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6例240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265只支架.其中左前降支139只,右冠状动脉84只.左回旋支40只,左主干2只.结果 206例全部成功.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其中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置入支架后22例病情迅速缓解.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颅内出血.其他并发症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术中低血压反应9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在县市一级医院开展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对42例48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置入48个支架。其中左前降支31支,左回旋支9支,右冠状动脉8支。结果 42例全部置入成功,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本组无死亡,术后低血压反应3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值得在县市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成功经验。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33例患,男24例,女9例,年龄38-77岁,平均62.3岁,全部病例术前均有心肌缺血及不同程度心绞痛。术前33例冠状动脉造影显单支病变20例,多支病变13例(其中3支病变3例)。病变长度1.2cm-3.8cm,狭窄形态多表现为不规则、偏心性、部分有索条状钙化、血栓及溃疡形成。狭窄程度为85%-10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急诊做冠状动脉造影都显示左前降支闭塞。植入支架前1-2d患口服抵克力得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术中肝素化,胺PTCA和支架手术程序进行操作。结果:33例37支冠状动脉病变植入49只支架,其中植入左前降支21只,右冠状动脉4只,左回旋支12只。33例全部一次植入成功,支架植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效果良好,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植入支架后,病情转危为安。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效果良好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在基层医院也能安全地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确诊为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对象150例;应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对象150例。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支架植入术(支架术)即PCI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冠心病人,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心肌梗死46例。单支血管病变32例,双支血管病变34例,三支血管病变22例。共处理病变血管165处,置入支架159枚。其中左前降支70处,右冠50处,左回旋支31处,第一对角支5处,左主干3处。观察PTCA与支架术的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结果:PTCA与支架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98.9%。其中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术74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14例。结论:PTCA与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疗效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64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62枚支架,其中置入左主干1枚,左前降支30枚,回旋支10枚,右冠脉21枚.结果:45例全部置入成功.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史斌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197-19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应用小C臂X线机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方法48例冠心病患者造影显示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BV300型小C臂X线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48例冠心病患者共发现52支冠状动脉病变,共置入支架59只,其中1例因多支病变置入5只支架,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段血管通畅良好,无残余狭窄。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全部患者心绞痛等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用小C臂X线机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CHD)疗效。方法:对121例CHD置入冠脉内支架的连续观察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21例CHD患者中,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72例,左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32例。共置入3种支架合计121个。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由术前78.3%±6.7%降至术后2.45%±5.96%。手术成功率98.34%。结论:在所选择的患者中,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是有效的,早期效果好而且可降低再梗塞发生率,并明显减少再次的靶血管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26例AMI患者行急诊冠脉内支架术,术后临床随访3~18个月。结果 126例患者中,手术成功122例(成功率为96.8%)。126例127支梗死相关动脉置入141枚支架,其中左主干2例、前降支62例、左回旋支23例、右冠状动脉39例。术中死亡1例,另1例术后一周死于泵衰竭。随访期间22例(17.4%)再发心绞痛或经造影证实为再狭窄,2例(1.6%)发生AMI。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9%(24/126)。结论 急诊冠脉支架术治疗AMI成功率高,并发症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间我院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小时内,所有病例均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刻送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球囊预扩张后,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结果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左前降支病变刃例,左回旋支病变2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8例,原则上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共置入支架72枚,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67例,2级2例。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经验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03年9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24例,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5%者施行PTCA和支架术。术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改善。结果24例中管腔狭窄≥50%病变者18例,其中1支病变者8例,2支病变者7例,3支病变者3例。9例施行PTCA和支架术,2例于术后1个月、14个月猝死,1例支架置入后3个月再发胸痛,为支架内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术后症状好转,6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9例未行PCI者中6例再发胸痛住院,其中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猝死。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PTCA和支架术后患者胸痛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经验及随访观察。方法选择2003年9 月至2005年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4例,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5%者施行PTCA和支架术。术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改善。结果24例中管腔狭窄≥50%病变者18例,其中1支病变者8例,2支病变者7例,3支病变者3例。9例施行PTCA和支架术,2例于术后1个月、14个月猝死,1例支架置入后3个月再发心绞痛,为支架内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术后症状好转,6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9例未行PCI者中6例再发心绞痛住院,其中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猝死。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PTCA和支架术后患者胸痛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支架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各适应证的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在局麻下通过外周动脉穿刺、插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后,通过导丝将装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入病变部位,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保持血流通畅,从而减轻冠心病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我科自2005年至今共行冠脉造影检查87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术16例,笔者从临床总结出几点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术前护理1.1做好心理护理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一种极强的心理应激源,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影响手术效果。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冠脉内支架术广泛应用 ,显著提高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我院 2 0 0 2年以来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结合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 30例 ,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冠心病患者 30例 ,男 2 4例 ,女 6例 ,年龄 4 6~ 76 (5 8 2± 8 5 )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 7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单支病变 2 6例 ,双支病变 3例 ,三支病变 1例。病变分布 :左前降支 (LAD) 1 8支 ,左回旋支 (LCX) 8支 ,右冠状动脉 (PCA) 9…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支架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各适应证的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在局麻下通过外周动脉穿刺、插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后,通过导丝将装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入病变部位,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保持血流通畅,从而减轻冠心病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我科自2005年至今共行冠脉造影检查87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术16例,笔者从临床总结出几点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支架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共45例均无冠脉搭桥术史的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术,总结分析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左主干近中段病变12例,远段分叉病变33例,左主干支架术的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率<10%,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内每月门诊随访一次.临床心绞痛复发8例,2例死亡.术后3~9个月3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30例的原支架内基本无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疗效明显,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手段;在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介入医生操作下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春艳 《黑龙江医学》2006,30(10):780-780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冠 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能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降低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心内科每年为约300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现将患者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对 5例AMI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连续观察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5例AMI患者中 ,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 4例 ,左回旋支 1例。共置入支架 5个。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由术前 99%~ 10 0 %降至术后 10 %~ 5 % (P <0 0 0 1)。手术成功 10 0 %。随访 1~ 6个月 ,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的 ,早期效果好且可降低再梗死发生率 ,并明显减少再次的靶血管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绞痛、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其中病变血管6支,回旋支远端狭窄1例,左前降支完全闭塞1例,左前降支近端狭窄3例(其中1例合并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分别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结果:PTCA成功4例,失败1例。PTCA后有3例发现内膜撕裂和血管壁塌陷,随即行支架植入。术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1级,术后均恢复TIMI血流3级。术后随访1-3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结论:PTCA和支架植入,是冠状血管再通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43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36例。结果 冠脉造影检查心肌梗死82例,造影阳性率为100%;心绞痛80例。造影阳性率为80%;可疑冠心病48例,造影阳性率为19%。左主干及主支病变血管共169支,4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随访545.5年。38枚支架置入36支冠脉病变血管内。随访647年,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1l%。结论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肯定。但是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