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1g·L-1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右眼角膜碱烧伤后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造模后1g·L-1地塞米松滴眼)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生理盐水滴眼),每日滴眼4次,连续7d.碱烧伤后7d,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炎症和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组织中NF-κB活化率,ELISA法测定IL-1β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7d,NF-κB活化率比较,角膜基质层地塞米松组为3.81%,生理盐水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上皮层地塞米松组为14.91%,生理盐水组为1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炎症指数、IL-1β和VEGF表达水平,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3.15±0.93) mm2、0.27±0.08、(105.71±14.77) ng·L-1和(532.86±74.79)ng·L-1,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0.07±4.32) mm2、0.65±0.21、(178.17±10.96) ng·L-和(795.01±124.14) 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7d,两组角膜上皮细胞均完整覆盖伤区.结论 地塞米松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炎症和新生血管的作用与抑制角膜基质细胞内NF-κB的活化有关,地塞米松不影响角膜上皮的修复.碱烧伤后1周内,1g·L-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紫外线A(ultraviolet A,UVA)照射小鼠角膜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C57 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UVA照射组双眼接受位于前上方的UVA照射,波长为320 ~400 nm,照射强度为0.05 W· cm-2,照射距离固定,照射时间24 h.姜黄素干预组在UVA照射前3d给予小鼠姜黄素30 mg·kg-1腹腔内注射,并持续至照射后48 h.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利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病变并对角膜混浊进行分级;照射后48 h取小鼠角膜组织,使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48 h,UVA照射组角膜混浊临床评分(3.10±0.74)均高于对照组(0)及姜黄素干预组(0.35±0.24).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姜黄素干预组间角膜混浊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VA照射组与对照组以及姜黄素干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照射后48 h,角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对照组(1.25±0.13)与姜黄素干预组(1.58±0.34)均较低,UVA照射组(3.98±0.58)明显升高.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姜黄素干预组角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VA照射组与对照组以及姜黄素干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姜黄素可以减轻UVA照射对小鼠角膜造成的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组织内NF-κB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核转录因子NF-κB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致盲性角膜病常伴角膜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力,治疗非常棘手。研究表明,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ll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1(IL-1)等均受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调控。通过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我们探讨NF-κB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炎症、免疫反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的基因表达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在角膜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NF-κB调控着角膜上皮细胞的发育,对角膜的不同细胞可发挥抗凋亡或促凋亡的作用,与角膜透明性和固有免疫防御的建立息息相关,参与了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形成等过程。  相似文献   

6.
核转录因子NF-κB,属于Rel蛋白家族。静息状态下,NF-κB蛋白二聚体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成三聚体而滞留于胞浆,胞外刺激可以通过降解IκB而激活NF-κB,后者以二聚体进入胞核发挥其功能。NF-κB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广泛参与众多基因表达的调控,与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NF-κB与眼科疾病如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视网膜疾病和眼科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核转录因子NF-κB是一种多功能转录因子家族,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参与到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本文从小梁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乳头损害3方面着手,对近年来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春季角结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中的表达,探讨VKC的发病机制.方法 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VKC结膜组,共6例,对照组为正常结膜组,共4例.取VKC眼术中切下增生的结膜组织及角巩膜缘处病变的球结膜组织,和角膜移植术中健康供体眼近角巩膜缘处的正常球结膜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VKC患者病变结膜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结膜组织中仅少量NF-κB表达,而VKC病变结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明显增高,后者的表达量约为前者的1.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可能参与VK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角膜碱烧伤白细胞介素-1ra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周世有  王铮  顾建军  邵应峰  黄挺  陈家祺 《眼科》2007,16(3):165-168
目的探讨阳离子聚合物包装IL-1ra重组质粒、角膜原位转染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角膜碱烧伤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制作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阴性对照(12只),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Ⅱ组为IL-1ra基因治疗组(18只),以PeDNA3.1质粒作为IL-1ra基因表达载体,阳离子聚合物为转染介质,角膜基质显微注射20μg IL-1ra质粒。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3、7、21天)处死实验动物取下角膜,HE染色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变化,比较两组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对角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主要指标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情况,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炎性细胞计数。结果碱烧伤造模后,对照组角膜浸润水肿明显,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角膜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粗大新生血管形成。IL-1ra基因治疗组的角膜基质轻、中度水肿,角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计数在不同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管径均较细。结论角膜基因原位转染可使IL-1ra在局部有效表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免疫炎症反应,为眼碱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秦梅  陶黎明  代应辉  项平 《眼科新进展》2007,27(10):742-745
目的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凋亡的存在,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RIRI中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角膜损伤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建立角膜损伤模型和建立15kPa、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损伤组视网膜无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出现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结构紊乱等,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损害加重。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中,缺血再灌注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均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24h时表达最强。NF-κB在再灌注6h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结论RIRI主要导致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损伤,NF-κB的表达和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且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核转录因子NF—κB,属于Rel蛋白家族。静息状态下,NF-κB蛋白二聚体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成三聚体而滞留于胞浆,胞外刺激可以通过降解IκB而激活NF—κB,后以二聚体进入胞核发挥其功能。NF-κB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广泛参与众多基因表达的调控,与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就NF-κB与眼科疾病如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视网膜疾病和眼科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及房水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碱烧伤后早期HIF-1α在其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5只,右眼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为实验组,左眼不作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碱烧伤后1d、4d、7d、10 d、14 d HIF-1α在角膜中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HIF-1α在角膜及房水中均无表达.实验组碱烧伤后,HIF-1 α在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基质层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且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至14 d时达到峰值.房水中HIF-1α在碱烧伤后1d的表达量为(0.056±0.013) μg·L-1,随后持续增高,至14 d时达(0.823±0.114) μg·L-1.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与其在角膜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HIF-1α参与了角膜损伤的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4.
周垂仁  黄卫  江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40-1442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miR-146a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07/2017-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合并DR患者32例(DR组),未合并DR患者68例(T2DM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血清miR-146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NF-κB和VEGF,分析miR-146a与NF-κB和VEGF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R组HbA1c升高(t=6.822、5.709,均P<0.001),空腹血糖(FBG)升高(t=8.889、7.923,均P<0.001),餐后2h血糖(2h PBG)升高(t=6.646、5.514,均P<0.001)。与T2DM组比较,DR组糖尿病病程较长(t=2.431, P=0.017)。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R组血清miR-146a明显降低(t=3.967、7.169,均P<0.001),且DR组低于T2DM组(t=4.444,P<0.001)。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R组血清NF-κB明显增加(t=6.063、14.851,均P<0.001),VEGF明显增加(t=7.613、12.943,均P<0.001); 且DR组NF-κB和VEGF大于T2DM组(t=11.406、7.560,均P<0.001)。Pearson分析显示miR-146a与NF-κB和VEGF呈负相关(r=-0.503、-0.574,P<0.05)。

结论:DR患者血清miR-146a明显降低,NF-κB和VEGF明显增加,miR-146a有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和血管增生参与DR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小鼠角膜碱烧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及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碱烧伤后HIF-1α及AQP1在其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雌性昆明系小鼠48只,左眼为对照组,右眼用1 mol·L-1 NaOH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碱烧伤后1 d组、4 d组、7 d组、14 d组,每组12只,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碱烧伤后角膜HIF-1α、AQP1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中HIF-1α在角膜上皮基底膜弱表达,碱烧伤后1 d HIF-1α在角膜上皮层表达开始增强,4 d在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均表达,至7 d时HIF-1α表达达到峰值;对照组中AQP1在角膜内皮层弱表达,碱烧伤后1 d,AQP1在角膜内皮层表达开始增强,4 d和7 d时AQP1在角膜内皮层和基质层均表达,且表达更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88.70±33.99)相比,碱烧伤后1 d组(269.70±15.68)、4 d组(350.50±67.26)、7 d组(272.10±6.88)的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36.43±3.95)相比,碱烧伤后1 d组(61.90±5.45)、7 d组(48.34±1.33)的AQP1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碱烧伤引起了角膜病理性变化,HIF-1α和AQP1参与碱烧伤后角膜损伤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研究多西环素对碱烧伤角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多西环素作用于角膜碱烧伤的抗炎机制。方法 使用自制模具建立64只SD大鼠一侧眼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分成以3g?L-1多西环素眼液滴眼的实验组和以溶媒滴眼的阴性对照组,每日滴眼4次。于碱烧伤后3d、7d、14d、21d分别取下32只大鼠烧伤侧角膜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IL-1、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ELISA检测显示碱烧伤后第3天阴性对照组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7.58±35.92)μg?g-1,第7天为(89.54±42.63)μg?g-1,第3天多西环素组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53.77±21.18)μg?g-1,第7天为(36.60±10.78)μg?g-1,第3天、第7天时多西环素组IL-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降(均为P<0.05);第14天、第21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IL-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阴性对照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69.45±21.43)μg?g-1,第7天为(55.37±18.34)μg?g-1,第3天多西环素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4.06±9.39)μg?g-1,第7天为(14.81±5.72)μg?g-1,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时多西环素组TNF-α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降(P<0.05);第14天、第21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NF-α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西环素作用于碱烧伤大鼠角膜可下调IL-1、TNF-α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多西环素下调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2014,(12):1101-1104
目的 探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72只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36只),实验组与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12d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2d、14d、17d时处死小鼠,荧光素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分布及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眼球中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 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可见,实验组小鼠出生后14d开始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为每眼(0. 06±0.12)mm2;生后17d达到高峰,面积为每眼(1.79±0.02)mm2(χ2=20.112,P<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表达不断增强,在生后17d时表达达到高峰,为0.83±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后12dNF-κB阳性细胞计数为(12.32±1. 04)个?mm-2,14d时为(19.16±1.02)个?mm-2,生后17d阳性表达较12d和14d时均高,为(28. 60±0.52)个?mm-2(χ2 =13. 102,P<0.05;χ2=20.132,P<0.01)。结论 NF-κB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趋势与VEGF的变化相同,NF-κB参与了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炎症性角膜疾病病理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和白细胞趋化因子在多形核白细胞的粘附、渗出和定向聚集这一系列关键环节中起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NF-кB作为它们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核转录因子NF-кB的结构组成、激活途径、功能及检测方法,初步探讨了其在角膜炎症进程中可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角膜碱烧伤保存羊膜移植的抗炎及抗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160只,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80只)和常规治疗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组(B组,80只)。两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实验第3、7、10和14d,每组随机抽取2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1)实验第3、7dB组VEGF和NF-κB的表达较A组降低(均P〈0.05);第10、14dA组与B组比较VEGF和NF-κB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2)在第3、7、10和14d两组间PEDF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NF-κB和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1)保存羊膜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中NF-κB和VEGF两种因子的表达起抗炎、抗新生血管作用。(2)保存羊膜并不通过增强角膜中PEDF的表达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