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对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纳入的随对照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的患者合计835例。结果显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改善联合组优于单用AR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74,95%CI(-16.71,-12.76),P<0.000 01];平均24 h动态血压(收缩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临床意义[MD=-2.33,95%CI(-4.54,-0.12),P=0.04];总不良反应和干咳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1.24,95%CI(0.58,2.63),P=0.57]和[RR=7.13,95%CI(0.92,55.54),P=0.06]。结论 ACEI联合ARB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优于单用ARB,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但纳入研究整体质量不高,仍须高质量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患者血转化生长因子(TGF )- β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进一步探讨TGF-β1和Ang Ⅱ与高血压性肾损害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10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肾损害和无肾损害两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TGF-β1和血浆AngⅡ浓度。结果高血压肾损害组血TGF-β1和AngⅡ水平高于无肾损害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与Ang Ⅱ之间具有相关性,r值为0.536 7,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TGF-β1和Ang Ⅱ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血TGF-β1可作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时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发生异常 ,尤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升高与LV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往研究显示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时Na+ /H+ 交换体 (NHE)活性增加。amiloride是一种具有Na+ /H+ 交换抑制作用的利尿剂 ,在心血管系统中有保护缺血重灌损伤、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但对SHR心肌肥厚及AngⅡ的影响少见报道。本文观察amiloride对SHR的LVH和AngⅡ的影响 ,旨在探讨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可能机制及防治对策。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盐酸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869、+915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在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中的分布,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18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91例伴左室肥厚)及105名对照组TGF-β1基因+869T/C、+915G/C多态性,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高血压左室肥厚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非左室肥厚组和对照组(P均<0.05),TGF-β1+869T/C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787倍(OR=1.787,95%CI:1.194~2.673),携带C等位基因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清TGF-β1水平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具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左室肥厚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服用缬沙坦80mg/d,降压不明显者加至160mg/d,测定服药前及服药8个月后坐位血压、心率和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结果在治疗8个月后,血压下降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心动图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及实验室检查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确切,并能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洛沙坦与苯那普利及联合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24只16周龄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洛沙坦(Los)治疗组(SHR-L),苯那普利(Ben)治疗组(SHR-B;),洛沙坦与苯那普利联合治疗组(SHR-BL)。治疗16周。年龄、性别配对的SHR和WKY大鼠作对照组。测定收缩压、左心室重量,计算心体比。结果Los降压作用大于Ben,Los与Ben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相当。结论两药联合治疗对SHR大鼠有协同降压、逆转LVH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对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的患者合计882例。结果显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改善联合组优于单用ACE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1.73,95%CI(-13.86,-9.61),P<0.00001];总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6,95%CI(0.56,1.30),P=0.46];干咳发生率联合组低于单用ACE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24,0.87),P=0.02]。结论:ACEI联合ARB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优于单用ACEI,且不增加不良反应。ACEI与ARB联用可减少前者的用量,能降低干咳的发生率。但纳入研究整体质量不高,仍需高质量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顺铂肾损伤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取1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8只。采用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复制顺铂肾损伤模型,6周后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肾组织中AngⅡ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AngⅡ含量明显增加,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且二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Y=0.138 X+0.062 8,r=0.98)。结论肾脏局部AngⅡ的水平与TGF-β1的表达可能在顺铂肾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代文)的降压效果及其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对95例轻、中度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进行24周的缬沙坦治疗(80~160mg/d,顿服),并对治疗前后的血压、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血压从165/112mmHg降至130/84mmHg(P<0.01),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合用对腹主动脉狭窄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腹主动脉狭窄高血压大鼠模型上观察心肌肥厚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多种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心肌细胞凋亡率、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心肌肥厚和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方法: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MMP-2、MMP-9和IL-6、IL-10;放免法检测TNF-α;流式细胞法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结果:腹主动脉狭窄6周后,大鼠左室重及室重/体重比值明显增加;同时多种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心肌细胞凋亡率、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等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ACEI和ARB对心肌肥厚和各种影响因素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两药联用作用好于单独应用。结论:心肌肥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ACEI和ARB对预防和治疗心肌肥厚有一定的作用,且两药合用作用好于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2.
左室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在心肌肥厚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ngⅡ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拮抗AngⅡ受体亚型AT1介导的生理效应而具有防治心肌肥厚的作用。本文就其在防治心肌肥厚可能的作用途径进行了综述。同时为寻找新的抗心肌肥厚药物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髂动脉内皮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24只随机平分为3组,普通饲料喂饲组(G1),高脂饮食喂饲+动脉内皮损伤组(G2),高脂饮食喂饲+动脉内皮损伤+缬沙坦治疗组(G3),G2、G3应用球囊损伤髂动脉内皮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术后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兔髂动脉壁TGF-β1表达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G2、G3TGF-β1蛋白和TGF-β1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G1,而G3 TGF-β1蛋白和TGF-β1mRNA表达显著低于G2(P<0.01)。此外,还观察到TGF-β1mRNA表达水平与内膜/中膜比值呈正相关(r=0.941,P<0.01)。结论 缬沙坦对内皮损伤后的血管病变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部分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减轻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GT-Ⅱ)的影响.结果拉西地平(n=40)每日1次4~8mg,治疗4周,降低血压的显效率67.5%,总有效率92.5%;其中Ⅰ期、Ⅱ期的总有效率(100%和96.5%)明显高于Ⅲ期(33.3%);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下降23.8、19.7和22.7mmHg;24h动态血压监测(n=20)证实拉西地平可降低白昼和夜间的平均SBP、DBP和MAP(均p<0.01);同时降低血浆ET、AGT-Ⅱ水平.结论 拉西地平降压稳定、持久,剂量小,每日服用1次,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蕾繁{譬案II(AGT—II)的彰响。结果拉西地平(n=40)每日1次4~8mg,治疗4周,降低血压的里效率67.5%,总有效率92.5%;其中I期、Ⅱ期的总有效率(100%和96,5%)明显商于Ⅲ期(33.3%);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下降23,8、19.7和22.7mmHg;24h动态血压监914(i3.=20)证实拉西地平可降低白昼和夜间的平均SBP、DBP’和MAP(均p<0.01):同时降低血浆ET、AGT一1I水平。结论拉西地平降压稳定、持久,剂量小,每日服用1次,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175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AT1R基因A^1166-C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CEI/D基因的ID和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4%和28.7%;相对于Ⅱ基因型,携带ID和DD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1.981和2.347;D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9.42%),差异有显著性;相对于Ⅰ等位基因,D等位基因OR值为1.73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T1R基因的AC基因型频率为33.3%;相对于AA基因型,携带AC基因型人群的OR值为1.803,C等位基因频率为17.2%,相对于A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OR值为1.711;两组ACE和AT1R联合基因分析:相对于Ⅱ—AA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AC-ID联合基因型的OR值为3.655;AC-DD的OR值为3.045,其余联合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中D等位基因及AT,R基因A1166点突变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中,ACE基因及AT1R基因,可能共同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1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大鼠系膜细胞(GMC)增殖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血管紧张素-(1-7)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对数生长期GMC,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Sar^1,Ile^8]-AngⅡ+Ang-(1-7)组、、PD123319+Ang-(1-7)组,通过[^3H]-Thymidine及[^3H]-Leucine掺入分别测定GMC的DNA、蛋白质合成;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数日,观察系膜细胞增殖情况,探讨Ang-(1-7)是否通过AngⅡ受体发挥作用。结果:Ang-(1—7)可抑制AngⅡ诱导GMC的DNA、蛋白质合成及细胞数日增加;[Sar^1,Ile^8]-AngⅡ和PD123319不影响Ang-(1—7)的上述作用。结论:Ang-(1—7)能抑制基础和AngⅡ诱导的GMC增殖,其作用的发挥不通过AngⅡ的AT1和AT2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8.
19.
去窦弓神经大鼠肥厚心室和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和AT1受体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IM: Angiotensin II and AT1 receptor are the major effector components of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 andalso the main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se twofactors in the hypertrophied ventricles and aortas of sinoaortic-denervated rats. METHODS: Rats were examinedat 2, 10, and 16 weeks after sinoaortic denervation (SAD). The hypertrophy was evaluated by the ratio of organweight to body weight. Angiotensin II concentration and AT1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were measured byradioimmunoassay and RT-PCR respectively, using a positive control of candesartan treatment. RESULTS: Aortichypertrophy existed in 2-, 10-, and 16-week SAD rats,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10- and 16-week SAD rats,and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16-week SAD rats. In all three kinds of examined SAD rats, plasma angiotensinII levels remained unchanged, indicating circulating RAS is at normal level in the chronic phase of SAD. However,cardiovascular tissue RAS was activated, as evidenced by increase of aortic angiotensin II concentrations at 10 and16 weeks after SAD, and up-regulation of aortic and left ventricular AT1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s at 16 weeksafter SAD. CONCLUSION: The activated tissue RAS is secondary to the hypertrophy, and probably involved inthe maintenance of cardiovascular hypertrophy following SAD.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第一个转化酶抑制剂来自南美洲毒蛇液分离的肽类——壬肽抗压素(Tepratide,SQ20881),由于必须静脉给药,大大限制了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