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重要的颅内血管源性疾病. 动脉瘤可以表现为动脉壁上呈囊状向外生长,有的直径可达 30 mm. 它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 2% ~5% [1]. 已有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研究揭示了其女性占其发病率的 55% ~ 65% [2] ,略高于男性,同时15% ~30%的动脉瘤患者可见多发损伤. 小部分的动脉瘤倾向于在患者50~70岁的时候(中位年龄52岁)时发生破裂,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以引起非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占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0%左右[3] ,可以造成包括脑血管痉挛在内的一系列损害,引起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8年12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病情恶化主要原因.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在动脉瘤破裂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yyhage,SAH)和(或)脑内血肿后72h内进行,较为安全、高效,已被广大医学工作者所接受[1].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高发的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致死致残率亦非常高。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于破裂与否的动脉瘤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易发生脑血管痉挛。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但可以在术中发挥保持脑保护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脑血管张力,改善阻滞侧脑循环、改善脑血流、缓解脑血管痉挛,进而逆转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延迟性缺血性损伤,而超声引导SGB使SGB定位更加精准,用药剂量更小,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更少,更适合临床应用,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6.
李松年 《微创医学》2012,7(2):192-193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动脉瘤破裂引起,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中约占85%[1]。治疗上除了应尽早处理动脉瘤外,还需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否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以及可能发生的脑积水将影响治疗的效果。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经头颅CT、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此类患者4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瘤破裂后,病情恶化或致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破裂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已有提早的趋势^[1-2],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手术不仅能清除蛛网膜下腔的出血,防止或减轻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而且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夹闭和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对1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组,显微瘤颈夹闭组90例,血管内栓塞组33例.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对治疗方式、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动脉瘤尺寸、部位、数量、Hunt分级、监护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研究,明确影响脑血管痉挛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子.结果 在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组中,100%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75.6%的患者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在血管内栓塞组中,84.8%的患者发生了脑血管痉挛,45 5%发生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年龄较大,小动脉瘤,发病至入院时间短,Fisher 分级3、4级,Hunt和Hess分级Ⅲ、Ⅳ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动脉瘤位于后循环,Hunt和Hess分级Ⅱ、Ⅲ、Ⅳ级.结论 和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血管内栓塞治疗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降低.  相似文献   

10.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对74例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因蛛网膜的血管细胞破裂,释放一种物质即5-羟色胺,它能够刺激血管壁而发生脑组织水肿和脑血管痉挛,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响预后,脑血管痉挛(CVS)在近几年来成为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近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溶栓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2]和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防治颅内再出血。很久以来,医学工作者在关于SAH合并CVS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即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2011年01月~2011年08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9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出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即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 .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出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戚益群  赵华  蒋和娣  思源  蒋涛 《华夏医学》2004,17(2):259-26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所致病残率高达67%。现就我科1998年1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N)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计算机科学、微导管技术以及医用材料学的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获得了长足进步[1],有效地降低了AN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术前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水等并发症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熟悉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及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6月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患者,统计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脑血管痉挛者53例,发生率为26.50%。是否发生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酒史及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生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年龄、出血次数、病灶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吸烟史、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高血压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出血次数≥2次、前循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Ⅲ或Ⅳ级、Fisher分级3或4级、吸烟史、中期手术、手术时间>4 h及合并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且年龄、出血次数、病灶部位、H...  相似文献   

19.
冷贵荣  秦秀珍 《华夏医学》2013,26(4):783-785
颅内动脉瘤(IAN)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是一种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导致的脑血管局限性瘤样突起状脑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脑梗死,病死率高达25%~60%[1]。随着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计算机科学、微导管技术以及医用材料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获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52-954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以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入我院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共121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头颅CT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流检测以判断术后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将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机、病情分级、动脉瘤是否破裂等情况,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几率以及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患者的年龄≤50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d内进行手术、改良Fisher分级>Ⅱ级以及术前SAH次数≥2次以及Hunt-Hess>Ⅲ级的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几率较高(P<0.05),而性别以及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与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几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前应充分估计患者术前风险程度及术后合并症的危险因素,并加强围手术期的检测和护理,以更好的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夹闭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