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探究铁筷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挖掘结合SwissADME获取铁筷子的化学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其作用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TTD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采用STRING和Metascape数据库对筷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KEGG通路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模块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可视化处理。结果 铁筷子中筛选出活性成分19个,调节140个靶点,其中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成分13个,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交集靶点54个,涉及42条通路(P<0.01),其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为关键通路;经PPI分析得出NOS3、SRC、PPARG可能是铁筷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靶点;通过铁筷子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发现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山蜡梅碱、反-氧化芳樟醇、9-十六烯酸,这些成分能同时调节7个及7个以上靶点。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铁筷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目前以溶栓治疗为主,但单纯以溶栓为主的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血供恢复后如何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是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重点。本文综述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以及潜在的分子靶点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环状RNA(circRNA)是在近些年被高度关注的一种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cir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靶点和临床检测标志物.文章就circRNA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治疗策略包括改善脑血循环、他汀药物及神经保护等。神经保护剂理论上可以阻断缺血级联反应并阻止神经细胞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既往对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近期,越来越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依达拉奉相比,依达拉奉右莰醇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远期疗效更好,安全性相似,临床应用价值更优。本文将对多靶点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作用机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脑内皮素B受体(ETBR)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选择性内皮素B受体激动剂sovateltide(研发代号:IRL-1620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目前,其Ⅰ、Ⅱ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试验结果表明,sovateltide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Ⅲ期临床试验也取得积极结果。本文主要对该药物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且具有高病死率、高病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目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已经被临床广泛的认可,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药物。而作为新生代的阿托伐他汀,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本组研究将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探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近年来围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其改善脑部循环、保护神经、抗血栓形成、保护血脑屏障和改善脑功能障碍5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该制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海  李红燕  王建  谢倩  付尹 《医药导报》2021,(6):768-772
目的 探索牛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及信号通路.方法 基于TCMSP、PubChem Compound-NCBI、GeneCards、KEGG、DisGeNET基因-疾病关联等数据库,检索牛黄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靶基因,绘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构建作用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丹参片及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血流变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95%,高于对照组58.14%(χ2=8.323,P<0.01);治疗组在改善脑血液流变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满意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对促进患者康复和预防脑卒中后遗症具有特别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静脉溶栓和取栓术等,但其疗效均不理想。本文对AIS的应激级联反应中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总结,以期为AIS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思路或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并与仅采用西医西医卒中单元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15d和30d时BI、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治疗组采用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用药前后韦氏记忆量表(WM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进程中,免疫炎症反应贯穿全程,是导致神经元凋亡与坏死的重要原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关系密切。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征,可通过调控调节性T细胞数量,纠正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失衡状态,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并改善预后,对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到防治作用。本文综述了中药调控调节性T细胞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免疫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目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不断增多,总结主要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案,可使患者得到最佳获益。本文就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有效方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取10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就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与联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效果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选取病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具较高安全性,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尤瑞克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各为50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IHSS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出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其涉及到许多相关基因和蛋白(如:凋亡易感基因、Bcl-2蛋白家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热休克蛋白等)的表达变化.目前FDA认证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仅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一种.其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损伤是由如炎症、自由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而多数药物仅作用于个别或少数靶点,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结果不佳,因此对新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成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点.研究发现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可能参与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本文就PKC及各个亚型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8.
梁甜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70-27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运动功能评分和BI指数三项指标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上述3项指标改善程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能显著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血栓烷A2(TXA2)是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强诱导剂,促进血栓形成;TXA2也可以引起动脉血管收缩,调节血管张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TXA2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促进其进展的作用。这提示,TXA2可成为新型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靶点。本文主要探讨了TXA2参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对以TXA2为靶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金星 《中国医药指南》2014,(31):255-256
目的分析醒脑开窍针法与复方中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醒脑开窍针法与复方中药结合治疗,对照组以中药治疗,分析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法与复方中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效果,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价值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