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2.
高龄是心脏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年龄越高风险越大。因此我们对老年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后股动脉实施血管缝合和徒手压迫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了对比观察,探讨血管缝合器对老年患者CAG或PCI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术后止血是令人瞩目的重要问题,过去一般采用手工压迫方式,近年来新的止血装置不断出现。本次研究通过与手工压迫止血方法比较。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止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79例冠状动脉心脏症患者随机分为缝合组270例和压迫组309例,缝合组使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压迫组应用人工压迫止血。结果:缝合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压迫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的方法,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缝合器与压迫止血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后应用人工压迫止血与血管缝合器止血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评估血管缝合器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并对其操作要点进行了分析。方法 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 (PTCA/stent)的 15 5例患者 ,分为经皮血管缝合器组及压迫止血组 ,观察止血时间、卧床及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人工压迫止血组平均止血时间为 (16± 5 .5 )分钟 ,卧床制动时间为 12小时。血管缝合器组平均止血时间为(4± 2 .5 )分钟 ;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制动 0 .5~ 1小时 ,PTC/stent术后患者止血后制动时间为 2小时。血管缝合器组止血时间及卧床制动时间明显少于人工压迫止血组 (P <0 .0 1)。人工压迫止血组有 5例小血肿 ,1例较大血肿需外科手术处理 ,3例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1例术后局部渗血。血管缝合器组中有 3例穿刺部位疼痛 ;1例缝线断裂 ,改用手工打结 ;2例小血肿 ;1例有 1条缝线未能拉出 ,更换另外一条缝合器成功止血 ;5例缝合器止血后局部小量渗血需轻压止血 3~ 4分钟 ;无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出现。操作成功率96 .5 % (5 5 / 5 7)。血管缝合器组血肿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少于压迫止血组 (P <0 .0 1)。结论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规检查和治疗。由于股动脉粗大易于穿刺,绝大多数心脏介入导管基于股动脉途径的PCI设计,目前采用股动脉途径的CAG和PCI仍然是心脏介入医生乐于采用的主要方法。但股动脉途径的CAG、PCI存在缺点,需绝对卧床时间长,患者痛苦大而难于耐受;肥胖病人压迫止血困难;穿刺部位易出现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局部并发症。而经桡动脉途径的CAG、PCI由于患者无需卧床、耐受性好、局部并发症少,逐渐受到心脏介入医生的推崇。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经股动脉途径的CAG、PCI后应用Perclose闭合血管和经桡动脉途径的CAG、PCI两者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介入医生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后有效止血是令人瞩目的重要问题,过去一般采用手工压迫方式.近年来新的止血装置不断出现,并在临床使用.本研究通过与手工压迫止血方法比较及临床观察,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冠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搭桥93例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从1999-03/2007-03共施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93例,术后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68例,女25例。年龄37~82岁,平均63岁。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左主干2例,二支血管病变7例,三支血管病变84例,合并糖尿病18例,高血压57例,室壁瘤1例。体外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对本院1999年11月至2007年5月3125例PCI病例及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行PCI治疗3125例,并发冠状动脉穿孔5例,发生率为0.16%,2例为完全闭塞性病变,考虑超硬导丝导致穿孔,经灌注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穿孔全部闭合,1例为叉口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出现冠脉穿孔,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穿孔不能闭合行带膜支架植入,1例为钙化病变伴肌桥,支架选择偏大,高压扩张后冠脉穿孔,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穿孔不能闭合行带膜支架植入。1例为次全闭塞伴钙化病变,有侧支循环,支架高压扩张后出现冠脉穿孔,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穿孔不能闭合,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一例死亡。【结论】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并不常见,术前正确治疗方案选择可尽量避免出现,术中及时发现,恰当处理,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青中年(45~59岁,60例)和老年(60~85岁,62例)CHD患者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PCI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MACE)和终点事件的发生及PCI术前,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改变。【结果】老年组双支、多支及复杂病变明显增多,Gesini积分明显增高(P〈0.05,P〈0.01)。与青中年组相比,PCI的即刻成功率为98.38%与青中年组(198.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低于青中年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青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PCI术6个月后:LVDD均缩小(P〈0.05),LVEF与E/A均升高(P〈0.05),6-MWD距离均提高(P〈0.05),但老年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结论】有适应证的老年患者能耐受PCI,PCI即时成功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与年轻患者相当,年龄不是PCI的禁忌证,且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对心功能的改善较青中年患者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对比分析,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介入治疗的特点。【方法】89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两组,其中34例年龄小于45岁者为青年组,55例年龄大于60岁者为老年组,对其进行对比观察,并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临床多有心毁痛;青年组AMI较老年组高,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如大量饮酒,超负荷运动等;病死率两组相似。【结论】青年人AMI有它特有的临床特点,其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Mini-crush技术植入双支架后即刻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分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双支架治疗组(A组,n=56)和单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组(B组,n=60)。A组:应用Mini—Crush技术对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分别植入药物涂层支架;B组:主支血管植入支架,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血管血流情况、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心血管事件。【结果IA组术后即刻造影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患者4例,B组10例(P=0.021),术后12个月B组心血管事件18例,A组8例,A组术心血管事件少(P=0.043)。【结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Mini—Crush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能降低术后即刻分支血管狭窄率,减少术后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早期运动平板试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PCI)后早期运动平板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MI患者30例行PCI术后1个月内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其运动量及运动时间等参数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最大运动量分别为(7.6±1.63)代谢当量(METS)和(10.60±1.88)METS(P<0.05),运动时间分别为(5.66±1.96)min和(7.41±1.64)min(P<0.05)。老年人介入治疗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均小于非老年人。结论AMI患者PCI术后早期运动平板试验是安全可行的。既能鉴别高危患者,又能为患者制定运动处方,可成为无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NSTE)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IL-10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25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65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40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5例,正常对照组25例,查血清IL-10的浓度。随后ACS组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33例和PCI组32例,观察治疗前、术后d。及术后d1。血清IL-10的变化。【结果】按正常对照组、SA组、UA组及NSTEMI组排序,治疗前血清IL-10进行性升高[(1.79±0.42)VS(2.25±0.38)VS(4.14±0.84)VS(6.8±1.06)pg/mL];NSTEACS患者的血清IL-10经药物治疗后逐渐降低[(5.34±0.76)vs(5.04±0.81)VS(3.86±0.51)pg/mL,P〈0.05],而PCI组在术后d1迅速升高,随后明显下降[(5.21±0.82)vs(9.42±1.28)VS(2.31±0.47)pg/mL,P〈0.01],d10时PCI组的血清IL-10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2.31±0.47)VS(3.86±0.51)pg/mL,P〈0.01]。【结论】血清IL-10作为抗炎细胞因子,其升高和降低能一定程度上反映NSTEACS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PCI能显著改善NSTEACS患者的心肌供血,并且在减轻近期冠脉血管局部炎症上较常规的药物治疗可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非PCI组75例和PCI组75例。非PCI组,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PCI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行PCI,然后在半年复查,比较治疗前后血浆浓度。【结果】治疗前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pg/mL)分别为(284.75±35.34)、(297.46±36.89);(P=NS)。而经治疗后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分别为(125.87±18.65、83.55±20.12;P〈0.01)。介入治疗组治疗心衰疗效优于非PCI组,血浆BNP下降率大于非PCI组。【结论】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能显著降低血浆BNP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比较常规支架术和直接支架术后MMP-9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择常规支架术和直接支架术的患者各28例,比较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置入后24 h,MMP-9两组间的差异,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支架组和直接支架组在支架置入前MMP-9略高于正常,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支架置入后即刻开始升高,24 h升高明显,在24 h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常规支架组总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0%,直接支架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7.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高低与出院时的MMP-9高低相一致.[结论]常规支架术由于反复的球囊预扩张,内膜损伤重,术后炎症反应剧烈,其远期并发症明显多于直接支架术,对一些合适病变,可以首选直接支架术.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