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9例患者超急性期(1~6 h)MSCT表现及发病24 h后MSCT(或MRI)表现。结果超急性期93例患者MSCT扫描有异常表现,36例患者未见异常(漏诊11例)。发病24 h后87例行MSCT复查,均见典型大片状低密度梗死灶,另外42例选择MRI检查,均诊断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MSCT对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应用MSCT结合临床表现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超早期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任增光  申林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94-179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25例(7~24 h),亚急性期25例(25~72 h),在ADC图上测量梗死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对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7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 MRI 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小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扫描,14例急性期病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25例患者中,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2例;小脑右侧半球梗死6例,左侧半球梗死3例,双侧半球梗死2例,小脑中脚梗死4例,小脑半球并小脑蚓部梗死3例,小脑梗死并脑干梗死2例。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小脑梗死,是诊断小脑梗死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容积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死病人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使用GE signa Highspeed MR/i 1.5T超导MRI仪。获取DWI显示的脑梗死的容积。脑梗死病人三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FSSS)和Ba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DWI显示的梗死容积与KSSS和BI显著相关(P〈0.01)。【结论】DWI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容积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钱伟新  陈振湖 《苏州医学》2002,25(3):139-140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随着对早期合理溶栓、抗凝结合防止脑组织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剂应用等综合治疗手段的进一步认识,在梗死的急性期(发病6~72h)尤其超急性期(发病6h内)明确诊断显得十分迫切,常规MRI等结构性成像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而MRI功能性成像(fMRI)则为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诊断及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单侧ACI患者的诊治、随访资料,其中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h)16例、急性期(6-72h)38例、亚急性期(72h-14d)26例,均接受MRI检查,包括常规序列、DTI序列,至少随访3个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80例ACI患者均可通过常规MRI与DTI发现梗死病灶,病灶检出率为100%。梗死灶在T2WI、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DTI上以低信号为主。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病灶侧FA、DCavg值均低于健侧(P0.05);FA、DCavg值超急性期急性期例亚急性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后随访发现病灶区FA、DCavg值下降率超急性期急性期例亚急性期,且NIHSS评分超急性期急性期例亚急性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病灶区FA、DCavg值下降率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65,0.524,P0.05)。结论 DTI参数在不同发病时期ACI患者中存在特定的改变规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依据,其中FA、DCavg值与预后指标密切相关,有望用于预测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E序列T1WI、T2WI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1例早期脑梗死病例,其中超急性期(<6h)21例,急性期(6h~72h)50例,均进行DWI及SE序列T1WI、T2WI检查。结果: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50例急性期脑梗死DWI均发现异常,2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T1WI、T2WI均未发现异常,而50例急性期脑梗死SE序列全部显示异常。DW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阳性率为100%(71/71),SE序列为70.4%(50/71)。结论:DWI对早期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优于SE序列T1WI和T2WI。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6h内的临床疑似脑梗死病例128例,在CT排除急性脑出血后均进行常规MRI扫描及DWI扫描,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为100%;49例曾有脑梗死病史者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磁共振DWI是目前能够最早显示超急性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仝占胜  郝淼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29-2030
目的:评估低场MRI机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疑似为脑梗死的37例患者包括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5例,急性期(发病后6~3d内)32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对急性期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病变的演变规律。结果:DWI较常规MRI其他序列脑梗死更有明显优势,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为100%。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选择最佳扫描参数,对急性期脑梗死作出诊断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初次无复发脑梗死患者与再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215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脑梗死组(186例)和再梗死组(29例),于发病96 h内,病后1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测定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无明显差异.但PAI-1的水平在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再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的水平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有明显差异.结论: PAI-1的持续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在脑梗死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3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 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80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88例自发病至入院检查时间6h(超急性期)、6-24h 240例(急性期)、1d-14d 272例(亚急性期);回顾性分析其CT、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病历,比较CT、MR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MRI在急性期脑梗死任意时段,脑梗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且超急性期CT常无明显异常表现,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可出现早期低密度影,皮质、白质边界不清,豆状核和脑岛带征,脑沟回、脑室及脑池改变,并在大血管闭塞后出现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高密度征等影像表现;超急性期MRI可见病变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上呈明显高信号,但TIWI、T2WI、FLAIR均无明显异常信号;急性期MRI亦可见DWI高信号,且TI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T2WI、FLAIR信号强度弱于DWI;亚急性MRI可见DWI高信号,TI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且T2WI、FLAIR信号强度较DWI信号强。结论急性期脑梗死任意时间段行CT及MRI均可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更完整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崔惠勤 《广西医学》2002,24(3):351-353
脑缺血所致神经元或其它神经细胞的死亡即为缺血性脑梗死。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根据发病后时间的长短可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 (6小时或 12小时以内 ) ;急性期脑梗死 (6小时或 12小时至 72小时 ) ;亚急性期脑梗死 (3天至 10天 ) ;早期慢性期脑梗死(11天至 1个月 ) ;晚期脑梗死 (1个月以上 )。以前脑梗死的分期中并无超急性期这一类 ,只是在一些溶栓治疗开发成功〔1〕,并且认为起病 3~ 6小时之内使用效果最好和不良作用最小之后 ,才出现这一新的分期。但以后开发出来的NMDA拮抗剂之类药物治疗的时…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缺血区水分子扩散运动变化的规律。探讨脑缺血区水分子扩散运动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临床诊断脑缺血或脑梗死患者43 例, 磁共振成像检查距起病6 h之内10例, 7~24 h 12例,2~7 d 7例,8~14 d 8例, 15 d~2个月6例,计算缺血区的水分子扩散速率变化。结果:正常脑灰质区水分子扩散速率为8.61×10-4mm2*s-1。早期缺血区水分子扩散迅速下降为(4.72×10-4+1.51×10-4) mm2*s-1,与对侧相应区的比值为0.55±0.18。随发作与检查间隔延长,水分子扩散速率上升,2~7 d为(5.68×10-4±1.22×10-4) mm2*s-1,比值为0.66±0.14;8~14 d为(9.22×10-4±2.07×10-4) mm2*s-1,比值为1.07±0.24。2个月时扩散值明显升高,与纯水相近, 为(26.42×10-4±9.65×10-4) mm2*s-1。扩散比值与时间呈明显相关(r=0.95, P<0.001) 。ADCv在超早期增加后逐渐下降。结论:超急性期脑缺血区水分子扩散速率下降, 随时间延长扩散值逐渐上升。扩散的各向异性在超早期增加,随病程逐渐下降。DWI可在超急性期(2 h)发现缺血灶的存在,较CT及常规T1、T2WI在脑梗死超早期诊断及演变中更有价值。超早期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机制可能是超早期细胞毒性水肿。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按发病时间可以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稳定期和慢性期 5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脑部病变改变为 :超急性期 (0~ 6h) ,MR主要表现是单纯水分积聚的反应 ,T1值与T2 值最长 ,在T1加权像上显示低信号 ,在T2 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急性期(6~ 2 4h) ,细胞毒性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髓鞘脱失 ,脑细胞坏死 ,血脑屏障破坏 ,继之发生的占位效应会阻滞微循环 ,使梗死范围扩大。在T1加权像上呈明显长T1低信号 ,在T2 加权像上呈明显长T2 高信号 ,常有占位表现 ;亚急性期 (2~ 7d) ,脑水肿以第 3d最重 ,占位效应明显以 3~ 4d最重 ;由于血脑屏…  相似文献   

16.
MR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50例,稳定期12例,慢性期10例.1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观察各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在CT、常规MRI及弥散图像上的表现,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或表现为部分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灶在DWI及ADC图上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DWI有助于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的检出,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帮助.DWI较CT敏感,亦较常规MRI敏感,对疑有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者,应加作DWI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探讨脑梗死不同时期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及相应水肿期丁苯酞软胶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并行磁共振DWI检查的病例269例,采集脑梗死后超早期(≤6 h)、急性期(6~24 h)、坏死期(24~48 h)、软化期(48 h~3 W)ADC值变化,筛选出58例服用丁苯酞软胶囊患者,分为48 h组(30例)、48 h组(28例),进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结果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坏死期及软化期病灶侧ADC均值分别为0.524±0.080,0.401±0.081,0.369±0.084、0.524±0.100,坏死期与其它期比较,ADC值均明显下降(P0.001)。同时,48 h、48 h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4.97±2.414 vs.8.46±3.061〕较治疗前(10.50±3.684 vs.11.32±1.375〕明显降低(P0.001〕,治疗2周后48 h组NIHSS评分较48 h组明显改善(P0.001)。结论 ADC可反映脑梗死细胞毒性水肿向血管源性水肿的演变过程,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48 h之内治疗效果优于48 h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大鼠脑梗死区域炎性损伤中的表达。方法 (1)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5只。脑梗死组按梗死后不同取材时间分为6、24、48、72h及7d 5个亚组,每组大鼠5只;假手术组按梗死组对应时间点分为6、24、48、72h及7d5个亚组,每组大鼠5只。(2)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3)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梗死区域光镜下形态学变化及IL-23的表达。(4)比较两组大鼠在同一时间点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IL-23的表达。结果 (1)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无明显水肿。脑梗死组MCAO术后6h脑组织病变区域脑组织轻度水肿。24~48h水肿加重;(2)梗死组IL-23阳性细胞个数各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IL-23随时间的延续变化,在梗死后6h表达增高,并且在梗死后48h达到高峰,72h后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减少,各时间点IL-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L-23在大鼠脑梗死区域表达均显著增高,而且在24~48h达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