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输入钉螺的分布及扩散规律,为制定钉螺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约666 m^2的荒地,用宽50 cm、深30 cm的水沟按棋盘分布分隔成约2 m^2的方块,在一端的一块输入活钉螺1 600只,逐月抽样查螺观察有螺框率、活钉螺密度、幼螺密度、交配、分布距离、天气、温湿度等。结果2008年3~12月观察期间,有螺框率在20.00%~38.18%之间;晴天与阴雨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2.88%和2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P〈0.05);荒地台地和小水沟边/底的有螺框率分别为9.38%和3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6,P〈0.01),显示有螺框查出率与天气、环境等密切相关。9个月的观察期,有螺框钉螺、活钉螺、2代幼螺密度变化范围分别在2.17~5.71只/框、2.03~5.54只/框和0~4.56只/框之间,活钉螺、2代幼螺密度荒地台地明显低于小水沟边/底,分别为1.22只/框、0.78只/框和3.72只/框、2.82只/框;推算钉螺输入繁殖的2代钉螺生长至成熟可交配的钉螺的时间仅为5个月。观察期间,在第3条小水沟外未查获钉螺,单向扩散距离最远为4.5 m。结论钉螺主要分布在荒地有水区边缘如水氹、水沟边/底等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并沿水沟边扩散为主;输入钉螺阴雨天较活跃,查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黄石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形成及防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目的 探讨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与防制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访问、座谈、查阅历史资料,了解钉螺和传染源来源情况。选择有代表性且疫情较重的2个自然村,采取化疗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结果 历史上可能有未发现的少量钉螺存在,通过60年代修建黄石水库,钉螺进入灌溉渠道大量扩散,在输入外来传染源后,导致了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和扩大。试区采取上述防制对策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1998年的12.16%下降到2000年的0.14%,下降了98.8%;耕牛感染率由15.91%下降到1.35%,下降了91.2%;活螺密度由9.12%只/框(每框0.1m^2,下同),下降到0.11只/框,下降了98.8%;感染螺密度由0.0248只/框下降到0。1999年和2000的均未查到感染螺。结论 修建水库,如有钉螺进入灌溉系统,可以沿水系造成大面积扩散,加之传染源输入而形成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短期内可以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查螺,查出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1998-2000年共查螺63075框,查出钉螺552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8.75%,活螺平均密度0.263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分布以西部地区沟渠、河道为主要孳生地,88.82%有螺钉环境钉螺面积在5000m^2以下,呈小块点状分布,灭螺质量差是残存钉螺的主要,其有螺条块占82.75%,有螺面积占77.19%。  相似文献   

4.
中江县大田坝村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掌握丘陵地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科学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中江县大田坝村开展2005年监测工作。结果 监测点钉螺面积18070m^2,平均活螺密度0.064只/框(每框=0.11m^2),感染螺密度0.0001只/框,钉螺感染率0.098%。监测点平均血清学阳性率9.84%,粪检未检出感染者。耕牛感染率5.80%。结论 中江县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沟渠灭螺和耕牛防治力度,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南京市周家山1989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后,江滩钉螺的感染情况,提供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法调查江滩钉螺分布,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并现场调查野粪。结果 1990—2003年钉螺阳性率分别为0.76%、0.48%、0.28%、0.15%、0.05%、0.05%、0.17%、0.14%、0.14%、0.04%、0.16%、0.62%、0.38%和0.18%。2003年调查367框(0.1m^2),有螺框出现率88.8%,钉螺密度4.46只/0.1m^2。收集野鼠粪便27份,1份检出血吸虫卵。结论 江滩出现阳性钉螺与人群活动和野生动物,特别是野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绵竹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 随机抽样1%流行村为调查点。结果 3个抽样村共检查3118人,牛25头,未发现患者和病牛。查出钉螺面积23435m^2,活螺密度2.07只/框(框=0.11m^2),未见感染性钉螺。结论 应加大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尽快控制螺情回升趋势,不断完善监测巩固措施。巩固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7.
2000—2007年都昌县棠荫村血吸虫病疫情分析表明,2003—2007年各年居民感染率均在10%左右。2000、2002年及2007年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2%、0.45%和0.38%,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16、0.004只/0.1m^2和0.004只/0.1m^2。建议加强查灭螺和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以达到控制血吸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仪征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对监测点居民、家畜感染情况和螺情进行调查。结果2006年5个监测点血检阳性率1.63%,居民感染率0.10%(6/5832)。5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0.0172只/框(每框=0.11m^2),感染性螺密度为0.0001只/框。结论仪征市虽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但感染性钉螺的存在和现症患者的出现提醒仍要加强防治力度,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9.
1985年-1995年我们对五一村烷内钉螺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11985年一1995年对该村不同环境采用机械抽样,sin设框,进行螺情调查,累计调查237处,调查面积IOg99Om’,有螺15处,有螺面积48591m’。钉螺分布以麻土为主,其次是主灌渠和支灌渠,毛渠、排水渠及池塘未查到活螺。10年间共查出阳性螺43框,阳性螺SO只,结果见表1。2有螺渠道首段与尾段钉螺分布五一村主灌渠首段均有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53.3%和5.4只/框(每框为O.lin。勺,尾段则分别为29.7%和1,6只/框,首段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南通市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验证既往研究结论,为该类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控制现场试验方法,现场观察人工输入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情况,同时实验室比较观察"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对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结果除如东县新店镇汤园村(有螺无病)现场光壳螺组外,实验钉螺在"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现场控制环境均可以被血吸虫毛蚴感染。各组光壳钉螺感染率低于肋壳钉螺,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光壳钉螺死亡率高于肋壳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新店=135.118,χ~2双甸=122.836,χ~2白蒲=154.436,χ~2丁堰=138.288,χ~2对照=151.923,P均0.01)。"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试验组钉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如皋=0.071,χ~2如东=0.216,P均0.05),各组与无土实验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7.148,P0.05)。结论南通地区"有螺无病"区在输入足够数量血吸虫病传染源后有可能形成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必要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潜江境内沿线血吸虫病疫情及相关流行因素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工程区沿线有流行村33个,非流行村48个,流行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42%和0.68%。流行村现有钉螺面积17.28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043只/0.1m^2,非流行村未发现钉螺。结论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应长期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对相邻的兴隆河、汉南河等水系进行改造,从源头上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价荣宝在绵阳市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在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万和村选择3处螺情相似 的有螺环境, 分别设为荣宝、 氯硝柳胺和清水对照3组, 于施药前和施药后7、 15、 30、 60 d开展钉螺调查, 比较荣宝和氯硝柳 胺的灭螺效果。结果 结果 施药7、 15、 30、 60 d后, 荣宝组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4.4%、 95.9%、 98.2%和98.8%; 氯硝柳胺组活 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4.0%、 94.0%、 89.9%和92.2%。施药30 d和60 d后, 荣宝组活螺密度下降率高于氯硝柳胺组,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χ2 30 d =8.18,χ2 60 d =3.97, P均<0.05)。结论 结论 在绵阳市血吸虫病流行区, 荣宝近期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相 当, 但远期效果好于氯硝柳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观察云南省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灭螺效果, 为科学评价水利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扩散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2009-2011年对云南省大理市和永胜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区域开展螺情调查, 并收集 该区域血防历史资料, 分析比较工程建设前后螺情变化。 结果 结果 3年间大理市沙井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仅 2010年查到1只钉螺, 活螺密度为0.004只/0.1 m2 , 未硬化段钉螺密度分别为0.080、 0.002、 0.007只/0.1 m2 。3年间永胜县 高家村水利血防沟道治理工程硬化段未查出钉螺, 未硬化段活螺密度分别为0.040、 0.030、 0.040只/0.1 m2 。两地沟渠硬 化后, 连续3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同期邻近的未硬化环境有螺框出现率 和活螺密度均高于硬化环境。 结论 结论 水利血防工程对消灭钉螺有明显效果, 但工程竣工后, 应加强维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数据,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钉螺调查、人群和家畜监测查病、健康教育等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共监测发现有钉螺分布镇8个、有螺村68个,有螺环境1 462处、总面积96.399 hm2;其中在原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新查出有螺镇4个、有螺村59个,新发现有螺面积60.161 hm2。共查获钉螺26 14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有钉螺分布环境以河道、沟渠和田地滩为主,分别占45.28%、 33.17%和21.55%。共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245 95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03%;开展血吸虫病原学检测37人,发现血吸虫感染者3例,均为外来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开展家畜血清学检测9 109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多数年份达80%以上。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总体巩固,但仍有残存钉螺、钉螺扩散、外来传染源输入等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风险因素存在。今后应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加强钉螺和传染源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数据,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钉螺调查、人群和家畜监测查病、健康教育等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共监测发现有钉螺分布镇8个、有螺村68个,有螺环境1 462处、总面积96.399 hm2;其中在原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新查出有螺镇4个、有螺村59个,新发现有螺面积60.161 hm2。共查获钉螺26 14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有钉螺分布环境以河道、沟渠和田地滩为主,分别占45.28%、 33.17%和21.55%。共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245 95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03%;开展血吸虫病原学检测37人,发现血吸虫感染者3例,均为外来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开展家畜血清学检测9 109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多数年份达80%以上。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总体巩固,但仍有残存钉螺、钉螺扩散、外来传染源输入等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风险因素存在。今后应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加强钉螺和传染源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播阻断地区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1994~2006年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监测资料,现场调查外出、外来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并对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进行螺情调查。结果1994~2006年全市共查出流动人员血吸虫病人10例,本次调查外出、外来务工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49%和0.47%,粪检均未查出血吸虫病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查出有螺面积3 000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流动人口对传播阻断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具有一定影响。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力度,防止外来传染源输入。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我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监测点病情和螺情的监测,并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的病人、病畜,以及输入性传染源。螺情监测查出有螺面积2260m~2,活螺平均密度0.0621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仍有残存钉螺,需进一步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