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伟炎  刘海鹰  王波  王会民 《中国医药》2013,8(9):1271-1273
目的 分析比较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4例行单节段ACDF,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SF-36健康调查评分.运用McAfee分级法评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情况,动态X线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结果 Prodisc-C组和ACDF组患者术前颈痛VAS分别为(7.0±1.0)、(6.6±1.4)分,术后5年随访颈痛VAS分别为(2.1±0.9)、(2.9±0.9)分,2组患者术后VAS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患者术前NDI为(54±13)分,ACDF组为(54±11)分;术后5年随访NDI分别为(20±8)、(23±6)分,2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2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5年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Prodisc-C组术前、术后5年ROM分别为(8.4±0.6)°、(8.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前为(7.8±0.6)°,术后5年为(1.1±0.3)°,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disc-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5年随访临床效果优良,为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术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比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20例,记录所采用的不同术式的疗效以及术后随访结果.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级判断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记录上肢痛及颈肩痛,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ACDR组9例,ACDF组11例.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随访JOA评分、SF-36量表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ND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SF-36躯体评分和精神评分在末次随访时A组优于B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疗效评估A组优于B组,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在临床疗效的评估及健康状况调查表中ACDR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8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植入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术后随访6~18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脊髓功能恢复良好,颈椎活动度良好,无假体下沉、偏移及假体周围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操作简便,保留了患者颈椎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颈椎病9例,平均随访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病变节段活动度及上位椎间盘高度的变化.结果:9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VAS评分较术前平均降低3.7分,JOA评分平均提高5.2分,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显示病变节段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1.3°到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1.9°,上位椎间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30 mm至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的6.25 mm.9例均未发生任何近期并发症.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预防或减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行经皮激光穿刺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通过对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胃肠道症状、耳呜,视物模糊,心悸、胸闷,心动过缓或过速及其他心电图异常等单个症状进行术前、术后以及术后3个月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评价,并通过Williams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PLDD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率为71.05%、72.03%、58.41%、73.67%、69.65%、71.98%,术后3个月症状改善率为72.12%、74.96%、57.96%、74.56%、68.34%、72.74%;患者主观满意度:优18例,良16例,差6例,有效率为85%。结论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自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开展以来,颈椎病的外科治疗有了迅速发展。传统的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处理椎体后缘骨赘和/或钙化的后纵韧带常常十分困难,往往导致减压不够充分,强行刮除骨赘容易造成脊髓和神经损伤。为提高颈椎病手术疗效,2001-01~2004-06我们用颈前路磨钻法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颈椎病56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 36~75 岁。病程最短6d,最长15年。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或意外  相似文献   

9.
胡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04-105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短节段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位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其中单节段置换8例,双节段置换2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结果 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时间9个月,对所有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改变,椎间影像的变化进行了随访,行JOA脊髓功能评定,JOA评分(17分法)从术前的7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恢复了椎间高度,获得了颈椎的近期灵活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中老年易患疾病,一般情况下经局部理疗按摩及颈椎牵引等治疗即能缓解或消除病痛.但有颈神经很及预征受压的病人,则需手术治疗.自1994年以来我科对11例须神经很型和合闭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轮手术减压、颈椎间盘切除和椎间植骨,收到了较好效果.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4po52岁.颈椎间盘脱出11例.其中预3.4,颈5.6颈6.7三个间盘脱出3例,颈4.5、颈5.6H个间盘脱出5例;颈上4颈5.6H个间盘脱出3例.预间盘脱出伴椎体后状增生11例.致伤病因:车祸伤心创,劳动伤5例,均为伸展型损伤,无明显外伤2…  相似文献   

11.
解先堂  于琨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00-501
目的观察与讨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于本院33例患有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采用疼痛评价的方法来进行疗效的判定。结果在经过PLDD治疗后,对于33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的时间为半年至2年不等。33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疗效评价11例优秀,18例良好,4例一般,总优良率达到87.9%。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较好,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应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对12例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脊髓椎病8例,神经根型4例,记录术前及术后VAS、JOA、NDI评分,及手术前后置换间隙与临近间隙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使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VAS、JOA、NDI评分结果分别为(1.92±1.53)、(15.33±0.78)、(7.5±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短期内可以缓解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同时不降低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2015,19(9):1686-1690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术前术后行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经1~6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4.2分;影像学复查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无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结论5例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5个节段)行颈前路间隙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结果5例患者经1~6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术前JOA评分由平均8.5分升至术后平均14.2分,5例患者至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未见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均未见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结论5例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WLS).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VAS、NDI评分降低[(7.2±1.6)分vs.(1.8±1.1)分、(52.6±5.6)分vs.(7.5±2.6)分](P<0.05);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 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GSM)系骨科的常见病,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因脊髓压迫和继发性损害,造成严重残疾.目前,尚无能消除脊髓压迫的药物.因此,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垠  盛路新 《江苏医药》2002,28(8):630-631
脊髓型颈椎病传统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主张单纯切除骨性致压物。近几年RMI等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清楚显示增厚致密的后纵韧带也是颈脊髓的主要压迫组织来源。自 1998年我们在颈椎前路切除骨性致压物的同时切除增厚的后纵韧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2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 37例 ,男 2 8例 ,女 9例 ,年龄 4 8~ 71岁 ,平均 5 3岁。合并后纵韧带骨化 5例。单节段 17例 ,两节段 2 0例。病史 7个月~ 4年 ,平均 2 9年。全组均有进行性加重的颈髓损害 ,锥体束征明显 ,表现为四肢乏力、跛行、蹒跚步态、肢体麻木、胸腹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0例颈椎病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脊椎融合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2种手术效果。结果2种手术方法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13.3±1.9vs9.2±2.2;12.5±2.1VS8.8±2.3,P〈0.01),2种手术方法间比较,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3.3±1.9vs12.5±2.1,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与脊柱融合术相同,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脊柱稳定性良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手术及临近节段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人群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预防脊柱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20.
徐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207-2208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2007年10月-2008年5日,本院为2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成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