内血糖及PPGE显著增加;血糖波动特别是日内最大血糖波动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独立于持续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糖仪监测继发性磺脲类失效血糖漂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动态血糖仪持续监测血糖,了解磺脲类继发性失效血糖波动和漂移的特点.方法 将40例2型糖尿病继发性磺脲类失效患者予CGMS连续监测72 h(3 d),观察血糖趋势.结果 本组患者全天各时段的血糖均漂移于较高水平,凌晨3点时间段血糖水平漂移至一天中的低谷期,4点~7点血糖逐渐升高,三餐进食后血糖升高,早餐后2h血糖漂移峰值最高.3餐前血糖漂移在11.0 mmol/L左右,餐后血糖逐渐升高,进餐后2 h为餐后血糖最高的时间段.1日内患者血糖水平>7.8mmol/L所占的时间比为(95.5±3.1)%.血糖>11.1mmol/L所占的时间比为(78.6±8.6)%.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的相关性显著相关(r值分另q为0.88,P<0.01).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更为详细地评估SF患者全天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三大特征:餐后峰值高、漂移幅度大和持续时间长,为达到全面、精细地控制糖代谢紊乱提供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 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动态监测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Yu M  Zhou J  Xiang KS  Lu HJ  Ma XJ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88-1790
目的 探查糖耐量正常 (NGT)者日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细节。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对 4 3例NGT进行连续 (72± 7)h血糖监测。结果 本组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 ,夜间及 3餐前是血糖较低的时间段 ,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 1~ 2h显现 ,尤以晚餐后为甚。本组NGT的平均血糖值 (5 3± 0 5 )mmol/L。日内血糖的峰、谷值分别为 (7 8± 1 4 )mmol/L、(3 9± 0 7)mmol/L ;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 (3 9± 1 6 )mmol/L。 4 3例受试者中血糖漂移 >7 8mmol/L者占 6 3% (2 7例 ) ;血糖漂移 <2 8mmol/L者占 2 1% (9例 )。血糖漂移于 3 3~ 7 0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 95 (74~ 10 0 ) % ;血糖漂移于 2 8~ 7 8mmol/L的百分比达 99(87~10 0 ) %。结论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较为详细地认识正常人的血糖漂移变化 ,并对探讨糖尿病诊断的血糖分割点及血糖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6例合并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与16例不伴乙肝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相比较。结果与不伴乙肝的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合并肝硬化组24h最高血糖较高([17.7±2.2)mmol/Lvs(15.9±2.0)mmol/L,P〈0.05],而24h最低血糖较低([6.3±0.7)mmol/Lvs(7.0±0.5)mmol/L,P〈0.05],白天平均血糖较高([12.9±1.8)mmol/Lvs(11.7±1.4)mmol/L,P〈0.05],夜间平均血糖较低([7.6±0.7)mmol/Lvs(8.2±0.8)mmol/L,P〈0.05],合并肝硬化组及对照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别为(7.0±1.6)mmol/Lvs(5.4±1.0)mmol/L,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为(3.4±1.1)mmol/Lvs(1.8±0.9)mmol/L,P〈0.01。肝硬化组餐后血糖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早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肝硬化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为明显,治疗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2型糖尿病需注意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期血糖波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3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ACS患者(ACS组,ACS病程<7 d),并选择34例无ACS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做对照(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1∶ 1配对.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对两组间各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与GRAC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ACS组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明显高于对照组[MAGE(4.02±1.63)和(3.10±0.88)mmol/L,MODD(2.83±1.21)和(2.01±0.97)mmol/L,PPGE(3.35±1.70)和(2.47±1.59)mmol/L,均P<0.05].(2)在整体研究人群中各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各动态血糖参数间均呈正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MAGE、PPGE之间呈正相关,而射血分数(EF值)与MAGE、MODD、PPGE之间呈负相关.(3)在ACS组中以GRACE积分作为因变量,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EF值和MAGE是影响GRACE积分的危险因子.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ACS急性期时血糖波动明显增大,而且MAGE的变化有可能影响老年糖尿病ACS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不同饮食治疗后血糖的变化.方法:糖尿病(DM)患者80例分为馒头餐组40例和米粉餐组40例,比较30min、60min、120min、180min餐后血糖水平,结果: 馒头餐组60min、120min、180min餐后血糖[(13.57±4.21)mmol/L、(25.32±5.37)mmol/L、(23.12±4.59)mmol/L]明显高于米粉餐组[(11.42±4.37)mmol/L、(13.12±4.89)mmol/L、(11.57±5.62)mmol/L](t=2.24,t=2.73,t=2.80,P<0.05~0.01).结论:DM患者进食米粉餐更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入梧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同样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中效胰岛素和重组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通过统计分析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11.58±1.37)、(18.74±1.69)、(7.11±0.73)mmol/L,对照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11.59±1.49)、(17.95±1.55)、(7.68±0.54)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5.44±0.75)、(6.21±0.77)、(4.45±0.51)m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6.74±0.69)、(8.12±0.49)、(5.87±0.69)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糖达标天数远远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尿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血脂检查中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血糖"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1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S中血糖>7.8 mmol/L曲线下面积与HbA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o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血糖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3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糖尿病病史>10年,其中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及平均餐后血糖水平<11.1 mmol/L者35例,为第1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及平均餐后血糖水平≥11.1 mmol/L者38例,为第2组;检测2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第2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第1组[(287.80±35.60)vs(162.50±20.30)mg/24 h,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大于空腹血糖,积极控制餐后血糖,可能对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监测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0例进行强化治疗的自我感觉良好的T2DM患者进行连续48 h的血糖监测。结果患者1天中血糖达标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56.7%±15.8%;高血糖(>7.8 mmol/L)值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41.2%±16.7%;低血糖(<3.9 mmol/L)值所占的时间百分比为2.1%±2.5%;血糖值高峰集中在三餐后90 min左右,以早餐后最明显,其次为晚餐后。低血糖值主要发生在夜间3点左右及午餐前。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精细调节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观察拜唐苹中餐时顿服对使用优泌乐25 早、晚餐前注射的中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优泌乐25 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早、晚餐前血糖基本控制,但中餐后2 h 血糖控制不佳(>10 mmol/L)的2 型糖尿病患者86 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维持早、晚胰岛素剂量不变,中餐时增加拜唐苹1 次顿服,50~100 mg;B组维持早、晚胰岛素剂量不变,中餐前增加1 次优泌乐25(0.1~0.3 u/kg 体重)。2 周后比较7∶00 血糖谱(3 餐前、3 餐后2 h、睡前)变化及低血糖发生频率。结果①两组中餐后2 h血糖达标率比较:A 组为86.05%,B 组为88.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7∶00 血糖值比较:A 组晚餐后2 h 血糖(7.8±1.0)mmol/L,B 组(6.1±1.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3 餐前、早餐后2 h、中餐后2 h、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低血糖反应:A 组为4.65%,B 组为1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优泌乐25 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的中餐后2 h血糖控制不佳者,中餐时增加拜唐苹1 次顿服与中餐前增加1 次优泌乐25 注射,控制血糖疗效相当,低血糖风险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GMS),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指导医生及时调整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疗效。方法: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RGMS监测72h血糖,60例(对照组)采集5时间点指端末梢血测血糖,制定相应治疗方案,2周后再次检测血糖,3月后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根据RGMS指导用药2周后,早餐前空腹、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睡前血糖值和对照组比分别是(6.9±1.3)vs(6.7±1.9)mmol/L,P>0.05),(8.8±1.5)vs(10.9±1.6)mmol/L(P<0.05),(8.5±1.2)vs(10.3±1.5)mmol/L(P<0.05)、(8.1±1.3)vs(9.9±1.5)mmol/L(P<0.05)、(7.9±2.2)vs(11.6±2.5)mmol/L(P<0.05),3月后HbA1C、体质指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RGMS指导用药,明显增强了糖尿病的疗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2.0mg,每日3次,餐前服用,观察12周。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9±3.5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6.9±1.2mmol/L(P〈0.05),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5.2±5.6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9.9±1.8mmol/L(P〈0.05)。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