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热的夏季,如果不注意养生,人体的平衡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口苦、目赤、头晕、纳少而容易“上火”,所以要特别注意预防“两把火”。  相似文献   

2.
炎热的夏季,人们易出现口苦、目赤、头眩、咽痛等“上火”的现象,为此,要注意预防“两把火”。 一防“外火”。外火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它可使皮肤松弛、多汗,引起日光性皮炎,亦可导致体温中枢的散热发生障碍,使湿热蓄积而发生中暑。当气温达30-34度以上时,胃酸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会减慢,人的食欲下降。预防的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时戴好遮阳帽,必  相似文献   

3.
夏季,天气炎热,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饮食得当,就能顺利地度过夏天,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疾病,有损于健康。对于人们来说,夏季的饮食保健就更为夏季养生之道。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易阴虚阳亢,阳亢火气就大”。正常的火是生命动力的来源,当人体受到内火(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或外火(风暑湿热等环境变化)侵袭时,就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这其实是浪费。玉米须中药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就是“龙须茶”。“龙须茶”口感不错,喝下去甜丝丝的,又经济实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夏季暑气重,龙须茶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  相似文献   

7.
“肝肾同寄相火”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相火方面的密切关系,对“肝肾同源”理论的创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对相火的认识,历来存在诸多分歧,这也直接影响到对“肝肾同寄相火”的认识。只有把它回置于当时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中,从动态、演化的过程去考察,才有可能澄清这些分歧和争议,这也正是发生学方法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姬越越  田露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94-1398
“火郁”作为疾病之机要,能够反映当下的疾病状态,贴近于疾病本质。张仲景根据火邪郁滞在体内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利用汗、散、和、补之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在论治过程中还注意把控“发之”的程度,防止“发之”太过,提倡气机得通则止。《伤寒论》熔理论与实践为一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推动了“火郁发之”理论的发展。文章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在论述五运六气时将“火”所具有的两种属性,依据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分别以“君火”、“相火”概括暮春、盛夏两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说明天有六气而火有君相之分,地有五运而唯相火主位,笔者以为,这就是运气学说中一火分为二火,二火归于一运的由来。  相似文献   

10.
1 概说小儿夏季热是一种小儿特有的非感染性发热的综合征 ,因其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故称夏季热。中医因此也有近似的名称———疰夏 ,并且因其表现不仅有发热 ,而且多伴随“上渴下泻”的特点 ,故 (南昌 )又有“天干地漏”的形象俗称。西医对此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不够明确 ,而中医则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 ,认识到此病是内外两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小儿稚体 ,气质较弱 ,不能耐受夏季暑气之逼迫所致。具体来说 ,内因与心脾有关 ,外因则与暑气的湿热两性有关 ,因为夏天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之季 ,火土交蒸 ,故产生…  相似文献   

11.
火热论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主线,通过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刘完素“寒凉派”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肺”字在《说文解字》里写作(肺),解释为:“肺,金藏也.”意思是在五行中,与金相配的是肺,它的来源是今文尚书,这是秦汉以来比较权威的说法.但在古文尚书里面记载的却是:“肺,火也.”之所以将肺归属于火,据说是源于古时人们在春夏秋冬不同月令祭祀五脏的排列顺序.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夏季在五行上属火,因此在夏天祭祀的肺脏便也归属于火.  相似文献   

13.
在炎热的夏季,两岁以下的幼儿容易发生“夏季热”。  相似文献   

14.
夏季已过,可烈日仍然犹如一把“毒剑”,加上夏天留下的“健康债”,现在你不妨就开始一次健康大清理吧。  相似文献   

15.
关静  梁嵘 《家庭中医药》2009,(10):16-17
《四部医典》对诊断有这样的阐述:“辨症犹如火与烟的关系,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所以辨症就必须先认清症状,不懂这个道理的医生,认不清症状,犹如把烟错误地认为水蒸气,或者看见天空中有了云,就认为要下雨,把不可靠的征兆,看成是可靠的征兆。”  相似文献   

16.
中药固体炮制辅料探源唐永明①赵秋蕊②传统上,习惯于把中药炮制工作归纳为“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三类。本文所讨论的中药固体炮制辅料(以下简称“辅料”),乃是专指参与“火制”过程的各种固体物质。作为辅料,除极少数外,一般都在炮制结束时被弃去不用...  相似文献   

17.
心脾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肇熙  高虹 《四川中医》2006,24(7):26-27
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心脾两脏的关系即为“火生土”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自明代温补学派崛起,以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薛立斋为代表的医家提出“命门学说”以来,中医学术界十分重视肾阳的作用,从而把“火生土”的内涵完全转化为肾与脾的关系,单纯强调脾阳根于肾阳。我们认为,心阳为人体阳气之主宰,肾阳也有赖心阳的温煦,追本溯源,应将“火生土”主要诠释为心与脾的关系,这样更具科学性,更能反应脏腑相互联系的本质。本文拟从“火生土”的角度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全面辨析心脾两脏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便血为大肠癌常见症状,尤建良教授辨治大肠癌便血经验丰富,以辨“远与近”“虚与实”“火与气”为主,治疗除清热解毒化瘀之外,还重视温补脾肾,治火与理气并举,临床疗效良好。该文主要介绍尤建良教授治疗大肠癌便血经验,并附验案两则。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医界普遍把“少火”、“壮火”解释为:“少火”、即生理之火,“壮火”即病理之火。许多教材和各类考试答案也是这种观点。其实,这是不符合《内经》原意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搞清“少火”、“壮火”的确切含义。“少火”、“壮火”之说,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云:“阳为气,阴为味。  相似文献   

20.
王庭岳 《养生月刊》2003,24(7):312-313
所谓的“上火”,系指机体内过热,人的全身或局部出现的显著热象。人的内热过重与季节有很大关联,夏季人体易生火。《素问》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