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性肌力药物一直是临床医生治疗心力衰竭的有力武器,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才有较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评价这类药物的作用。近年来,人们意识到神经内分泌因素在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性肌力药物临床评价试验结果的公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止性肌力药物的早期合理应用。方法选择接受一期矫治手术的复杂CHD患儿51例。利用Urn Randomization法将患儿随机分配进入相应试验组,给予相应剂量的正性肌力药物,用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来表示,分为低剂量组(0IS10)和高剂量组(10≤IS20)。通过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患儿术后24h的心脏指数(CT)、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等血液动力学指标,以术后3h的血液动力学指标作为基础对照值。结果 15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发病率为29.4%。术后12h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I分别下降了12.5%[(3.0±0.8),P0.01]和18.8%[(2.9±0.8),P0.01],两组SVRl分别增加了5.4%[(1780.4±526.7),P0.05]和19.9%[(1741.1±575.2),P0.01]。结论复杂CHD患儿心排血量的降低通常发生在术后6~18h,该时段是防治心功能降低的关键时期,低剂量联合应用米力农、多巴胺等止性肌力药物对改善CHD术后的心脏功能有重要意义,高剂量(10≤IS20)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并不能很好改善患儿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国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510-512
众所周知 ,正性肌力药物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洋地黄类强心药 ,另一类为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后者属环磷酸腺苷(c AMP)依赖的正性肌力药物。非洋地黄类药物分为两种 :(1) β受体激动剂 ;(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一、β受体激动剂β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 :β受体激动剂与心肌细胞膜上 β受体结合 ,通过G蛋白偶联激活腺苷酸活化酶 (AC) ,催化ATP生成c AMP ,c AMP促使L型钙通道Ca2 + 内流增加 ,细胞内Ca2 + 浓度上升 ,起到正性肌力作用。代表药物为多巴胺 (dopamine)及多巴酚丁胺 (dobutamine)。此类药物还… 相似文献
5.
6.
7.
在纽约心脏协会评估的心功能Ⅲ级病人中,双室起搏能使其受益。对心功能Ⅳ级病人,双室起搏能否使药物治疗病人受益,目前还不清楚。回顾性调查38例持续心力衰竭病人接受双室起搏与30 d内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后心肌收缩力的比较。病人平均年龄63岁,女性9名,其中14例病人接受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他们曾行冠脉搭桥术,或有心脏瓣膜病,或曾有心肌梗死而非外科治疗。23例病人仅在安装双室起搏前接受药物治疗,其他9例在安装双室起搏前接受药物治疗(其中4例植入时亦给正性肌力药,5例双室起搏后有正性肌力药物支持)。6例仅在植入时用药。平均随访1年余,14例… 相似文献
8.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应联合应用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三大类或四大类药物.即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三大类药物,或加地高辛的四大类药物。利尿剂可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重吸收,排钠排水,减轻心脏容量负荷;控制体液潴留缓解瘀血症状,减轻水肿,改善心功能,在心衰治疗中起关键作用。但不能将利尿剂作单一药物治疗心衰。 相似文献
9.
10.
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年,近年来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视.洋地黄用于慢性收缩功能不全可以改善症状,但不能改善预后.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主要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本文强调要参考循证医学的证据和指南,正确认识正性肌力药物在当今的位置,以远期预后和患者的安全性为主要目标决定治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的患者630(男351,女279)例为研究对象。按术中是否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分为应用组(n=330)和未应用组(n=300)。通过回顾原始病历收集临床资料。需要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被定义为使用多巴胺剂量超过5μg/(kg·min)、任何剂量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米力农。结果:确定了3个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独立的相关因素:1心脏指数(CI)≤2.5 L/(min·m2);2左室射血分数(LVEF)≤35%;3左室舒张末压(LVEDP)≥25 mm Hg。结论:CI≤2.5 L/(min·m2)、LVEF≤35%和LVEDP≥25 mm Hg是增加非体外循环下CABG中应用正性肌力药物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钙敏剂是一类兼有磷酸二酯酶抑制和肌钙蛋白对钙离子亲和性增强作用的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匹莫苯是其代表药物之一。该药能在不增加心肌能耗的情况下发挥长效、强效的正性肌力作用,能增加冠状动脉和肾脏血流量,副作用较少,但有无致心律失常作用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围术期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而导致LCOS的最主要原因即为急性心力衰竭.因此,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调整患儿心肌收缩力及心脏前、后负荷.本文将对CHD患儿围术期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3,(11):890-890
于2013年10月11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会议厅,召开了正性肌力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再评价讨论会。会议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黄峻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范维琥教授、施海明教授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血浆不同粒径循环微粒含量变化及其与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前、后不同粒径范围循环微粒(MPs)的含量变化,及其与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的相关性,研究MPs与术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103例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为手术组,分别采集术前、术后12 h、术后72 h静脉血标本;56名同期经过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梯度离心分离MPs,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检测各组MPs含量。根据MPs粒径大小将MPs分成不同亚组,比较各组间MPs的含量变化,分析不同粒径范围MPs与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组术前、术后血浆MPs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手术组不同时间点MPs总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粒径大小将MPs分成0~100、100~200、200~300、300~1 000 nm共4个亚组,术后12 h和术后72 h 0~100 nm MPs含量较术前减小(P<0.05),200~300 nm MPs含量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2 h 0~100 nm MPs含量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米力农剂量呈负相关(P<0.05),200~300 nm MPs含量与NT-proBNP呈正相关(P<0.05);术后72 h 0~100 nm MPs含量与NT-proBNP呈负相关(P<0.05),200~300 nm MPs含量与多巴酚丁胺剂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CPB辅助心脏外科手术后,不同粒径范围的MPs与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剂量有相关性,提示其与术后心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检测术后不同时间不同粒径范围的MPs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继发于心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其中,60%~70%患的病因是冠状动脉性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AHF患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死亡率相当高,12个月死亡率达到30%。同样,已有报道急性肺水肿院内死亡率达12%,1年死亡率达40%。因此,AHF需要紧急治疗,如不进行合理治疗,将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药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约有200万左右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每年约新增50万。曾有许多药物用于CHF治疗,目前亦正在研究许多新药物。1正性肌力药CHF治疗早期涉及许多正性肌力药,但大多数令人失望。1785年洋地黄始用于CHF,但用于心肌梗死后CHF的治疗仍有争议。近年洋地黄研究小组报告了一项随机双盲试验,比较地高辛与安慰剂对照对7788例CHF患者死亡率的预防作用(多数是缺血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多数患者同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利尿剂。结果发现地高辛不能减少总死亡率,且有增加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心力衰竭(心衰)的认识主要建立在血流动力学模式上。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看,心衰的关键问题是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排血量的下降,这为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当时,洋地黄类制剂已在临床使用几百年,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刚开始用于临床。然而,随后的临床应用中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口服正性肌力药物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可能增加病死率。医学界对慢性心衰的神经体液机制开 相似文献
20.
由于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多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治疗更为困难。老年患者接受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受体阻滞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等综合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