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指特殊类型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例伴有掌指关节缺损的拇指复合组织缺损,应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跖趾关节重建掌指关节,皮肤软组织瓣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结果10例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术后手指外形好,功能满意。结论利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指特殊类型缺损,既修复了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又使掌指关节功能大部分恢复,是修复伴掌指关节的拇指复合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游离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手部关节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8例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的患者利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跖趾关节移植进行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移植关节骨折均骨性愈合。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1.8年,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3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2.2%。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跖趾关节移植修复手部关节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指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伴指体不全离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手指指间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及5例掌指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伴有指体不全离断的病例,采用第二足趾趾间关节及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移植桥接动脉重建指体血运循环的方法治疗。结果再造关节及远端离断指体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2年,手指移植修复后外形美观,且离断指体及再造关节皮肤有良好的感觉,关节伸、屈活动良好。结论游离移植第二足趾趾间关节及跖趾关节再造是治疗手指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伴有指体不全离断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基仁  张泉 《辽宁医学院学报》1991,12(5):324-325,348
1990年9月我院为一名左手枪伤,拇指掌指关节缺损、无功能的手成功的做了吻合血管带足背皮瓣的跖趾关节移植、拇指掌指关节再造手术,经半年随访,左手握捏、对掌功能都能完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拇腕掌关节是手关节中活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可作伸、屈、收、展和旋转运动,是拇指稳定与活动的基石。但创伤等原因所致的拇腕掌关节缺损,将严重影响手的活动度。而且治疗相当困难。作者设计了吻合血管的第2跗跖部分关节移植重建拇腕掌关节,经临床应用3例,效果满意,实现其部分功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配合新术式的开展。本文对第2跗跖关节及其背侧血供进行较为详尽的解剖学观祭,设计了多种血管蒂的第2跗跖部分关节移植重建拇腕掌关节的新术式。临床部分另文发表,现将有关的解剖学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一跖趾关节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某些疾病如严重的拇趾外翻、重度创伤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会引起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及足趾畸形.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关节融合术、关节切除成形术等, 但术后容易出现趾间关节骨性关节炎、拇趾伸屈无力、跖痛症等并发症.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切除病变关节面,重建一个良好的假关节,因此疗效确切,在国内外已经应用于临床,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就诊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A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让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5岁,因“多关节肿痛2年余,发热伴咳脓痰1年余”于2010年12月23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于2008年10月感冒后出现左手第1掌指关节(MCP)和右足第1跖趾关节(MTP)肿痛,后逐渐出现双手第3、5近端指间关节(PIP)和双肩、肘关节肿痛,晨起为著,无发热、晨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皮瓣重建拇指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取完整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皮瓣,重建拇指关节。结果:15例患者再造拇指关节、皮瓣存活良好,再造拇指外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皮瓣再造拇指外观佳、功能恢复良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郑一鸣  徐辉铭 《海南医学》2007,18(5):102-102,147
目的 应用近指间关节肌腱系列重建掌指关节.方法 本组3例病人,均机器伤致手背桡侧远端、虎口部分和示中指近节背侧皮肤缺损,掌指关节、伸屈肌缺如,示中指近节中段以远指外形及血运尚可.清创后,将第2掌骨中下1/3处斜面截骨,面向桡侧,以免影响虎口,再将示指背侧做纵切口,制成剔骨之示指皮瓣,保留近指间关节,伸屈肌腱和腱周组织,将示指近指间关节,肌腱系列移植于第3掌指关节缺损处,重建中指掌指关节及动力系统,以示指剔骨皮瓣修复手背和虎口皮肤缺损,术后恢复良好.结果 本组病例同时解决骨、关节、肌腱及皮肤缺损在临床治疗上较为棘手的问题,重建中指功能.结论 此方法最大程度挽救手功能,适宜在尚无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及简化手术减少手术费等.  相似文献   

11.
第一跖趾关节Swanson人工假体置换术及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n J  Li QY  Lin J  Li JY  Qiu G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50-2053
目的 评价Swanson双柄硅胶人工铰链式假体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人工铰链式假体实施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10例13个关节,其中老年骨关节炎拇外翻8例10足,类风湿关节炎1例2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一38个月,平均25个月。8例患者获得了完全满意的效果,1例病人部分满意。不满意的1例患者是因为关节置换术后3年跖趾关节截骨面出现了较严重的骨质增生而引起疼痛的症状。有2例出现硅胶假体周围明显的骨溶解,但无症状,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保留关节活动度及躅趾长度,从而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功能,达到消除跖趾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矫正畸形等理想的效果,是重建跖趾关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第2~5跖趾关节病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实施第2~5跖趾关节置换术21例,成功随访16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6.7±5.5)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跖骨头骨软骨病2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手术前后行走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17个月至5年,平均3.2年。Maryland足部评分:术前为(60.69±6.1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8.13±5.84)分。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5.4°±3.1°,跖屈4.4°±2.7°;术后:背伸15.7°±4.5°,跖屈12.2°±4.3°,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评分为(6.8±0.9)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3±0.8)分,术后跖趾关节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有显著性提高(P<0.01),优良率达到81.3%。结论: 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较好地缓解疼痛,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能力,是重建第2~5跖趾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第2~5跖趾关节病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实施第2~5跖趾关节置换术21例,成功随访16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6.7±5.5)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跖骨头骨软骨病2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手术前后行走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17个月至5年,平均3.2年。Maryland足部评分:术前为(60.69±6.1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8.13±5.84)分。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5.4°±3.1°,跖屈4.4°±2.7°;术后:背伸15.7°±4.5°,跖屈12.2°±4.3°,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评分为(6.8±0.9)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3±0.8)分,术后跖趾关节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有显著性提高(P<0.01),优良率达到81.3%。结论: 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较好地缓解疼痛,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能力,是重建第2~5跖趾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我们自1985年8~1994年9月间为9例12个掌指关节施用自体肋软骨膜游离移植,重建关节面,在解除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适应证和手术方法1.主要适应证是:(1)掌指关节骨折软骨损伤并关节的强直;(2)掌指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3)掌指关节创伤后不适  相似文献   

15.
掌指关节在手部功能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因外伤而致强直或毁损时,则严重的影响手的功能。目前关节损伤的修复治疗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我院于1980年1月及3月采用带血管蒂第二跖趾关节游离移植修复两例掌指关节损伤,初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金今 《当代医学》2002,8(1):45-47,39
第一跖趾关节是成人中常见的疼痛与畸形的部位,其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矫形夹具,关节融合或成形术等,但这些方法的疗效均不甚理想。在过去的50年中,已研制了多种人工假体用于关节置换。本文就第一跖趾关节置换的历史,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单足供趾再造手技术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对60只成人足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设计游Mu趾甲瓣及相邻的第2或第2和第3足趾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实施单足供趾再造拇指及其他两个手指。结果 解剖学研究证实,只要足背动脉存在,就能以第1跖背(底)动脉-第2跖背(底)动脉为蒂游离Mu趾皮肤趾甲瓣及相邻的第2或第2和第3足趾;分别用于再造拇指,食指和中指及拇指,中指和环指,均取得成功。结论 单足供趾再造手技术的改进能扩大手术适应证,并可提高再造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4月我科应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症患者8例,术后采用美国足踝AOFA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8例均获随访,时间3~29(15.3±8.3)个月。全部患者疼痛、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症的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疼痛、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锤状趾畸形主要发生在矢状面.近节趾骨背屈,中节趾骨跖屈,远节趾骨可能背屈,也可能跖屈,跖骨头突向跖侧.近侧趾间关节背面受鞋面压迫、摩擦而形成胼胝,跖骨头下方及趾尖亦可形成胼胝.这些病损可造成局部疼痛,或继发滑囊炎使症状加重.锤状趾多影响单个足趾,常见于第二至三趾.病因包括:第二趾过长,鞋子过紧,拇趾外翻等.目的:讨论锤状趾和爪形趾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年轻人或轻度畸形者可试用保守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严重畸形需要手术矫正,包括:胼胝切除、肌腱平衡手术、各种截骨术、关节成形术及关节固定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原因及治疗的新方法。方法:通过14例患者手术中局部所见,分析肌腱断裂与局部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趾短伸肌游离移植重建伸肌腱后患指功能恢复状况。断裂指伸肌腱均行趾短伸肌游离移植重建,移植肌腱的远端编织缝合,近侧端端缝合,以趾短伸肌肌腹包埋吻合口。结果:1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2~5年,①外形:14例重建手指外形基本正常,其中,有1例出现轻度桡偏、1例出现轻度屈曲,无过伸畸形。②使用情况:在丁作和生活中,14例均能自然地使用患指。⑧力量:14例中手指背伸力量基本恢复,有6例术后3个月内自觉患指背伸力量减弱,但并未影响患指的远期功能恢复。14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关节外形满意,关节稳定,畸形消失,手指活动灵活。结论:通过探讨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原因、特点,选择趾短伸肌游离移植治疗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结合术后中药熏洗、功能锻炼,能够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同时也为肌腱移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