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念珠菌作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机会性致病酵母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氟康唑为临床治疗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广泛使用,使得念珠菌耐药日益增加.本文综述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白念珠菌磷脂酶活力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在耐药和敏感菌株中其活力的不同,为磷脂酶在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株实验用菌株均为临床分离菌株,24株来自系统(呼吸、消化、泌尿)感染者;6株来自口腔感染者。经血清芽管和厚膜孢子试验证实为白念珠菌。1.1.2药敏试验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进行药敏试验,氟康唑倍比稀释至浓度范围为128.000~0.125μg/mL,接种菌液密度为(0.5~1.0)×103cfu/mL,35℃培养48h判定结果。与生长对照管相比,透光度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分泌性蛋白酶(SAP)活力与其对氟康唑耐药性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1)将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培养在含氟康唑浓度逐渐增加的液体培养基中,体外诱导为氟康唑耐药株;(2)运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方法,分别测定了对氟康唑敏感和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结果:(1)40株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均在体外被成功地诱导为对氟康唑的耐药株;(2)耐药株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明显强于敏感株(P<0.001)。结论: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增加与其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乙醇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方法参照微量稀释法确定乙醇对白念珠菌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并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乙醇时对10株白念珠菌的MIC。结果氟康唑单独使用时,对10株白念珠菌的MIC值为4~64μg/ml;与乙醇(体积分数3.75%)联合时,氟康唑对受试菌的MIC值降至0.125~0.500μg/ml。结论乙醇可显著提高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临床分离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方法: 应用1997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推荐的微苗稀释法(M27-A)对我科真菌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20株白念珠菌进行了氟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0株白念珠菌中73株对氟康唑敏感,13株剂量依赖敏感,34株耐药.结论: 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下降,可能与氟康唑的广泛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的TAC1点突变,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特异的检测核酸单点突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了解TAC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3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8株来自美国,25株来自澳大利亚),根据文献报道的与耐药有关的点突变和挂锁探针设计原则设计4个挂锁探针。提取DNA、PCR扩增获得TAC1的三个目的片段;然后用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药株的点突变。将滚环扩增所得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中,有5株TAC1出现与耐药相关的点突变,分别为T225A(1株)和A736V(4株),其中4株菌来自美国。4株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中TAC1未见与耐药相关的点突变。结论 滚环扩增技术能准确、快速检测核酸单点突变;TAC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分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 研究白念珠菌的基因微卫星多态性特征 ,探讨新的白念珠菌的分型方法。方法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 31株白念珠菌的启动子序列延伸因子 3基因的微卫星多态性作了分析。结果 : 检测到 9个等位基因 ,10种不同白念珠菌基因型 ,其基因型特征在继代培养后仍保持稳定。结论 : 该方法快捷、重复性好 ,可用于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可能的基因学诊断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对35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的药敏结果,应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二者联合对35株白念珠菌的药敏结果.氟康唑和特比萘芬联用MIC几何平均数较其单独应用均显著降低(t=8.405,P<0.01;t=12.976,P<0.01),22株有协同作用,12株有相加作用,1株为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二者联用敏感株增加,耐药株减少.氟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应用能够增强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探讨pH值对微量液基稀释法的影响。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颁布的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2,测定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OR)、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和米卡芬净(MCF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调整RPMI-1640液体培养基的pH值至4.5,测定FLC、VOR和ITC的MIC值。结果FLC的MIC值均>64μg/mL;VOR的MIC值,6株菌>16μg/mL,1株为2μg/mL,3株<1μg/mL;ITC的MIC值,7株≥1μg/mL,3株为0.25~0.5μg/mL;MCFG的MIC值为0.125~0.25μg/mL,AMB的MIC值为1~2μg/mL;使用pH值为4.5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不明显。结论10株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对MCFG均敏感,部分菌株对VOR和(或)ITC交叉耐药;部分耐FLC的白念珠菌对AMB的敏感度有所降低。降低RPMI-1640的pH值,可明显减少拖尾现象,但不影响药敏结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外阴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联合制霉菌素作用的敏感性,探讨两种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22株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制霉菌素以及两药物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联合用药时,氟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7.5114μg/mL显著降低到2.4162μg/mL,制霉菌素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0640μg/mL显著降低到0.6297μg/mL,27.3%(6/22)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72.7%(16/22)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无受试菌株(0/22)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发现有拮抗作用。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合较单独用药有显著减少。结论氟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应用可增强体外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的分子特征,建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并对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进行分型研究。方法对33株白念珠菌提取DNA,选择7对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将目的基因产物测序,然后将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对后上传至数据库,获得相应的由7对管家基因组成的等位基因谱,最后将等位基因谱再次提交网站确认序列分型(sequence types,STs)。同时与ABC(ATP-binding cassette)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3株临床白念珠菌通过MLST产生了33个STs,通过ABC分类为3型。结论 MLST具有较高的分辨力,是一种方便、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流行病学和菌群多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对氟康唑耐药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对其他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和交叉耐药性。方法用CLSI颁布的M27-A2方案检测氟康唑(FLC)、伊曲康唑(ITC)、伏立康唑(VRC)及联苯苄唑(B IF)对VVC分离的耐FLC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19株VVC分离白念珠菌中有11株对FLC,ITC交叉耐药,有5株对FLC,ITC,VRC交叉耐药。结论VVC分离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尤其在FLC与ITC之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耐药性白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应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结果联合用药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单用药组明显延长(P<0.05),肾组织真菌计数显示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用药组(P<0.05)。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疗法可增强抗白念珠菌效能,具有临床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蜗牛酶对白念珠菌抗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3%蜗牛酶液及3%蜗牛酶、3%纤维素酶、1%溶菌酶配制的混合酶液,分别消化白念球菌。观察到温度以37℃消化破坏真菌最多。蜗牛酶液含菌量在10~5/ml以下,混合酶液含菌量在10~6/ml以下,37℃,经24小时可全部杀灭白念珠菌,具一定抗菌作用。两种酶液的消化比较观察,在6小时内混合酶液消化白念珠菌快,数量较多。菌量在10~7/ml,用蜗牛酶液,消化24小时后,将菌接种至沙氏培养基,37℃,24小时未见生长,48小时可见半透明细小菌落,72小时恢复正常乳酪状外观。其细胞壁再生不需特殊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ⅡF、SDS-PAGE和免疫印迹技术,证实8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芽管表面存在芽管特异性抗原。白念珠菌菌丝相胞壁提取物中含有比孢子相更多的、不同的蛋白成份;发现白念珠菌菌丝相胞壁提取物中有一分子量大约为39 000蛋白抗原成份很可能是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抗原;认为白念珠菌孢子相和其它念珠菌孢子相胞壁中有以隐蔽状态存在的芽管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免疫状态下的白念珠菌对小鼠肠粘膜的粘附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同剂量白念珠菌(白念)经日攻击健康小鼠,其对肠粘膜的粘附量与菌量成正比;地塞米松、氨甲蝶呤、四环素等均可促进粘附并向内脏播散甚或致死,提示肠道携带白念是免疫低下宿主并系统感染的重要储存灶。几丁质可降低粘附,可考虑作为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白含珠菌体外粘附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交设计法,采用了正交表L8(41×24)研究了念珠菌对上皮细胞体外吸附的诸条件,包括4因素及2~4水平,分别比较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吸附率。结果提示,促进吸附的最佳组合因素是:念珠菌菌相(E=34.26),孵育12小时(D=33.70),念珠菌与细胞间比率为1:200(C=34.88)以及孵育温度在37℃时(B=33.86)。以4种物质孵育后均可抑制菌对细胞的抑制率,其中尤以甘草甜素的作用为最强。由此也提示了器官表面(如口腔,肠道)常驻的真菌的数量对念珠菌病的发病极为重要,如能服用一些中药,如甘草甜素将是可能控制发生念珠菌病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18.
白念珠菌感染毛发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莉  林元珠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4):213-214,T002
用经黄的毛发穿孔试验方法和改良的各种液体培基,对不同年龄组人的毛发进行了白含珠菌的体外感染试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白含珠菌在接种后12-20周左右能将毛发感染,破坏现象在改良的猪血清米粉浸出液培养基上最明显,且年龄越小的人毛发越易被破坏。  相似文献   

19.
抗白念珠菌感染特异性免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机体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观察过继免疫T淋巴细胞、抗体和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抵抗腹腔白念珠菌感染情况。结果 过继上述 3种免疫成分的小鼠的腹腔、脾脏和肾脏的白念珠菌菌落数均少于没有过继免疫的小鼠 (P <0 .0 5 ) ;过继免疫T淋巴细胞组的小鼠腹腔菌落数少于免疫抗体小鼠 (P <0 .0 5 ) ;过继免疫抗体 +吞噬细胞组的小鼠肾脏白念珠菌菌落数明显少于单纯过继免疫吞噬细胞组的小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 7)。结论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参与机体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 ;在抗白念珠菌局部感染中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 ;体液免疫参与阻止白念珠菌血液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