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慧 《山西临床医药》2010,(10):749-75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在新生儿感染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轻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吸附试验测定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62例感染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结果:62例中有58例患儿,血清心肌酶出现1~4项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呛奶、吐奶、吐沫情况越严重,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升高越明显。结论:心肌酶谱活性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患儿中变化明显,对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感染组)分为病毒性脑炎46例(病脑组)和结核性脑膜炎17例(结脑组),另选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作为对照组。用酶速率法测定患者血清心肌酶,同时腰穿查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结果感染组血清心肌酶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病脑组与结脑组的血清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病脑组(P0.01)。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及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常有增高,检测血清心肌酶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可作为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及临床缓解期血清心肌酶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5例正常人、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及16例肺心病临床缓解期患者心肌酶学变化及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学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急性发作期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学差异显著。死亡组心肌酶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可估计肺心病患者的预后及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在判断心肌损害上的价值。方法:将62例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患儿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腹泻患儿均抽血作血清心肌酶检查,同时,轮状病毒性抗原阳性患儿又分为有无酸中毒组,有无脱水组。观察不同情况下血清心肌酶变化,且所有患儿均摄片,作心电图检查,心肌酶中有一项异常者作心脏超声检查。结果: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升高比率明显增高;伴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的RV肠炎患儿心肌酶升高较其他RV肠炎患儿明显。两组病例心电图检查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所有病例经x线胸片检查,均无明显心脏增大征象;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的病例无房窒扩大及心功能降低。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变化更常见的是导致心肌一过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RV)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好发于秋、冬季节,常引起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急性胃肠道感染和肠道外多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甚至猝死。其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提出心肌酶的升高与脱水密切相关,为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提供另一个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4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对62例HFMD患儿行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者加用抗氧化剂治疗后复查。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活性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异常者经相应治疗后复查绝大部分患儿恢复正常。结论:部分HFMD患儿存在程度不同的心肌损害,心肌酶可作为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患儿心肌损害相关指标心肌酶与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肺炎引起呼吸衰竭的患儿126例,其中Ⅰ型呼吸衰竭77例,Ⅱ型呼吸衰竭49例.另选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儿心肌酶指标和心电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Ⅰ型呼吸衰竭组及Ⅱ型呼吸衰竭组患儿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1),Ⅱ型呼吸衰竭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Ⅰ型呼吸衰竭组(P < 0.01).126例呼吸衰竭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者109例,对照组、Ⅰ型呼吸衰竭组及Ⅱ型呼吸衰竭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呼吸衰竭患儿的心肌酶水平和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心电图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非肺炎患儿作为对照。对86例MPP患儿及5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并在入院2周后对MPP忠儿组进行复查。结果MPP患儿组及细菌性肺炎患儿组心肌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MPP患儿组心肌酶水平高于细菌性肺炎患儿(P〈0.05)。入院治疗一周后MPP患儿心肌酶活性异常率降低。结论部分MPP患儿存在心肌损害。心肌酶可作为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心肌酶变化,作者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对9l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与80例正常儿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45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0天测定心肌酶值,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1)败血症新生儿治疗前心肌酶增高,治疗后心肌酶下降,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败血症患儿应重视测定心肌酶活性,维护心功,营养心肌。(2)治疗后复查,心肌酶值下降,心电图恢复正常,考虑心肌损害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对50例MPP患儿(观察组)行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并在加用抗氧化剂治疗后复查。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活性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肌酶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1例患儿的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部分MPP患儿存在心肌损害,心肌酶可作为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清心肌酶的变化。方法 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42例,测定血清中GOT、LDH、α-HBDH、CPK及CK-MB的活性,并做心电图检查。结果 42例中5项均升高者3例(7.14%),CK-MB升高者7例(16.67%);临床诊断心肌炎6例(14.29%),心功能不全2例(4.76%),心肌损害3例(7.14%),共计11例(26.19%)。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时,CK-MB作为心肌损害的生化指标特异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变化。方法收集病毒性脑炎患儿123例,根据临床病情分为轻症病脑组(n=87)和重症病脑组(n=36),选取同时期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水平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S100B、NSE、MBP、NGF水平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AST、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这些指标开始下降,入院后1周、2周S100B、NSE、MBP、NGF、S100B、NSE、MBP、N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入院时重症病脑组患者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S100B、NSE、MBP、NGF水平和血清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AST、LDH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病脑组(P0.05)。结论在病毒性脑炎的诊疗中,神经功能指标和心肌酶活性均能用作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百草枯急性中毒组和4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心肌酶谱的测定,根据正常对照组和中毒存活组、病死组的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百草枯急性中毒病死组在服毒剂量上显著高于存活组,在血清心肌酶谱测量值的动态变化上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百草枯中毒越重,心肌酶谱的水平升高越显著,短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液心肌酶活力的变化,其中包括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方法:在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采静脉血进行以上酶活力的测定,测定方法为动力学法,健康对照组选择门诊健康查体者,全部排除心、肝、肾、骨骼肌等器官可能引起心肌酶活力升高的相关疾病,检测方法同疾病组.结果:氟乙酰胺中毒患者检测心肌酶各项酶活力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比较,除入院第1天轻度中毒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项均差异显著(P<0.05和P<0.01),而且与中毒程度有关.中毒越重,酶活力越高,随病程的延长,心肌酶活力呈逐渐上升趋势,各中毒组中毒第7天都远较第1天为高.两个时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和P<0.01),轻度中毒组与中、重度中毒组相同时间比较,各项酶活力升高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结论:氟乙酰胺中毒患者心肌酶活力明显升高,且与中毒程度有关,及时动态检测心肌酶活力变化,对了解中毒程度,观察心肌损伤状况,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人肠道病毒通用型(HEU)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患儿经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编入RV肠炎组,阴性编入对照组,对患儿均空腹抽血,采用连续检测方法 对心肌酶谱5项指标进行分析,分别对两组患儿心肌酶谱、脱水程度与心肌酶谱关系、伴心肌损害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V肠炎组患儿的心肌酶谱5项图谱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患儿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是逐次递增的;伴心肌损害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V肠炎患儿采取早期的心肌酶谱检测能够有效判断患儿病情、脱水情况及心肌损害情况,有助于辅助临床施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酶和血糖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诊疗价值。方法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和血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手足口病患儿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血糖在血清中的浓度和异常率均高于健康儿童(P <0.05)。结论早期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能尽早发现其心肌损伤情况,空腹血糖可以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和预后的参考指标,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探讨轮状病毒对心肌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明确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于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5项指标,将同期儿科腹泻门诊7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酶谱异常,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检测,及时发现对心肌的损害并尽早营养心肌治疗是必娶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母儿血糖改变和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NICU住院的糖尿病母儿60例,其中35例为低血糖患儿组,25例为血糖监测正常患儿组,收集同年度血糖正常母亲所生的生理性黄疸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三组患儿心肌酶学变化。结果:糖尿病母儿心肌酶显著高于生理性黄疸患儿,非低血糖患儿心肌酶升高明显,而低血糖患儿心肌酶升高最为明显,三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糖尿病母儿发生心肌损害的程度与血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