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突触结构和突触蛋白syrmpsin I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突触传递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纳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在15 d、1月、2月和4月等时点,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I区突触结构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synapsin I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l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突触前小泡聚集成簇.模型组突触前后膜界限不清,突触后致密物减少,突触前囊泡分布分散、聚集囊泡簇减少,并随造模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加重;模型组大鼠海马CAI区synapsin I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减少(P<0.01),DG;区分子层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磷酸化synapsin I(P-synapsin I)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P<0.05),15 d和1月时点大鼠海马DG区和CAI区P-synapsin I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强(P<0.01),2月和4月时点CAI区P-synapsin l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弱(P<0.01),而DG区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V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受损,突触小泡簇减少;synapsin I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降低,突触传递前机制受损可能是VD突触传递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应用Morris水迷宫、免疫组织化学法、透射电镜、图像分析和细胞形态计量学等技术,观察黄精口服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1)术后3. 5个月(即给药2. 5个月)痴呆+黄精口服液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血管性痴呆组和痴呆+生理盐水组大鼠明显缩短(P<0. 05); (2)血管性痴呆组和痴呆+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膜糖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校正灰度值比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痴呆+黄精口服液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膜糖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校正灰度值高于血管性痴呆组和痴呆+生理盐水组大鼠(P<0. 05);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与海马结构突触膜糖蛋白免疫反应产物校正灰度值呈负相关。(3)痴呆+黄精口服液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界面曲率增大、突触后致密物增厚、突触活性区增长(P<0.05)。这些结果表明:黄精口服液具有重塑突触结构与功能、改善血管性痴呆SD雌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突触结构和突触蛋白synapsin I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突触传递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纳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在15 d、1月、2月和4月等时点,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synapsinⅠ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突触前小泡聚集成簇,模型组突触前后膜界限不清,突触后致密物减少,突触前囊泡分布分散、聚集囊泡簇减少,并随造模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加重;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synapsin I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减少(P<0.01),DG区分子层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磷酸化synapsin I(p-synapsin I)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P<0.05),15 d和1月时点大鼠海马DG区和CA1区p-synapsin I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强(P<0.01),2月和4月时点CA1区p-synapsin I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弱(P<0.01),而DG区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V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受损,突触小泡簇减少;synapsinⅠ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降低,突触传递前机制受损可能是VD突触传递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特点 ,探讨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 ,利用Morris水迷宫和Y型电迷宫检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应用透射电镜和形态计量学分析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GrayⅠ型突触的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GrayⅠ型突触的体积密度、面积密度、比表面和面数密度均减小 ,突触平均面积增大 ;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均减小。结论 :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使大鼠海马CA1区GrayⅠ型突触数量减少和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导致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5.
背景: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血管性痴呆慢性脑缺血的炎性反应过程。 目的:观察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反应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3组。模型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大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导致慢性脑缺血建立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余处理与模型组相同。各组大鼠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病理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病理改变。 结果与结论:缺血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皮质、基底前脑、海马、胼胝体、颞叶皮质及视束,部分出现小的梗死灶。缺血1个月后,白质髓鞘脱失、间质疏松呈空泡样改变逐渐明显,神经轴索连续性完好。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在缺血早期以皮质及海马为主,缺血后期以室周白质及白质疏松处更为明显,海马区表达则减少。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焕荣  杨霄鹏 《医学信息》2006,19(2):287-288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术后24h治疗组以缬沙坦(15gm/kg)灌胃,另两组用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术后8周,采用Y型电迷宫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免疫组化法观察突触素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大鼠海马CAI区突触素免疫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认知功能明显优于模型组。结论 缬沙坦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其使海马CAI区的突触素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胎儿酒精中毒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中毒剂量酒精至生后3~10dSD大鼠,制作急性酒精中毒模型;6小时后提取海马细胞DNA,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同时制作海马结构的石蜡切片,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及齿状回细胞的结构.结果 酒精注射组海马细胞DNA断裂,断裂片段集中在200bp、400bp、900bp等;海马CAI区,齿状回颗粒层、多形层的细胞数均明显减少;CAl区锥体细胞胞核染色体明显浓缩呈团块状并聚集在核膜周围;颗粒细胞层胶质细胞增生;多形层细胞肿胀,细胞核染色体消失.结论 酒精破坏发育期大鼠海马结构,引起海马细胞凋亡或坏死.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l区细胞数目变化及电针的影响。方法: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给予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和药物喜德镇治疗15d,运用高清晰度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海马CAl区细胞数目做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海马CAl区的场数目、面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减少,电针和药物可明显增加以上各参数,且以电针作用为优。结论: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可显著抑制海马CAl区细胞坏死、脱失,抑制其细胞数目减少,可能为针刺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数目变化及电针的影响。方法: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给予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和药物喜德镇治疗15 d,运用高清晰度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海马CA1区细胞数目做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海马CA1区的场数目、面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减少,电针和药物可明显增加以上各参数,且以电针作用为优。结论: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 抑制其细胞数目减少,可能为针刺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定量分析及电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数目变化及电针的影响。方法 :复制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给予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和药物喜德镇治疗 15d ,运用高清晰度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海马CA1区细胞数目做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海马CA1区的场数目、面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减少 ,电针和药物可明显增加以上各参数 ,且以电针作用为优。结论 :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 ,抑制其细胞数目减少 ,可能为针刺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型离子型谷氨酸受体1型亚单位(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VaD大鼠模型,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0 mg/kg/d,灌胃30 d)和银杏叶提取物组(50 mg/kg/d,灌胃30 d)。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R1蛋白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NMDAR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后台靶象限平均探索次数减少(P<0.05),银杏叶提取物明显改善了VaD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的学习记忆成绩(P<0.05);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与银杏叶提取物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的NMDAR1蛋白及其mRNA在海马CA1区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海马的NMDAR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这可能与上调海马组织内NMDAR1蛋白及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其相关蛋白ERK2与CaMKⅡβ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Pulsinelli’s4血管阻断法制备VD动物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在术后第7d、14d、28d,利用水迷宫试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术后第30d,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神经元计数;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观察大鼠CA1区海马组织ERK2与CaMKⅡβ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与记忆成绩明显下降(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紊乱,出现凝固性坏死,细胞脱失明显;ERK2与CaMKⅡ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尼莫地平组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明显好转(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脱失不明显,接近假手术组;ERK2与CaMKⅡβ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促进VD大鼠ERK2蛋白和CaMKⅡ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突触构建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颗粒素(Ng)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Ng在VD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纳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在15d,1,2,4个月等时间点,采用Morris水迷宫和免疫荧光方法分别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Ng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逃逸潜伏期(EL)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延长(P0.01);海马CA1区Ng及其磷酸化Ng免疫阳性神经细胞数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P0.05),而且随造模手术后时间的延长,以上变化逐渐加重。齿状回仅在2个月和4个月时间点的免疫阳性神经细胞数比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模型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可能与海马(特别是CA1区)的Ng及其磷酸化Ng表达水平持续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采用Morris 水迷宫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素(SYN)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在1月、2月和4月不同时点测得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EL)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1),药物组EL均显著短于模型组,但仍长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模型组海马SYN表达弱于假手术组,而药物组海马SYN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EGb761增加海马结构SYN表达可能是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针联合阿尼西坦(Ani)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中枢机制。方法:将60只VD模型大鼠分为四组:模型组、耳针组、阿尼西坦组(Ani组)、耳针及阿尼西坦联合组(联合组),每组15只;另选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记录大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的电生理指标。结果:①对照组、耳针组、Ani组和联合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均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联合组与耳针组、Ani组比较,在部分时段有差异,P〈0.05。②对照组、耳针组、Ani组及联合组与模型组比较,海马齿状回LTP的维持和诱导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联合组与耳针组和Ani组比较,在部分时段有差异(P〈0.05)。结论:耳针及阿尼西坦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LTP的维持和诱导,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海马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α-氨基羟甲基恶丙酸受体(AMPA)GluR1亚单位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VD的机制。方法:四血管阻断法制备VD大鼠模型。设立假手术组、VD模型组、尼莫地平组(20mg·kg-1.d-1,灌胃30d)和补阳还五汤治疗组(50g·kg-1.d-1灌胃30d)。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b lotting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GluR1蛋白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GluR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和平均探索次数减少(P0.05);补阳还五汤明显改善了模型大鼠上述学习、记忆成绩(P0.05);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与补阳还五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P0.05)。VD模型组大鼠的GluR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大鼠海马的GluR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假手术组、尼莫地平组与补阳还五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伤及恢复海马组织GluR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徐健  单娜娜  崔颖 《解剖科学进展》2013,(2):153-155,158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金纳多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结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制VD小鼠模型,利用Y-迷宫检测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不同剂量EGB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剂量EGB对VD小鼠海马结构中NOS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其对NOS和nN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VD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小鼠均比对照组小鼠Y-迷宫学习记忆训练次数明显增多(<0.05),高低两个剂量EGB治疗组迷宫学会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0.05),有剂量依赖性。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在背侧海马VD模型组nNOS mRNA转录水平显著提高,而高低EGB治疗组的nNOS 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0.05)。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海马结构CA1区VD模型组比对照组NOS和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0.05),高低两个EGB治疗组与VD模型组相比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VD小鼠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海马结构NOS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Sapogenins from Anemarrhenae asphodeloides was report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i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imosaponin B-II(TB-II), a purified extract from A. asphodeloidesb on rat vascular dementia (VD) produced by transient (2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ies of rats were measured by water maze task and passive avoidance task. Dail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B-II at two different dose levels of 100 and 200 mg/kg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deficit in the learning of the water maze task, beginning 14 days after ischemia. Shortened mean escape latency was detected in TB-II group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during the same trial days. TB-II treatment also significantly reversed the ischemia-induced retention deficit determined by a one trial step-down type of passive avoidance task. Meanwhil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0, an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and its recepto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B-II treated VD rats. The results presented the first evidence of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TB-II in the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 We suggest that the anti-dementia effect by TB-II is derived at least in part from its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