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福建省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南平和三明地区及闽中永泰等 15县 (市、区 ) 6 1个乡 (镇 )2 5 9个村。南平和三明两地区 14县 (市、区 )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 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的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是清除嗜人按蚊的主要措施 ,灭蚊后 95 .34%的分布点经复查均未再捕获嗜人按蚊 ,其中复查 2次以上的分布点占 5 8.4% ,最多复查次数达 12次 ,显示嗜人按蚊在闽西北地区已基本被清除 ,疟疾发病数从防制前 1980年的 12 92 1例降至 1998年的 8例 ,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 1996~ 1998年 ,未再发现当地疟疾继发感染者 ,基本阻断了闽西北地区疟疾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区疟疾暴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圳地区1983年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为了判定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提供制定灭疟措施的科学依据。为此进行此项调查。 方法选择若干疟疾暴发点,包括疟疾发病率高的山坳区临时工棚、发病率低的低丘区临时工棚和农村居民点,用半通宵捕蚊方法进行按蚊调查。 结果与讨论共发现嗜人按蚊(原称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蚁、日月潭按蚊、嵌斑按蚊、美彩按蚊、多斑按蚊、带足按蚊和小洁按蚊  相似文献   

3.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当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考核达标后5年来疟疾疫情稳定,以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媒介的地区,疫情波动性较大,局部地区出现疟疾回升。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嗜人按蚊的分布及防制后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疟疾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嗜人按蚊是滇东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而云南大部分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是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的生态习性与其完全不同,在防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及其特征,为云南省开展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组织的我国“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协作组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疟疾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嗜人按蚊是滇东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而云南大部分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是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的生态习性与其完全不同,在防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及其特征,为云南省开展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组织的我国“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协作组的研究计划,结合云南省的疟疾流行现状,作者等于1998~2 0 0 1年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嗜人按蚊在云南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历年来媒介按蚊调查结果和疟疾流行情况,将四川省疟疾流行区划分为:①中华按蚊分布区;②中华接蚊、嗜人按蚊分布区;③嗜人按蚊分布争议区。讨论了媒介披蚊不同地理分布、喀人按蚊在人房中所占不同比例对疟疾流行程度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结果:广东有个县(市)发现嗜人按蚊,嗜吸人血,兼吸牛血;9-10月份为密度高峰,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三者均主吸牛血,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按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结论: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方法 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 结果 广东有 12个县 (市 )发现嗜人按蚊 ,嗜吸人血 ,兼吸牛血 ;9~10月份为密度高峰 ,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 ,三者均主吸牛血 ,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 0 .35 %~ 0 .5 4 %,中华按蚊为 0 .15 %~ 0 .93%,微小按蚊为 0 .2 3%~5 .94 %,日月潭按蚊为 0 .0 5 %。 结论 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1985年,我们在深圳地区首次发现嗜人按蚊,并初步判定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媒介。1986年后,结合我省疟疾暴发流行点调查,进一步调查了嗜人按故的分布及其传疟作用。 选择有疟疾暴发流行的县,每个县选择1~6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村庄或工棚为捕蚊点,于20~24时,用人饵诱捕或人房内搜捕法,每1个点1~2次。同时,以深圳市马贵采石工场为固定捕蚊点,每句人饵通宵诱捕1次,计算密度;并对捕获的按蚊,解剖检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1.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同属赫坎按蚊类群,均为我国传疟媒介。多年来我们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发现,有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为探索其原因,我们于1980~1987年对这2种媒介的地理分布相传疟作用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疟疾经40余年防治,其流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既反映了防治效果,也反映了与媒介的关系。目前96.8%的病例分布于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其中55.5%的病例又集中在嗜人按蚊在人房按蚊组成中比例较高的少数县,它仅占总县数的7.5%。结果显示疟疾流行与媒介按蚊种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嗜人按蚊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嗜人按蚊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嗜人按蚊在河南省分布于淮河以南的山区、丘陵地区的水稻区,其分布范围与河南省历史上的恶性疟流行区相一致,也是当前该省疟疾疫情尚不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近年来疟疾疫情回升地区媒介按蚊种类。方法采用rDNA ITS2区段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半通宵室外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捕蚊法捕获的现场按蚊进行蚊种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和PCR基因扩增,并与实验室模式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DNA基因比较,现场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仍是目前江苏省疟疾疫情回升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流行间日疟,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其分布区疟疾病例占全省疟疾总数的90%以上。疟疾波动与嗜人按蚊在人房的密度、比例、叮人率升降密切相关。1984年以前,全省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后则高于全国平均值,近年来发病率居全国之首,既与嗜人按蚊分布广,又与抗疟措施落实差有关。  相似文献   

16.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嗜人按蚊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嗜人按蚊在河南省分布于淮 南的山区,丘陵地区的水稻区,其分布范围与河南省历史上的恶性疟流行区相一致,也是当前该省疟疾疫情尚不稳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疟疾流行情况与媒介按蚊种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省疟疾经40年防治,其流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既反映了防治效果,也反映了与媒介的关系。目前96.8%的病便分布于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其中55.5%的病例又集中在嗜人按蚊在人房按蚊组成中比例较高的少数县,它仅占总县数的7.5%。结果显示疟疾流行与媒介按蚊种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的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