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明  金茹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60-1362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于床旁应用无球囊普通电极导管,以心腔内心电图(IEG)引导,心脏起搏时体表心电图II、III、aVF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定位行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病情稳定后行胸透或心脏彩超证实电极导管的位置。结果:28例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15min。测起搏阀值低于1V。28例均为右心室起搏,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1例,心尖部起搏27例,维持临时起搏时间6h至7d不等。5例患者在推送电极导管至右室的过程中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适当调整电极导管方向后消失,1例出现膈肌起搏,调整起搏电极位置及起搏电压后消失。4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电极在右室流出道1例,电极在心尖部3例,18例经胸部透视证实电极在右室心尖部。结论: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是一种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的急救措施,适合条件有限的、没有床旁X线机、没有导管室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标测电极导管进行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的指导价值。方法:48例患者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经右股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行床边心脏起搏术,19例患者术后1~15d进行了导管位置的观察,对比研究起搏心电图与导管位置的关系。结果:电极导管到位率97.9%,心脏有效起搏率97.9%,体表心电图对床边电极导管插入时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适用于多数患者。结论:体表心电图结合已送入的导管深度对床边电极导管进行快速准确心脏起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严重心动过缓患者(8例)和心脏骤停患者(8例)分别采用非X线指引下经股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起搏导管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全部病例起搏成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心脏聚停病便配合其它复苏措施,起搏成功7例,临床有效6例,复苏成功5例。认为非X线指导下经静脉紧急床边临时起搏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心脏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标测电极导管进行床边紧急起搏的指导价值。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经右股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行床边心脏起搏术,16例患者术后1-15天进行了导管位置的观察,对比研究起搏图形与导管位置的关系。结果 电极导管到位率97.5%,心脏有效起搏率97.5%,体表心电图对床边电极导管插入时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适用于多数患者。结论 体表心电图结合已送入的导管深度对床边电极导管进行快速准确心脏起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此时心肌仍有兴奋、收缩和心肌纤维间的传导功能,利用心肌具有对各种形式的做电流刺激产生收缩反应这一生理特性,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一定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可促使心肌收缩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因此,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是心肺复苏与心脏急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对标测电极导管进行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的指导价值。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 ,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 ,经右股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行床边心脏起搏术 ,16例患者术后 1~ 15天进行了导管位置的观察 ,对比研究起搏图形与导管位置的关系。 结果 电极导管到位率 97.5 % ,心脏有效起搏率97.5 % ,体表心电图对床边电极导管插入时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 ,适用于多数患者。结论 体表心电图结合已送入的导管深度对床边电极导管进行快速准确心脏起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起搏器特殊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选择植入DDD(R)永久起搏器并进行常规心电图(ECG)及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的患者58例,比较ECG及Holte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olter检出起搏功能异常的1例(2%),感知功能异常的18例(31%),自身心律失常32例(55%),与起搏相关心律失常8例(14%);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特殊功能包括模式转换31例(53%)、频率应答18例(31%)、频率滞后11例(20%)、自动阈值管理10例(17%)、心室起搏管理8例(14%)、房室间期自动搜索9例(16%)。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的特殊功能及感知异常、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可做为起搏器随访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胡清  任惠萍  朱翠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37-1639
目的:应用漂浮电极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并对其方法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43例。其中°AVB17例,窦缓、窦停伴房颤+间歇°AVB、短阵室速3例,窦缓伴°型AVB4例,窦缓伴窦停6例,室性自主心律5例,Q-T间期延长伴窦缓、尖端扭转室速1例,窦速伴短阵室速、室扑1例,心肌电-机械分离4例,心室静止2例。酌情选择左、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为穿刺途径;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约16cm后向气囊内充气,缓送电极,一旦起搏心室立即放气,并顺势送入电极6~8cm,调整导管至起搏功能稳定后以起搏阈值3~4倍的电压持续起搏。结果:43例患者中38例即时起搏成功,即时起搏成功率88.4%(38/43)。其中16例于30min至5d后心律失常消失,1例2d后心律失常程度减轻,13例于3~10d后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电极脱位猝死,2例于起搏后1h左右起搏失效死亡,5例终因肺、脑功能未恢复于起搏10h至2d后撤出起搏电极死亡;最终存活30例,死亡13例,总的抢救成功率69.8%(30/43);在38例起搏成功的患者中,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78.9%(30/38)。结论: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效果肯定,非常有利于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从1997年2月起,采用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床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9例,均获成功,现总结如下,并与同期进行的35例透视下经右股静脉途径植入方式进行比较。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床旁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A组)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52.0±18.7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房扑/房颤并长R-R间期2例。透视下经右股静脉途径植入临时起搏  相似文献   

10.
11.
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92例心跳骤停病例中的应用,探讨心内膜下与经皮胸壁起搏在心跳骤停抢救中的价值,并与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临时起搏与抢救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心内膜下临时起搏组:经静脉系统将起搏电极送入心腔内,进行心内膜下起搏,以恢复心跳;经胸壁起搏组:将两电极分别置于胸背部进行起搏,而使心跳恢复;对照组除不进行临时起搏外,其他抢救措施与试验组相同。结果:心内膜下临时起搏组在成功起搏率、CRP抢救成功率与另外两组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采用其他心肺复苏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临时起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经皮胸壁引起搏成功率不高、副作用较大,不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6例经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途径穿刺插管,应用气囊电极导管行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方法按改良Seldin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按Swan-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心电监护仪出现室性早搏或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室,调整导管位置,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16例全获成功,其中右颈内静脉2例、锁骨下静脉14例,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为2~15分钟。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3~13天。全部病例未发生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本法创伤小、方便快速、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值得基层急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曙军  问建军  吴昊  董巧玲  高雯 《医学综述》2013,(21):4005-400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路径植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来巴彦淖尔市医院就诊的37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不同静脉入路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的对比研究,均进行床旁心电监护,其中21例患者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16例患者经右股静脉入路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开始植入电极到成功起搏时间、起搏阈值、感知、留管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起搏,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起搏阈值、感知、留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植入电极到成功起搏右心室时间、右心室成功起搏植入电极次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较股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起搏迅速,更适合无X线指导床旁心脏临时起搏。  相似文献   

14.
对17例在体表心电图监测下经锁骨下静脉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体表心电图监测简便,易行,选择锁骨下静脉径路能缩短操作时间并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8例,均经床旁左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观察心电图图形,判断电极位置。结果:28例患者均右心室起搏成功,从开始穿刺到起搏成功均≤15m in。所有病例于成功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经原发病治疗后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抢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是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的重要抢救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了本院研制的单级钢丝电极.对心跳骤停和高度房宣传导阻滞的病人(共5例),进行了床边经皮穿刺心内膜心肌紧急起搏,均在短时间内起搏成功,具有起放迅速,操作简易价格便宜,电极细软,心肌损伤小,不易出血,并发症少,病人能耐受等优点,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因此。对于心跳骤停及严重心动过缓的病人,应及早大胆地穿刺起排,成功后,改用带有指引钢丝的电权经在锁骨下静脉插入起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诊床旁临时起搏电极导线经股静脉植入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心内科ICU住院及急诊科就诊的严重心动过缓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36~79岁,平均(67±18.7)岁。全部患者均在非透视条件下急诊床旁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住院患者临时起搏器正常起搏后,摄床旁X线片观察起搏电极导线尖端位置。转运至上级医院者在透视下查看电极尖端位置。结果 40例患者行临时起搏均取得成功,成功率100%。植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所花时间5~18min,平均(11.5±4.3)min。无一例出现静脉内血栓、心肌穿孔、术区感染及其他穿刺局部并发症。结论在非透视条件下临时起搏电极导线经股静脉临时心内膜起搏心脏,安全、便捷、可行、成功率高。适合于急诊床旁临时起搏,避免因患者病情危重,搬动造成生命危险,保护了永久起搏器入路及术区,为患者转运创造条件,挽救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影响,提高CPR成功率。方法纳入2011-01/2013-01月作者医院内发生的63例CA患者,分为A组(标准CPR)、B组(CPR+临时起搏器)、C组(CPR+胺碘酮+临时起搏器),比较3组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结果全部CA病例中ROSC成功共21例(33.33%),其中C组成功率最高(47.06%),B组最低(12.50%),A组(36.67%)。C组ROSC成功率高于B组(P=0.036)。结论院内CA患者单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无助于ROSC的提高,早期使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增加ROS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紧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术与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心搏骤停-CPR模型循环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夹闭主动脉与腔静脉复制心搏骤停-CPR模型;实验组在血液断流后4min开始应用紧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术与参附注射液进行CPR;对照组在血液断流后4min开始进行CPR;监测血液断流前后家兔的心电图、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并记录开始CPR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维持4h,并计算4h存活率。结果:试验组在CPR成功率、4h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肾上腺素用量方面则两组结果相近。结论:同时应用紧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术与参附注射液可明显缩短家兔心搏骤停-CPR模型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对促进心搏骤停的自主循环恢复,提高CPR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家猪心肺复苏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确认其为判断复苏后心脏损害的依据。方法采用健康雄性家猪19头,体质量(25.5±0.7)kg,麻醉后制备电刺激法心搏骤停心室纤颤模型,9 min后行心肺复苏术,复苏过程中对停搏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复苏后24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监测并分析。结果ROSC使心率增快并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停搏前相比,ROSC即刻的心率明显增快,QT间期明显缩短,并可见明显T波改变以及S-T段下降,且两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时心率与QT间期恢复,但仍存在T波改变与S-T段下降。结论体表心电图是监测心肺复苏前后心脏损伤变化的基本依据,特别是T波、S-T段改变反映了复苏后心脏供血与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