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初步分析我国成都、合肥和哈尔滨等三个城市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基本情况和体重特征分布。方法:采用志愿者样本的方法,现场问卷调查成都,合肥和哈尔滨市共计5930名超重和肥胖者,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超重和肥胖人群文化程度较高,且女性略多(56.5%),肥胖与遗传之间的联系没有统计学意义(x2=0.970,P=0.325),哈尔滨市调查人群的BMI指数值较高(F=20.662,P=0.000)。结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BMI指数大小的分布受地域的影响略有不同,合理营养,减少饮酒和经常的体育锻炼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8年河南省超重肥胖成年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为制定健康体重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河南省调查18岁以上成人共计8 71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自我评价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人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信息,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5 387例超重肥胖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体体重水平低估情况。结果 河南省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率、轻度低估率、重度低估率分别为74.1%、59.5%和14.6%,标化后分别为67.7%、55.9%和11.8%。体重水平低估率和重度低估率存在农村(77.8%,17.7%)高于城市(71.2%,12.2%)(χ2=29.835、31.947,P值均<0.001)、BMI肥胖者(91.8%,33.8%)高于超重者(64.8%,4.5%)(χ2=461.514、839.945,P值均<0.001)、高血压患者(77.2%,16.6%)高于非高血压患者(70.7%,12.3%)(χ2=29.650、20.163,P值均<0.001)、糖尿病患者(79.5%,20.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72.3%,12.7%)(χ2=27.433、47.274,P值均<0.001)的现象,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151.270、52.219,P值均<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降低(χ2趋势=113.758、128.967,P值均<0.001),未婚、已婚/同居、丧偶/离婚/分居者逐渐升高(χ2趋势=9.032、12.063,P=0.003、0.001)。结论 河南省大部分超重肥胖成年人低估自身体重水平,在文化程度、年龄、地区、婚姻状况、BMI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方面存在差异,应对超重肥胖人群加强健康体重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超重、肥胖状况,为有效防治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13所中、小学共9195人身高、体重等项目进行了调查,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进行筛查。结果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中小学生各年龄身高、体重均数均超过2005年全国城市水平;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21.7%和14.9%,女生为11.8%和8.4%。结论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街道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已非常严重,学校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提倡健康饮食等,提高学生体质,减少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4.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112,自引:2,他引:112
目的: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者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最高,女性是山东最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者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体质指数(BMI)连续3年监测厦门市0岁组和3岁组儿童的超重、肥胖状况。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法,用WHO月龄标准的值离差法,在社区监测0岁婴儿,在幼儿园监测3周岁儿童。记录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等信息,连续观察3年。结果儿童0~3岁组超重率呈下降趋势(20.4%、17.2%和15.7%),肥胖率也呈下降趋势(5.8%、3.0%和2.5%);3~6岁组超重率无显著变化(12.4%、11.2%、12.7%和12.5%),而肥胖率却呈上升趋势(2.8%、5.1%、6.9%和6.3%)。结论用BMI评价,能方便、准确地评价儿童生长状况,0岁组(0~11个月)、5~6岁(60~83个月)是儿童肥胖发生的2两个高峰期,学龄前儿童肥胖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以及家长、幼儿园对儿童肥胖问题的重视,有助于维持儿童适中的体型。 相似文献
6.
7.
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内24个社区≥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4.3%(8 072/23 533),肥胖率为10.7%(2 518/23 533),按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后,标化超重率为30.2%,标化肥胖率为9.2%。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中年组超重率最高,为41.7%(3 099/7 431),老年组肥胖率最高,为13.9%(932/6 703),青年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最低;中、老年组超重和肥胖合计>50%;调查对象腹型肥胖率最高,老年组腹型肥胖率男性为22.1%,女性为25.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男性中老年人群应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济南市社区老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济南市主城区六个行政区中社区73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及睡眠时间)等情况,通过身高及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济南市老年人BMI中位数为25.10 kg/m2,男性BMI中位数为24.78 kg/m2,女性BMI中位数为25.39 kg/m2;低龄老年人的BMI中位数为25.09 kg/m2,高龄老年人的BMI中位数为26.13 kg/m2。70.31%(502/714)的老年人BMI处于异常范围,消瘦率为1.96%(14/714),超重率为48.32%(345/714),肥胖率为20.03%(143/7...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评价近年来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收集2010-2014年3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采用RevMan5.1和Stata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OR值和95%CI。用Begg秩相关和漏斗图来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的19篇文献,包括95 798名调查者,影响因素合并的OR及95%CI分别为:高脂饮食1.37(1.17~1.59)、饮酒1.12(1.03~1.22)、年龄1.03(1.01~1.05)、吸烟0.72(0.67~0.77)、运动0.79(0.63~0.98),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脂饮食、饮酒和年龄是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运动、吸烟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城乡成人超重肥胖状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天津市城乡成人超重、肥胖患病状况。方法在全国抽样入选的调查点(乡村为武清区1152人,城区为河西区1131人,共计2283人),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3个乡镇和街道,每个乡镇(街道)再整群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按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在每村(居委会)抽取3个群,每群30户,共计90户(其中膳食调查30户,非膳食调查60户),以其中18岁以上成人为调查对象。按照《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手册》,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BMI平均水平为(25.05±5.02)kgm/2,城区成人BMI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0.886,P=0.000)。城市成人超重率高于乡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其中,城市男性超重率高于乡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4.66,P=0.000)。天津乡村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896,P<0.05)。各年龄组间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超重率、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乡村30岁~、40岁~和50岁~组腹型肥胖率均高于城区,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城区、乡村还是天津市,腹型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增加腹型肥胖率升高,经相关分析,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r=0.874P,=0.000)。同年龄组男、女腹型肥胖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岁~组不同职业肥胖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92,P>0.05);40岁~组不同职业肥胖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P<0.05);60岁~组不同职业肥胖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05)。结论天津城乡两区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中全国人群超重、肥胖水平,其中腹型肥胖率尤高,达63.9%,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和分析贵州省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9市(州)12个县(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省共调查18岁及以上成人9260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分别为23.8%、2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肥胖率分别为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28.5%、9.3%,均显著高于农村(23.3%、6.2%)(P<0.01)。各年龄组中,40岁~组超重率、肥胖率均为最高,分别为28.1%、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地区、红肉摄入过量、性别、食用油炸食品。结论 我省近1/3的人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由之引发的慢性疾病将日益严重。因此,应针对重点人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时间纵向变化,分析体重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方法 取2000年和201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老年84 838人的BMI指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BMI的均值在全体、男子、女子上高于2000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0年和2010年男子BMI均值高于女子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分类统计,男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33.77%、7.31%,比2000年增长5.24%、2.3%;女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26.39%、6.82%,比2000年增长0.57%、1.3%.按2010年人口基数推算,样本人群体重超重者达到1 746万人,年增长16万人,肥胖者达到409万人,年增长10万人.结论 四川地区已进入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突增阶段,应采取切实有力的肥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西城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城区抽取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问卷调查。结果2004年收回有效问卷1974份,2007年收回有效问卷1766份。2004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39.8%和30.6%,肥胖率为12.4%和14.3%,2007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43.8%和32.1%,肥胖率为10.5%和13.4%,不同性别人群超重、肥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004年、2007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超重肥胖率是逐渐上升的,有统计学差异(P0.01)。2004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0.9%、39.0%和42.5%,肥胖率分别为28.9%、22.1%和24.1%,2007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8.6%、40.4%和47.6%,肥胖率分别为19.8%、20.8%和21.2%,两年纵向对比,高血压患病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4年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无统计学差异,2007年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不锻炼人群,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及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况,为维持外来务工人员正常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方法,在成都市共抽取1 690名外来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超重率为29.53%,肥胖率为9.05%;男性超重率(32.08%)高于女性(26.59%);40~49岁组超重率最高(39.55%),50~59岁组肥胖率最高(16.06%),超重、肥胖率大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文化及以下人群超重、肥胖率最高(39.54%和14.48%),且随文化程度增高而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婚者的超重率最高(37.29%),丧偶者的肥胖率最高(16.00%);从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人群超重、肥胖率最高(36.84%和17.89%)。不同婚姻状态组间、不同职业组间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男性、40~59岁、文化程度较低、离婚丧偶、从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相对较高,应重点关注,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5.
Alison Markwick Loretta Vaughan Zahid Ansari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37(1):32-38
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and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or obesity, by sex, using total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as the indicator of SES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ed ranges of self‐reported Body Mass Index (BMI) as the indicator of overweight and/or obesity. Methods : Total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and BMI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Victorian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VPHS), an annual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survey of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Victorian adults aged 18 years and older.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s linear regression on the logarithms of age‐standardised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overweight (25.0–29.9 kg/m2), obesity (≥30.0 kg/m2), 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ombined (≥25.0 kg/m2), by income category and sex. Results: Typical SES gradients were observed in obese males and females, where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come. No SES gradient was observed in overweight females, however, a reverse SES gradient was observed in overweight males, where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come. Combining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ategories into a single group eliminated the typical SES gradients observed in males and females for obesity, and resulted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verse SES gradient in males. Conclusions: Combining the BMI categori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to a single category masks important SES differences, while combining the data for males and females masks important sex differences. BMI categori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should be analysed and reported independently, as should BMI data by sex.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当前农村社区成人居民超重状况及其与空腹血糖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设计,整群抽取浙江省德清县4个农村社区,使用统一调查表面对面调查上述社区中所有18~64周岁的社区户籍居民5840人的一般人口特征和健康相关内容,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空腹血糖等指标。利用Epidata 3.1中文版建立数据库,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5840名调查对象中,平均BMI为22.7±11.6,超重率25.1%,肥胖率3.8%(按照2000年全国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标化,标化的超重率为21.8%)。从年龄分布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社区居民的超重率均在35岁之后明显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年龄趋势(男:χ2趋势=5.61,P=0.018;女:χ2趋势=50.96,P<0.001;合并:χ2趋势=14.05,P<0.001)。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规律体育锻炼后,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非超重居民相比,超重与较高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风险有关,其调整OR(aOR)分别为1.8(95%CI 1.34~2.37)和3.7(95%CI 2.42~5.65),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4%和24%(aOR=1.14,95%CI 1.10~1.20;aOR=1.24,95%CI 1.16~1.32)。结论德清农村社区成人居民超重率较高,超重既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也与空腹血糖受损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与监测。 相似文献
17.
早餐通常被认为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吃和动"方式的改变,成年人群超质量及肥胖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早餐对成人超质量及肥胖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早餐与成人超质量及肥胖的关系进行探讨。多数文献表明,早餐对预防成人超质量及肥胖有积极的效果,但对其可能的机制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研究证据。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现况调查,尚未检索到早餐对成人超质量及肥胖影响的干预研究文献。今后国内可进行早餐对成人超质量及肥胖的干预研究,以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并可进一步进行相关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淮安市城区中学生超重、肥胖分布现况,为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淮安市城区8所中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调查了18 299名中学生,年龄为12~17岁,其中男生为9 831名,女生为8 468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5%、8.4%。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8.4%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0,P0.05);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0.0%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3,P0.05)。初中和高中学生超重率分别为15.0%和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P0.05);其肥胖率分别为9.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4,P0.05)。结论淮安市城区中学生超重、肥胖现象并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居民体力活动的现状及其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地区的3个城区和2个乡村、年满35周岁并在当地居住满5年的常住人员。结果:调查人群中从事不太活动、轻度、中度和重度体力活动的分别占19.0%、40.3%、31.3%和9.4%,在地区、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和职业分布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1)。超重和肥胖占44.8%,现患率分别为33.0%和11.8%;经多因素调整后,与不太活动者相比,中度、重度体力活动者罹患肥胖的风险分别降低44.5%和33.7%(调整优势比分别为:OR=0.555,95%CI=0.423~0.729和OR=0.663,95%CI=0.457~0.960);中度、重度体力活动者中超重的现患率虽然也低于不太活动者,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南京地区居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负相关。体力活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