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发生于上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2%~33%,是脑膜瘤中最常见的一种[1].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由于与上矢状窦壁关系密切,且常由双侧颈外动脉及皮质血管供血,因此术中容易出血,全切困难.本文探讨术前DSA检查及栓塞对其手术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脑膜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脑膜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含有蛛网膜成份的地方~([1])。脑膜瘤多好发于矢状窦旁、鞍区、颅底等位置,原发性脑室脑膜瘤少见,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膜瘤的0.5%~3%[2]。脑室内脑膜瘤多发生于侧脑室三  相似文献   

3.
矢状窦旁脑膜瘤(PSM)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发生率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由于肿瘤易侵犯矢状窦及其重要的皮层回流静脉,手术根治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4.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1]。由于肿瘤的特殊位置,多隐藏在大脑皮质下方,而且侵及矢状窦壁、窦腔,使得手术切除有一定难度,易引起难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5.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6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轩贵  游潮 《华西医学》2006,21(4):756-75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肿瘤全切除,其中22例SimpsonⅠ级切除,39例SimpsonⅡ级切除,余6例SimpsonⅢ级切除。术后随访6~36个月,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可达SimpsonⅠ~Ⅱ级;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好发于矢状窦,大型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附着于矢状窦且累及矢状窦壁及窦腔的大型脑膜瘤,该型肿瘤血供丰富,体积较大,易累及周围组织,且其位置特殊,常侵犯中央沟静脉及功能区脑组织,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操作要求较高。显微外科手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大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新方法,本文通过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方法.结果 36例肿瘤全切除,其中28例Simpson Ⅰ级切除,6例Simpson Ⅱ级切除,2例Simpson Ⅲ级切除.术后随访6~24个月,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在显微手术操作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可达Simpson Ⅰ~Ⅱ级;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妥善处理上矢状窦,保护好中央沟静脉、避免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是保证手术成功、达到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蒋和娣 《全科护理》2014,12(1):45-45
正矢状窦旁脑膜瘤是脑膜瘤好发部位之一,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肿瘤常侵入上矢状窦壁及窦腔,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也可能侵犯中央静脉沟,手术难以彻底切除。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男11例,女17例;年龄18岁~74岁,平均42.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镰旁脑膜瘤的生长方式分型及采用的微骨窗显微手术对策.方法 根据MRI结果将28例镰旁脑膜瘤分为3型6种亚型.Ⅰ型:肿瘤位于大脑镰一侧,大脑镰无明显移位;Ⅱ型:肿瘤位于大脑镰一侧,大脑镰向对侧明显移位;Ⅲ型:肿瘤突破大脑镰向两侧生长.根据是否侵及上矢状窦,每型又分为两种亚型,侵及上矢状窦为A型,未侵及上矢状窦为B型.Ⅰ型选用同侧、Ⅱ型选用对侧、Ⅲ型选用双侧或瘤体较小侧纵裂入路微骨窗切除肿瘤.结果 所有肿瘤显露良好,均得到全切除,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镰旁脑膜瘤依其生长方式分型简单可靠.临床实用性强;采取相应的微骨窗显微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囊性脑膜瘤的病理、分型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第2位,约为13%~26%[1]。具有肉眼可见的囊变或(和)坏死的脑膜瘤称为囊性脑膜瘤。现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经验并复习相关的文献,对囊性脑膜瘤的病理及临床、分型及病因、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1病理及临床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常发生于富含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的部位,以上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及小脑幕等部位。依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脑膜瘤分类方法[2],将脑膜瘤分为上皮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移行型,血管瘤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非典型型,间变型等。囊性脑膜瘤的发病率较低,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6%~10%[3]。大多数的囊性脑膜瘤位于大脑的凸面,尤其是额顶区,常见病理类型有纤维型、上皮型、过渡型、血管瘤型等。脑膜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脑外肿瘤,初期症状及体征可不明显。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对邻近脑组织、脑神经的压迫引起,表现为头昏头痛、视力减退、听力下降、癫痫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囊性脑膜瘤由于肿瘤内的坏死、囊变或囊腔变大,可使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压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矢状窦中、后部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矢状窦中、后部窦镰旁脑膜瘤与中央区皮质、中央沟静脉、矢状窦的关系及受侵袭程度对47例窦镰旁脑膜腐患者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结果47例窦镰旁脑膜瘤,34例全切,9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死亡。结论当脑膜瘤侵及矢状窦不同部位及与中央沟静脉位置关系不同时,采取不同的手术处理方法,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异隆低痈死牵.  相似文献   

12.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2007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8例(60·9%),Ⅱ级切除15例(32·6%),Ⅲ级切除3例(6·5%)。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手术死亡,无复发。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避免脑皮质引流静脉的损伤,力争全切肿瘤,术后配合γ刀治疗,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6.8年,平均(3.4±1.7)年,脑膜瘤术后复发15例(16.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4 cm、病理分级越高、Simpson切除分级越高、病理分型为WHOⅢ级、结节形或覃形的脑膜瘤及合并硬脑膜尾征是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直径长、肿瘤病理分级高、手术切除程度低、病理分型为WHOⅢ级、结节形或覃形的脑膜瘤及合并硬脑膜尾征是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矢状窦贴壁分离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25例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情况等。 结果 共25例手术病例中,按Simpson脑膜瘤手术切除分级,Ⅰ级切除14例(56.0%),Ⅱ级切除8例(32.0%),Ⅳ级切除3例(12.0%);术后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6月,无肿瘤复发病例。 结论 严格遵循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原则,采用矢状窦贴壁分离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保留引流静脉和矢状窦的完整通畅,可以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膜瘤周围脑水肿与发病年龄、性别,生长部位,大小等的相关性,结合文献探讨影响瘤周水肿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和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脑膜瘤在MRI上的瘤周水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于大脑凸面及矢状窦受累的脑膜瘤常有明显的脑水肿,而发生在其他部位时常无或仅有轻度瘤周水肿.较大的脑膜瘤发生瘤周水肿多于较小的脑膜瘤.结论 MRI对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判断非常敏感.发生于大脑凸面或矢状窦受累的脑膜瘤及肿瘤平均直径大于3.5 cm时易发生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D-CE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的显示能力。方法:10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进行3D-CEMRV和DSA检查。两位放射学医师共同阅片取得一致意见,在原始图像、MPR像和MIP像上记录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并和DSA及术中记录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见上矢状窦壁侵犯1例、部分闭塞2例、完全闭塞7例。10例窦旁脑膜瘤静脉窦受侵部位3D-CEMRV所见与DSA和术中所见一致。对上矢状窦受侵犯程度的显示,3D-CEMRV和DSA所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u=0.0000,P=1.0000),而且MIP联合MPR及原始图像优于单独应用MIP(u=-1.8796,P=0.0301)。3D-CEMRV多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肿瘤相关静脉和侧支循环通路的总体显示率为78.26%(36/46),DSA的总体显示率为97.83%(45/46,P=0.0016)。结论:3D-CEMRV可以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在术前做出准确评价,但是对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的总体显示能力仍低于DSA。  相似文献   

17.
例1:患者男,62岁,因右侧枕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4年,肿瘤复发1周入院。患者于2008年5月在我院行右侧枕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病理回报脑膜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周前来我院复查,行头部MRI检查提示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8.
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较少见。我科1998年~2003年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3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中,男12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1·8;年龄13~68岁,平均43·1岁,30~60岁26例,占79%。病程2个月~30年,平均3年8个月。1·2发病率及发病部位矢状窦旁脑膜瘤占我们同期收治的颅内脑膜瘤的18·03%,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的占46·6%,位于中1/3占35·4%,后1/3占18%。1·3临床表现①首发症状:癫17例,精神障碍6例,1侧肢体运动障碍3例,1侧肢体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头痛各2例,无症状1例。②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侧肢体肌力减退2例,单…  相似文献   

19.
矢状窦脑膜瘤( superior parasaggittal maningiomas, SPMs)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5%~20%。当肿瘤体积增长或侵蚀上矢状窦(superior saggittal sinus,SSS)时,造成手术切除困难,术后并发症增多。倘若肿瘤不能全切,又易造成术后肿瘤复发。这些情况,给外科医师手术治疗SPMs提出了挑战。因此,采用科学手术策略,精细手术技巧是提高SPMs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3例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S 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18例(78.3%),Ⅱ级切除4例(17.4%),Ⅲ级切除1例(4.3%)。无手术死亡。17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2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