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以胶合板企业为例,通过折减系数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进行调整,客观评价其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桂林市恭城县某胶合板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运用折减系数调整其职业接触限值,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折减系数调整后,二甲苯AAEV=35 mg/m3,苯AAEV=4.4 mg/m3,木粉尘AAEV=2.2 mg/m3,甲苯AAEV=35mg/m3、苯酚AAEV=7 mg/m3。其中涂胶、据边及磨边岗位工种存在接触木粉尘浓度超标现象,最高接触浓度5.67mg/m3;喷漆岗位工种存在接触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超标现象,苯最高接触浓度5.6 mg/m3,甲苯最高接触浓度64.2mg/m3,二甲苯最高接触浓度44.1 mg/m3。结论 运用折减系数对胶合板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应接触限值进行调整,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某塑料编织带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塑料编织带生产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热辐射。检测结果表明,5个接尘工种中2个工种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粉尘CTWA范围为1.0~12.6 mg/m3;作业人员接触石蜡烟、一氧化碳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石蜡烟CSTEL范围为0.7~1.7 mg/m3;一氧化碳CSTEL范围为2.5~4.8 mg/m3;对9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作业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高温作业人员WBGT指数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 塑料编织带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卫生管理、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综合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疆小型水泥生产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及防护现状,为改善新疆水泥行业职业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以新疆某小型水泥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对14项职业卫生危险因素13个关键岗位职业危害暴露水平现场检测评估及企业职业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调查,结合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对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 新疆某水泥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矽尘、石灰石粉尘、石膏粉尘、煤尘、水泥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本研究职业危害因素检测80个检测点,其中79个检测点合格,1个噪声检测点不合格,整体合格率为98.7%。熟料烧成单元噪声[90.84 dB(A)]明显高于其他各单元,中控楼噪声[51.65 dB(A)]明显低于其他单元,各评价单元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P<0.01)。破碎工段接触粉尘浓度(6.93 mg/m3)显著高于制粉工段(1.18mg/m3)和包装工段(1.39 mg/m3),且破碎工段总尘与呼尘均高于其他2个工段,不同工段接触粉尘浓度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4.
臧静  魏振江  孙瑞霞 《职业与健康》2022,(21):2885-2888
目的 识别并检测中石化钻井行业工程服务公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该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为该用人单位提出补充完善的建议,保障员工健康。方法 2021年4月,对中石化钻井行业工程服务公司采用常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方法,对接害人员的接触水平以及各职业健康措施等进行评价。结果 该工程服务公司的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粉尘、其他粉尘、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电焊弧光(紫外辐射)、噪声等,焊接岗位接触电焊烟尘浓度为1.92~4.16 mg/m3,合格率为75.0%;锰及其化合物浓度为0.047~0.212 mg/m3,合格率为50.0%;堵漏剂生产操作岗接触木粉尘浓度为2.00~3.74 mg/m3,合格率为33.3%;电焊岗位、石油金属结构制作工、车工、泥浆工岗位噪声8 h等效声级为72.3~88.7 dB(A),合格率为95.8%,其余检测均未超标。结论 该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为严重,焊接车间锰及其化合物和堵漏剂生产操作岗位接触木粉尘浓度超标严重...  相似文献   

5.
对有害作业分级法和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在职业健康风险分级的实际应用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优缺点。运用有害作业分级法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某涂料固化剂生产线存在的接触吸入性化学有害因素作业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职业健康风险水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结果显示,该生产线存在的有机溶剂为甲醇、环氧氯丙烷。经检测,各岗位接触甲醇3 d、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平均值(CTWA)范围为(10.1~24.5 mg/m3),接触环氧氯丙烷浓度均小于最低检出浓度0.5 mg/m3,均不超标。各岗位有害作业分级法评估得到风险分级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各岗位接触甲醇风险等级为1(可忽略风险)和2(低风险),吸入接触环氧氯丙烷风险等级为5(极高风险)。提示,有害作业分级法较为保守,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可筛选重点关注岗位,但两种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均需补充危害控制措施方面的计算参数,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粉尘危害因素分布情况调查、现场检测、防护设施、个体防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了解某炼油化工企业粉尘职业危害现状.结果 显示,该企业有13个岗位,529名工人接触粉尘.燃料岗和后勤岗接触的煤尘浓度超出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分别为17%和56%,其余岗位接触的粉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热力车间后勤岗位为Ⅱ级危害作业、燃料岗位为Ⅰ级危害作业,其余岗位均为0级危害作业.焦棚零米中间跨、皮带机头尾处、翻车机、聚丙烯造粒加料口等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较高.提示,该企业粉尘危害总体控制效果较好,部分岗位粉尘危害控制效果较差,应作为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二乙烯基苯系大孔吸附树脂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 依据国家采样、检测规范,结合现场调查、分析,筛选出生产装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配料工接触苯乙烯CTWA10.7 mg/m3、CSTEL57.8 mg/m3,接触二乙烯基苯CTWA2.2 mg/m3、CSTEL9.4 mg/m3;反应釜操作工接触其他粉尘CTWA1.0 mg/m3;筛分工接触其他粉尘CTWA1.3 mg/m3;司炉工接触一氧化碳CTWA0.3 mg/m3、CSTEL1.6 mg/m3,接触二氧化氮CTWA0.01 mg/m3、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焦化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方法 以承德市某焦化厂主要岗位为研究对象,对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数据运用ICMM模型的定量法和矩阵法分别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输煤皮带巡检工、泵工以及粗苯巡检工接触噪声分别89.9、89.7、88.9 dB(A),输煤皮带巡检工接触粉尘浓度为4.24 mg/m~3,粗苯巡检工接触苯浓度为9.50 mg/m~3,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其余危害因素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评估结果均为低风险。其中矩阵法和定量法评估结果不同的岗位有8处,其余结果均一致。结论 ICMM模型适用于焦化厂的粉尘、噪声、化学物质职业危害因素的健康风险评估,但不适于致癌物的风险评估。ICMM模型矩阵法较定量法更符合该焦化企业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西某制糖企业生物制品所米蛾养殖以及虫卵卡片制作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为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检测米蛾养殖以及虫卵卡片制作涉及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结合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作业场所空气粉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75~1.53 mg/m3、0.06~0.10 mg/m3和2.0×102~5.8×102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17名作业人员中,有14人分别有单项或多项健康检查结果异常,且血常规异常比例较高。结论 广西某制糖企业生物制品所米蛾养殖以及虫卵卡片制作过程存在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待今后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某矿业集团下属煤矿现场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的结果显示,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游离SiO2、粉尘、噪声。机械采煤工作面游离SiO2含量3.28%~30.36%,个体呼吸性粉尘CTWA最大值29.36 mg/m3;煤机司机岗位个体呼吸性粉尘CTWA最高,3年合格率最低;皮带司机岗位个体呼吸性粉尘CTWA合格率均高于其他岗位;煤机司机、皮带司机、采煤工3个岗位个体呼吸性粉尘CTWA合格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总尘、呼尘CSTE合格率以采煤机司机位检测点最低、回风巷防尘帘后最高。2 280名采煤工作面作业人员检出尘肺病163例,其中既往诊断尘肺病97例。提示该矿业集团粉尘职业病危害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岗位粉尘浓度、噪声声级超标,应加强对采掘工作面的粉尘防护和对减振降噪设施的维护,督促员工佩戴防护用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某医疗机构病理科工作场所甲醛和二甲苯的危害状况,评估其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采取风险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病理科取材室、技术室、诊断室岗位的医技人员接触甲醛和二甲苯的职业健康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结果 病理科工作过程中在病理组织的固定、取材、制片、诊断等多个环节存在甲醛和二甲苯的危害。工作场所工程防护设施以通风柜和上吸式排风罩为主,应急救援设施主要为喷淋装置,职业病防护用品以医用口罩、隔离衣、医用手套为主,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不规范。医技人员每班工作时间8 h,每周工作5~6 d,每班接触化学有害因素时间为1~4 h。评估甲醛和二甲苯的危害等级分别为4级和3级。甲醛检测12个岗位共计32个样本,检测接触浓度范围为0.02~1.14 mg/m3,超标率为25.00%;取材室、技术室、诊断室的检测接触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26、0.32、0.17 mg/m3;甲醛的接触等级分别是4、3、2;医技人员接触甲醛的风险指数分别为4、4、3,风险等级为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二甲苯检测8个岗位共计24个样本,检测接触浓度范围为3.30~36.43 mg/m3,无超标岗位;取材室、技术室、诊断室的检测接触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30、9.93、3.79 mg/m3;二甲苯的接触等级分别是2、4、2;医技人员接触二甲苯的风险指数分别为2、3、2,风险等级为低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 结论 该医疗机构应重点采用工程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定期开展危害因素检测,加强病理科医技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监护,有效降低接触甲醛和二甲苯的职业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2.
某露天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徽  刘淑波  王伟  向涵  王攀 《职业与健康》2007,23(5):336-337
目的了解露天矿职业卫生现状,明确职业卫生工作重点。方法对云南省某露天煤矿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生产方式、防尘措施进行现场调查,对作业现场粉尘、噪声、苯、锰及其化合物进行检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结果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设置及各项管理制度较健全,健康监护管理工作较规范。作业人员防护用品配备、使用不够规范。筛分厂防尘设施废弃且噪声危害较大。煤破碎及给煤机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现有除尘设备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除尘需要。卸煤栈桥煤尘危害较为严重,个体岗位和定点检测煤尘浓度均严重超标,如:采煤作业现场7个个体煤尘检测岗位,粉尘浓度不合格岗位为4个,总尘最大CTWA为7.39mg/m^3、尘呼最大ctwa为4.67mg/m^3)。连续工艺的采煤现场斗轮机观察、指挥、受料机观察、转载机观察4个岗位煤尘CTWA超标。职业健康检查未检出尘肺病例。结论①矿区基础设施及开采挖掘设备较先进,但防尘设施已不能满足目前生产除尘需求。②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不全面,作业工人缺乏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③职业卫生管理缺乏力度,部分作业人员上岗时不坚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某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噪声、高温。检测结果表明,乙酸CTWA范围为0.55~0.64 mg/m3,二甲胺CTWA范围为0.75~0.94 mg/m3,二甲基乙酰胺CTWA范围为2.21~3.97 mg/m3,作业人员接触乙酸、二甲胺、二甲基乙酰胺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6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作业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为57.5~73.8 dB(A),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结论 二甲基乙酰胺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卫生管理、工程防护设施、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综合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复烤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云南省某复烤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采样检测及分析,并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粉尘、噪声是该厂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生产性粉尘作业岗位粉尘超标率为37.2%,烟草总尘浓度在0.2~ 28.8 mg/m3之间,粉尘作业危害岗位占40.3%;噪声作业岗位噪声超标率为33.7%,噪声强度在62.5 ~96.7 dB(A)之间,噪声作业危害岗位占34.3%,噪声作业工人听力异常率为19.5%,打叶工序、复烤工序、出尘房岗位噪声强度较高,听力损害发生率高,听力损害发生率随着工龄增加而增高,各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烟草粉尘浓度高的作业工人肺部病变增多.结论 生产性粉尘和生产性噪声为该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已对职工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应改善作业环境,完善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预测某瓶级聚酯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并分析其关键控制点。方法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划分生产单元,采用经验法、类比法、检查表法进行分析。结果 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锑及其化合物、联苯醚、联苯、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类比检测结果表明,粉尘CTWA为0.6~4.6 mg/m3,乙二醇CTWA为1.4~1.6 mg/m3,对苯二甲酸CTWA为0.6~0.8 mg/m3,锑及其化合物CTWA为0.08~0.09 mg/m3,联苯醚CTWA为0.33~0.36 mg/m3,联苯CTWA为0.33~0.34 mg/m3,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项目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锑及其化合物、联苯醚、联苯和噪声,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外资木器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对作业场所的苯、甲苯、二甲苯、木粉尘进行监测。结果 一喷漆车间苯的时间加权浓度达到512 mg/m3,木粉尘时间加权浓度达到60.5 mg/m3结论 厂房设计不合理,工种混乱,《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提高管理者和工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掌握某焦耐咨询公司实验室改造后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浓度,评估实验室改造效果。结果显示,实验室改造后,化学分析员接触的氟化物、氟化氢、氯化氢、硫酸及三氧化硫、氨、氢氧化钾浓度及噪声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物理检验员接触的粉尘浓度为3.6mg/m3、噪声强度为86.7 dB(A),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提示,该实验室物理检验员工作的场所还应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从根本上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陕西省某铅锌选矿厂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其职业病的防护和维护劳动者健康提供对策。方法 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相关工作规范,应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法于2021年9月对陕西省某铅锌选矿厂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采样和检测分析。结果 陕西省某铅锌选矿厂工作场所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矽尘、铅尘、其他粉尘)、生产性毒物(氯化氢、盐酸、硫酸、三氧化硫)、物理性因素(噪声、工频电场)。其工作场所破碎工矽尘(总尘)、矽尘(呼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分别为1.40和0.84 mg/m3,超出职业接触限值;氯化氢、盐酸、硫酸、三氧化硫等生产性毒物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破碎工、球磨工、浮选工、加药工和脱水机操作工接触噪声40 h等效声级强度分别为91.3、94.5、91.3、89.4、86.5 dB(A),超出职业接触限值;配电室巡检位工频电场强度的测量结果为0.053 16 kV/m,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陕西省某铅锌选矿厂粉尘和噪声均有超标,职业危害严重,建议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保障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特征。方法 运用工作场所现场调查、空气监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临床资料分析,阐明2017年东莞市某电子厂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致病途径和发病特征。结果 该公司玻壳车间员工共计87人,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103.15~755.70 μg/L,中位数为364.0 μg/L。超过诊断值水平(>600 μg/L)4例, 超过生物接触限值水平(400~600 μg/L)24例,共计5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0.022 mg/m3。其余车间408名员工(对照)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26.91~184.23 μg/L,中位数为53.82 μg/L;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 mg/m3。玻壳车间员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车间(P<0.01),玻壳车间不同岗位、工龄员工血铅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不同性别员工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壳车间员工该种作业和接触方式下血铅水平逐年升高,接触9年后基本维持在生物接触限值水平。结论 玻壳车间员工为涉铅作业,是一起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低于接触限值,经口摄入致群发性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用人单位个人卫生管理缺失,经消化道摄入导致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20.
殷春许  张振城  丁炎强  王开磊 《职业与健康》2023,(16):2184-2188+2192
目的 分析半定量综合指数法、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ining and Mentals,ICMM)定量法和ICMM风险评级表法3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3家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企业电焊烟尘接触岗位中的适用性。方法2021年5月—2022年6月,选取3家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企业接触电焊烟尘的11个岗位为分析对象,开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采用半定量综合指数法、ICMM定量法和ICMM风险评级表法对电焊烟尘接触岗位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和比较评估结果。结果 A企业壳体焊接区1#、4#和尾部壳体特装区电焊烟尘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38和0.52 mg/m3;B企业结构一车间1#、2#、3#和结构二车间1#、2#电焊烟尘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70、0.85、0.57、0.99和0.93 mg/m3;C企业一车间和二车间1#、2#电焊烟尘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1.21、1.22和1.04 mg/m3,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