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结合文献和大体解剖曾于《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第36卷第9期第781页《鼻咽缝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影像学表现和意义》一文中提出了影像学上“鼻咽缝间隙”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意义,有学者对此概念提出商榷意见。笔者再经仔细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发现关于鼻咽后软组织层次结构,尤其是咽  相似文献   

2.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术前栓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术前栓塞王振常张燕明梁熙虹鲜军舫田其昌笔者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及4例手术前动脉栓塞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应用价值。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2例中男11例,女1例。就诊年龄12~68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鼻咽癌鼻咽后部筋膜间隙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椎前肌侵犯与颅底枕骨侵犯的相关性.方法:搜集行鼻咽及颈部MRI检查且未经治疗的新发鼻咽癌患者152例,总结其病变周围组织结构侵犯的规律,并结合文献分析鼻咽癌鼻咽后部筋膜间隙受累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鼻咽周围组织结构侵犯以椎前肌(62.50%,95/152)最常见,其...  相似文献   

4.
《中华放射学杂志》2 0 0 2年第 36卷第 9期第 781页《鼻咽缝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影像学表现和意义》[1] 一文提出了“鼻咽缝间隙”的概念 ,值得商榷。1.该文中所指的“咽缝”不是解剖学上的咽缝。文中说“咽缝”和“鼻咽缝间隙”是头长肌或颈长肌之间的三角形疏松纤维结缔组织 ,较大部分位于椎前间隙 ,并延伸于危险间隙和咽后间隙 ,前端止于颊咽筋膜 ;而解剖学上的咽缝是两侧咽缩肌的中线汇合部 ,位于颊咽筋膜之前[2 ] 。2 .该文内提到从尸检标本中观察到“咽缝” ,但未提到咽缩肌 ,怎能说明标本中的“咽缝”就是解剖学上的咽缝 ?3.CT上…  相似文献   

5.
肝段的解剖学划分及其影像学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外科学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要求更精确的肝病变定位与切除平面,因此需要有一个通用的肝段解剖划分标准。本复习了肝段解剖划分的历史演变,各种命名法的比较和各种成像方法对肝段解剖的显示。  相似文献   

6.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征象,并着重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即“渐进性强化”,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其中CT检查48例,CT增强扫描43例,动态增强扫描10例;MRI检查27例,动态增强扫描24例。结果 CT增强后36例(83.7%)显示不同程度的片状强化,10例CT动态增强  相似文献   

7.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影像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纤维瘤的CT、MRI、DSA特征,CT检查13例,MRI4例和DSA3例,同时完成2项或3项检查分别为4例和3例。结果:13例均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及范围,CT平扫示软组织块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示肿块T1WI呈等于或略高于肌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强化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信号增强率升高。3例DSA显示供血情况以及营养血管的特征。结论:血管纤维瘤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动态扫描、MRI增强率的表达及DSA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颈深筋膜间隙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颈深筋膜间隙蜂窝织炎和脓肿的CT和MRI表现,探讨深筋膜间隙感染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8例经临床及穿刺证实的颈深筋膜感染的CT和MRI表现。包括咽后间隙11例,咽旁间隙5例,嚼肌间隙4例,多间隙感染8例。结果 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包括蜂窝织炎和脓肿,15例蜂窝织炎,CT可见软组织肿胀,伴有脂肪间隙移位、变小或消失。炎性组织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3例脓肿,CT可见局部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有强化。脓肿在MRI T2WI上见显著高信号,边界可有强化。结论 CT和MRI对颈深筋膜间隙蜂窝织炎和脓肿的诊断和定位十分准确,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型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与脑白质病变(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类遗传性动脉疾病,为首个被确认的血管性痴呆遗传性类型.各种研究方法中以MR多种序列成像为优,现就MR在CADASIL中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影像学表现与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像检查设备和技术的进展,使影像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对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认识,已经深入到蛋白质和基因水平。因此,将影像医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相结合,研究影像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基础,将会促进影像医学的发展,从而为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和评估预后等,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物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MRI、CT、MRA和DSA表现。包括腮裂囊肿4例、颈静脉球瘤3例、颈动脉体瘤4例、神经鞘瘤3例、鼻咽癌侵入咽旁间隙5例。15例行MRI检查、9例行CT扫描、3例行MRA检查、5例行DSA检查。结果:MRI对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继发改变能清晰显示,并可见具有特征性的副神经节瘤瘤内纡曲、匍行的低信号血管影。颈静脉球瘤的CT特征性表现是颈静脉孔的扩大和骨质破坏。MRA和DSA对肿瘤血管的显示十分清楚。结论:MRI对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断优于CT,若能结合CT、DSA、MRA等其他影像学技术,能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相似文献   

12.
综合影像学检查对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定位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综合几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优势,总结新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肝肾间隙巨大肿块的影像学资料,比较CT、MR、B超、多普勒超声及综合影像组对各重要结构和定位征象的显示率,并对照各影像方法定位诊断正确率。观测肿块中心点与右腹中线(C线)的位置,及肿块与肝下缘的夹角。结果:综合影像组对重要结构和征象的显示率及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与单个影像组。各种影像手段各有独特优势。肝源性病灶中心点位置多位于右腹中线外侧,肾上腺源性占位中心多位于该线内侧,肝源性病灶与肝下缘的夹角多在内侧,肾上腺源性夹角多在外侧或双侧。结论:几种影像方法相结合能对大多数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灶进行正确的定位诊断,病灶中心与右侧腹中线的位置关系及病灶与肝下缘的夹角可作为定位参考征象。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2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对 2 2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CT、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 ,另对 15例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 (MVD)检测 ,并以 12例胶质瘤作为对照。结果  2 2例中单发者 17例 ,占 77%。多发者 4例 ,共有病变 10个 ,1例呈弥漫浸润型。分布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有 15个 ,占 5 6% ,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的有 8个 ,位于胼胝体的有 4个。肿瘤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 ,瘤周水肿多为轻至中度水肿。 16例 2 0个病变CT平扫呈等或高密度影 ,无出血或钙化 ,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 ;2个病变中心呈低密度 ,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MR平扫 11例T1WI均呈等或较低信号 (与灰质信号相比 ) ;T2 WI10例呈等信号或较低信号 ,1例中心囊变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实质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明显强化。 2例PCNSL行MR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强化均不明显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型。病理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 ,瘤细胞大小较一致 ,胞质少 ,核大 ,染色质颗粒粗 ,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 ,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及片状坏死 ,亦未见钙化。淋巴瘤MVD值 (2 1 8± 11 2 )与恶性胶质瘤组 (44 4± 16 8)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  相似文献   

14.
眼色素膜黑色素瘤的CT与MRI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研究色素膜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最佳MRI的扫描序列。材料与方法15例患者用各种MRI序列进行扫描,其中11例行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示9例表现为与眼外肌等密度的肿块,2例肿瘤太小未能显示。MRI示14例具有典型的短T1、短T2信号,1例3mm高度的虹膜黑色素瘤在T1WI上未能显示;11例伴有视网膜脱离,呈短T1及长T2信号,与肿瘤在T1WI上很难区分。使用脂肪抑制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较好地显示较小肿瘤(高度<5mm)能区分肿瘤及其伴发的视网膜脱离。结论MRI显示黑色素瘤的准确率和特异性较CT和B超优越。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输卵管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洁  陈文新  吴晶涛  王守安  叶靖   《放射学实践》2013,(11):1144-1147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FTC病例,其中9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0例为单侧病灶,2例为双侧病灶。CT表现:输卵管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实性肿块1例;不规则囊实性肿块5例;腊肠形、“C”形实性肿块3例;管状囊性肿块伴管壁软组织结节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呈延时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MRI表现: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5例伴有输卵管积水。8例患侧子宫圆韧带均匀增粗,走形自然,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PFTC典型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实性肿块,管形囊性肿块伴乳头状突起,伴输卵管积水。患侧子宫圆韧带增粗是PFTC重要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脊柱创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检查对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 2例急性脊柱创伤病例 ,均在伤后 48h内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 :共检出椎体骨折 2 78例 ,X线平片、CT及MRI检出率相同 ,三者对附件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 9.1%、2 3 .4%、14 .3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15 2例MRI直接显示脊髓损伤。结论 :在急性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中 ,X线平片可作初检手段 ,CT对骨折检出率最高 ,MRI对脊髓损伤诊断最佳 ,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研究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变经CT检查16例,MRI检查7例,其中经两种方法检查者2例。结果全部病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均出现病理性强化,其中10例呈弥漫性,8例呈结节性,3例呈弥漫与结节混合性。弥漫性强化沿脑和脑干表面分布,并延伸入脑沟、脑池;结节性强化病灶数目1个或多个不等,直径0.2~3.0cm。病变见于基底脑池及相邻蛛网膜下腔者共18例。伴室管膜结节性强化4例,天幕增厚强化10例,脑积水13例,合并脑内转移9例。结论增强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MRI优于CT。但两者在定性诊断上均有局限性。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脑结节性硬化症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双侧侧脑室室管膜多发结节状钙化和异常信号,4例出现脑实质内异常结节或钙化,2例合并脑室内肿瘤,1例患儿合并脑裂畸形,1例合并肾脏错构瘤。MRI对皮层下非钙化结节的显示明显优于CT。结论CT和MRI能全面反映脑结节性硬化症的颅内病理变化,对临床不典型病例作出诊断,同时可发现合并的其他颅内病变。  相似文献   

19.
眶颅沟通性病变的CT和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研究、探讨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CT和MRI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51例患者,男28例,女23例,年龄2-68岁,平均41岁,为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51例均行 CT扫描,45例行MR扫描,CT和MR增强扫描各44例。结果 通过眶上裂或视神经管沟通的颅眶沟通笥病变31例,占60.8%。其中9例通过视神经管沟通,包括4例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以及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通过眶上裂沟通者,包括5例脑膜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Tolosa-Hunt综合征、3例炎性假瘤、1例眼眶和海绵窦皮样囊肿,以及7例鼻咽癌同时侵犯海绵窦和眼眶,通过眶骨穿支血管间隙沟通的病变或骨质破坏缺损区沟通的眶颅沟通性病变20例,占39.2%,包括5例眶骨扁平性脑膜瘤、10例眶壁转移瘤、1例眶壁软骨肉瘤侵犯筛窦、额窦和额叶、3例泪腺囊腺癌侵犯颅内和1例额底脑膜瘤侵犯眼眶。结论 CT和MRI,尤其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明确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和病变特征,为制订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