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和平 《当代医学》2011,17(31):62-63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2月采取深静脉置管患者300例,根据患者的穿刺部位分为:股静脉穿刺组52例、颈内静脉穿刺组11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组138例。结果 30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观察,20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6.66%。结论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应做好皮肤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局部处理正规,选取材料的当,及应用抗生素封管,以达到减少和预防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渊  毛敏  赵玉蓉  张涛  王莉 《四川医学》2012,33(6):975-97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深静脉置管部位、留置时间与病原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我中心城东病区47例HD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分别在置管后1、2、3、4周抽导管血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股静脉和颈内静脉感染率分别为6.38%、6.38%,感染距置管平均时间分别为(36.00±6.93)d和(27.67±4.73)d,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早期导管血培养有助于早期发现深静脉置管感染以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孙晓云  冯少林  唐林军 《吉林医学》2012,33(6):1173-1174
目的:对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其不同部位的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感染进行分析。方法:抽取136例接受深静脉置管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8例。A组患者为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B组患者为股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后定期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导管、管周皮肤、穿刺点的细菌阳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置管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细菌阳性结果与穿刺口炎性关系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后的第2周,相关性开始变得不是十分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导管和管周皮肤的细菌污染会导致深静脉置管后出现导管感染现象,因此在进行置管操作的过程中手法必须保证娴熟且规范,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导管的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行深静脉置管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64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中有6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69%;与深静脉置管感染有关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方面: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63.20±10.52)岁,高于对照组的(52.11±9.41)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6.40±5.48)d,高于对照组的(17.30±5.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次数:观察组(2.20±0.79)次,高于对照组的(1.30±0.4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频次:观察组(2.40±0.52)次/d,高于对照组的(1.40±0.52)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部位:股静脉插管感染28例,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插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刺激性药物、激素及伴随糖尿病等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使用者及无伴随疾病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有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是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李艳 《吉林医学》2012,33(12):2640-2641
目的:分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护理对策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实施ICU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患者38例,重点观察导管相关性的感染情况,以卫生部201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来判断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及局部感染。结果:27例患者的培养结果呈阴性,11例培养结果为阳性。与穿刺、导管消毒、输液相关的是导致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主要感染源。结论:重点对穿刺、导管消毒和输液情况进行干预是控制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主要方向,而这也是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深静脉置管区不同时段不同部位细菌培养阳性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 随机对103例深静脉置管术后1d、3d、7d、14d体外段导管、管周皮肤、穿刺口各412份样本及拔管时导管血、导管头各103份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观察局部和全身症状。结果 深静脉置管术后第1d、3d、7d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与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均P﹤0.01),第14d无相关性(P﹥0.05);导管头培养阳性9例,导管血培养阳性1例,符合导管相关感染22例。同一时段各采样点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一致。结论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与管周皮肤、体外段导管细菌污染有关,且在术后早期导管感染风险较高;置管术后穿刺口细菌培养可作为评估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实时二维超声(TDU)引导深静脉置管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有效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 (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均从开始到2014年2月28日)。两名评价者分别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纳入文献。结果从2184篇文献中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2篇RCT进行分析。两个试验的Jadad评分均较低。2篇RCT文章共有1216例患者,TDU组619例,体表标志组597例。TDU组穿刺成功率为100%,体表标志组成功率为95%,但是两个RCT存在较大异质性,数据难以合并。TDU组CRI发生率为7.75%,体表标志组为12.90%,两组CR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52,95%CI (0.19,1.39)]。其中Karakitsos等的研究提示,危重症患者采用TDU引导的深静脉穿刺引起的CRI发生率明显低于体表标志组[RR 0.65,95%CI (0.46,0.92)]。结论 TDU引导可以提高深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且能降低CRI的发生率。但是研究较少,且由于纳入的对象不同、方法学质量较低等原因而导致结果可信度较低,需要设计更为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TDU引导深静脉穿刺在CRI防治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8月ICU送检的342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2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01株(29.5%):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分别为29株(28.7%)、25株(24.8%)、33株(32.6%)和14株(13.9%)。病原菌分离率前6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株(19.8%)、肺炎克雷伯菌12株(11.9%)、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9.9%)、表皮葡萄球菌8株(7.9%)、屎肠球菌7株(6.9%)和白色假丝酵母菌7株(6.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8株占8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7株占63.6%,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14株占56.O%。分离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结论 ICU深静脉导管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耐药菌为主,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准确地报告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以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临床合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3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情况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规范性护理流程在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规范化护理流程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的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堵塞率、导管内血流感染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堵塞率、导管内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流程可加强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感染的控制,减少导管相关意外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1-2004年临床细菌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耐药分析;所有病原菌株均以传统方法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NCCLS)判断结果。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86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占70.72%(611/864),革兰阳性细菌占29.28%(253/864);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呈增加趋势。结论 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应重视医院感染,规范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对医院感染菌的治疗非常重要,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闫俊凤  姚冬杰  苗仲艳 《医学综述》2012,18(15):2520-2521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2010年3503例出院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易患性及抗菌药物应用间的关系。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17例,感染率为6.19%;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分别占51.63%、28.11%、11.06%。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28株(25.93%),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21.30%),第三位为白色念珠菌18株(16.67%)。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易患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徐秀玲  宋健 《安徽医学》2005,26(3):214-215
目的分析了解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引起重视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对我院2897例60岁以上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院内感染102例,感染率为3.52%,12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18%,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为56.20%(68/121),其他依次为胃肠道、口腔、泌尿道、术后伤口、皮肤软组织和其他。结论老年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减退,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故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严重伴发症多见,病死率高,临床医务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对策,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对1025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调查核对,对漏报、迟报及误报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质量需要提高,影响因素主要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不够,同时客观备件的限制也影响了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结论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意识,全面系统监控,专职人员履行指导及监督职责,提高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及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240例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的动态监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6年间收治的6 347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6 347例肿瘤患者中有24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78%;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依次为化疗科、放疗科和综合科,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真菌、G-菌和G 菌;抗肿瘤治疗及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感染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结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抗肿瘤治疗使机体生理屏障受损,导致医院感染高度易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求有效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住院老年患者1 875例进行监测。结果2004年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2.53%,老年患者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革兰氏阴性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住院时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等,是预防和控制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预后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对65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9.81%;出血性者医院感染率(25.73%)较缺血性者(13.27%)高;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菌(64.64%)及真菌(20.73%)为主;呼吸系感染占首位(62.79%);脑卒中合并医院感染者病死率(6.98%)高于非感染者(2.49,P<0.05)。结论脑卒中的感染率与年龄、临床类型、住院日、糖尿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伍媛 《中外医疗》2014,(8):9-10
目的调查ICU院内感染的现状,分析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于制定出降低ICU院内感染风险的针对性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ICU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研究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32例患者中,院内感染发生85例,患病率为15.98%。按照感染部位分类,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多。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ICU住院时间≥20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P〈O.05)。结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仍需进一步提高,需根据侵入性治疗、ICU住院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等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降低ICU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方法将我院真菌感染患者中资料齐全的真菌感染病人225人进行分析。随机抽取同期全院的225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感染者多为肺结核、肿瘤、手术后,体质差,病情较重病人,特别是临终前危重病人。多在长期、反复、大量使用多种抗菌素或抗结核药、激素、化疗后发生。结论要高度重视医院内真菌感染,规范抗生素应用,重视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