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洪涝灾害对钉螺扩散及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分析安徽省枞阳县1979~2005年钉螺扩散与长江水位的关系,并对特大洪水溃堤的凤仪洲乡血吸虫病疫情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近27年枞阳县累计新增钉螺面积1562hm2,其中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发生在长江高水位当年或之后的2~3年。凤仪洲溃堤后新增的钉螺面积未进一步扩大,但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人与家畜的感染率较高。结论洪涝灾害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反复以及难以控制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市螺情变化趋势,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4年间南京市钉螺面积、分布、密度及感染率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14年全市有螺面积分别为2 366hm2、2 416hm2、2 372hm2、2 243hm2和1 787hm2。对查出的活螺全部解剖,均没有发现感染性钉螺,阳性钉螺面积均为0。2013年、2014年复现面积109.7hm2、21.81hm2,2011年和2013年新发现钉螺面积1.25hm2、2.3hm2。江滩型钉螺依然是全市有螺环境的主要类型。2014年平均活螺密度较2010年下降了66.7%。 结论  全市钉螺密度已降到很低水平,连续6年未发现阳性钉螺,但有螺面积基数仍然较大,且下降缓慢,局部螺情仍有反弹。应积极探索新的灭螺方法,进一步压缩现有有螺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垸内钉螺面积分布现状及分布特点,提出防治对策,为进一步有效消灭垸内钉螺面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湖南省血防工作统计年报表及2011年湖南省垸内钉螺面积核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洞庭湖区垸内有螺单元环境类型以沟渠为主,新发钉螺面积60.5hm2,复发钉螺面积546.1hm2,现有钉螺总面积2 754.6hm2,2011年达灭净标准垸内钉螺面积398.6hm2,占总面积的14.47%.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药物灭螺和沟渠硬化.结论 洞庭湖区垸内虽有新发、复发钉螺面积,但有螺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可以采取药物灭螺和沟渠硬化、精养鱼池等防治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减少垸内钉螺面积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1~2005年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防治“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执行情况,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取钉螺控制为主,健康教育、人畜同步查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当年发现钉螺的村、历史有螺环境、与有螺环境相邻的重点环境进行螺情监测。对当年发现钉螺村居民、历史流行村居民、流动人口和医院门诊疑似病人进行病情监测。结果共查螺3009.66hm2,查出有螺面积13.14hm2,新发现有螺面积7.95hm2。查病12578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期内新增流行镇1个,流行村1个。结论金湖县血吸虫病病情较为稳定,仍须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环境改造工程灭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2008年黄山市共查出螺点117个、面积31.91 hm2,共实施环境改造灭螺工程43处、面积11.44 hm2,消灭钉螺面积11.42 hm2。43处环改工程中,损坏的有8处、杂草生长且适合钉螺孳生的有13处。损坏的环改工程中,水泥浇注硬化3处、单纯水泥沟壁抹面5处;累计监测面积78.28 hm2,均未查到钉螺。结果表明,环境改造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残存钉螺。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市2007~2013年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钉螺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2013年螺点卡报表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资料,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比较流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地区上述指标的年间变化。 结果  2007~2013年间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32.28hm2和29.68hm2,分别下降了10.69%和100%,江洲湖滩地区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百分比为39.64%~51.93%,山丘地区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百分比为2.95%~3.51%。2007~2013年钉螺感染率由0.148%下降到0,下降了100%(χ2=27.82,P<0.01)。7年间江洲湖滩地区新查出钉螺面积0hm2,山丘地区新查出钉螺面积6hm2(占100%),江洲湖滩、山丘型期间实有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7.66%~97.92%、2.08%~2.34%。 结论  铜陵市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策略为主的综合治理力度,同时根据湖沼型和山丘型地区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不同特点,制定一环境一策,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逐步消灭钉螺孳生的环境,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与分析江宁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特点,为本地区制订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江宁区2004~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资料,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的变化趋势,比较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指标的10年间变化。结果江宁丘陵地区历史有螺面积760.46hm2,2004~2013年江宁丘陵地区查出有螺面积从2004年的23.38hm2减少到10.30hm2,平均年降幅为5.59%,平均钉螺密度从2004年的0.74只/框下降到2013年的0.03只/框,无阳性钉螺,新发现螺点1处,有2处钉螺复现,总面积0.56hm2。结论江宁山区钉螺面积、钉螺密度呈下降趋势,为达到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控制山区型钉螺面积仍是下阶段血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1996~2007年钉螺新发现和复现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1996~2007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根据历年螺卡记录结果,按照不同年份和不同水系分别统计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结果1996年到2007年12年间,安徽省新发现钉螺面积出现了1998年、2004年和2006年3个高峰期,复现钉螺面积出现了1998年和2004年2个高峰期;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3390.2hm2,累计复现钉螺面积4570.5hm2,超过了同期消灭钉螺面积;结果也明确了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的主要水系。结论钉螺的新发现和复现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长江流域及通江河流的灭螺成果难以巩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下游洲滩湿地和钉螺分布情况, 探讨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方法 方法 现场调查长江润洲段主江 堤外洲滩湿地分布, 并按照我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进行湿地分类; 调查2004-2013年润洲段沿江洲滩湿地钉螺面积、 钉 螺密度及灭螺资料, 分析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消长趋势。 结果 结果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属河流湿地, 除永久性水域外, 历史上 均有钉螺孳生。现有自然湿地1 303.0 hm2 , 人工湿地1 479.0 hm2 , 功能改变为非湿地1 059.0 hm2 ; 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 181.40 hm2 , 均分布于自然湿地。2004-2013年共计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4 624.55 hm2 , 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下降率分 别为66.53%和77.66%。现有钉螺均分布于自然湿地。 结论 结论 人工湿地有助于钉螺控制, 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必须重 视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全省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结果 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有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区,占总孳生地面积的66.97%。现有潜在钉螺孳生环境204 745.48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146 548.58 hm2和58 196.90 hm2,分别占71.58%和28.42%;实际有螺面积83 234.50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80 890.81 hm2和2 343.69 hm2,分别占97.18%和2.82%;压缩有螺面积114 253.30 hm2,有螺面积压缩率为57.85%,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46.51%和94.97%;Ⅰ、Ⅱ、Ⅲ类环境和Ⅳ类环境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55.77%、25.75%、13.91%和4.57%。结论 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江西省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对各地钉螺孳生环境螺情、环境和植被情况的动态更新与追踪管理,可为螺情监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海陵区钉螺的分布现状和螺情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钉螺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7-2014年海陵区螺情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原因。结果 2007-2014年全区在3个乡(镇、街道)7个村查出有螺环境18处,有螺面积7.832 4 hm2,捕获并解剖钉螺数1 71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各村自查查出有螺环境6处,有螺面积2.134 5 hm2,乡(镇)级专业队复查查出有螺环境12处,有螺面积5.697 9 hm2。5个非流行村查出有螺面积3.126 3 hm2。2008、2012年和2013年复现有螺面积2.274 0 hm2。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出现回升和反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常州市2013-2016年钉螺分布和螺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常州市的螺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常州市共查出有螺面积40.1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30.63 hm2。4年全市共解剖钉螺3 45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全市共查到有螺环境 51个,其中江湖滩、内陆、山丘类型的有螺面积分别为12.13(30.19%)、25.54(63.57%)、2.51 hm2(6.24%)。新发现有螺环境中,江湖滩、内陆类型的面积分别为8.00(26.12%)、22.63 hm2(73.88%)。有螺原因主要是外来输入和邻近扩散。4年药物灭螺面积共计71.74 hm2,巩固药物灭螺面积155.15 hm2,改造有螺环境面积15.90 hm2,改造历史有螺环境面积11.30 hm2。结论 内陆河道钉螺扩散是近年常州市新发螺情的关键,必须需加强监测和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10条主要有螺通江河道,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98—2019年通江河道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1998—2019年,南京市10条主要通江河道先后实施了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共完成河岸砼护坡84.51 km、切滩清淤50.41 km、修建控水闸2座、修建滚水坝3条、开挖泄洪道1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 370.80 hm2。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后,所有通江河道均未再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已有6条河道消除了钉螺,河道内总有螺面积由214.33 hm2下降至52.22 hm2,有螺河道钉螺密度均降至0.1只/0.1 m2以下。结论 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钉螺孳生和扩散,但项目完成后仍应加强工程维护管理、钉螺监测和控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句容市丘陵山区钉螺孳生和分布规律,为制定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水系调查丘陵山区
历史有螺环境和现有螺环境,并应用GPS现场采集历史有螺环境和现有螺环境的地理坐标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技术定位分析钉螺孳生环境特点及分规律。结果 共调查历史有螺环境399个,历史有螺面积2 904.39 hm2。其中Ⅰ类环境33个,面积415.04 hm2;Ⅱ类环境33个,面积323.19 hm2;Ⅲ类环境11个,面积96.40 hm2;Ⅳ类环境318个,面积1 989.46 hm2。环境改造率达14.29%。Google Earth地图标注显示现有螺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均沿水系聚集性分布。结论 调查建立了句容市历史有螺环境数据库,并以Google Earth地图进行空间标注,有助于山丘地区钉螺监测和更好地制定灭螺规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