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旋毛虫生活史特点,按4个不同发育阶段给药的方法,观察了甲苯咪唑和吡喹酮对146只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甲苯咪唑50mg/kg×0天,脱囊期幼虫和成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00%及82.5%;50mg/kg×7天,侵袭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92.7%及99.6%。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各期都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吡喹酮600mg/kg×1天,对肠道内脱囊期幼虫及成虫无效;300mg/kg×3天灌胃和100mg/kg×3天肌注,对侵袭期幼虫及肌肉内成囊期幼虫也无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不同剂量阿苯达唑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方法BALB/c小鼠72只,随机均分为9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第29天,分别口服阿苯达唑50、100、150、200、250、300、350和400 mg/(kg.d),每天固定时间给药1次,连续6 d。对照组不作处理。停药后第7天,脱颈处死小鼠,肌肉压片法检查小鼠膈肌、咬肌和腓肠肌中幼虫,观察成囊期幼虫存活情况,计算每克肌肉总虫数、活虫数和死虫数,以及总减虫率和活虫减少率,评价各剂量组疗效。结果当阿苯达唑剂量为50~250 mg/(kg.d)时,膈肌、咬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总虫数和活虫数均随剂量升高呈下降趋势,而死虫数呈上升趋势;但当阿苯达唑剂量大于250 mg/(kg.d)时,3个部位肌肉中虫数不再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d)及以上剂量组3个部位肌肉的总虫数和活虫数均显著减少(均P<0.01),其中250 mg/(kg.d)为治疗肌肉期旋毛虫病的适宜剂量,其膈肌、咬肌和腓肠肌的总减虫率分别为50.00%、62.62%和57.48%,活虫减少率分别为79.96%、83.25%和80.56%。结论小鼠连续口服阿苯达唑250 mg/(kg.d)×6 d为其治疗肌肉期旋毛虫病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3.
感染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鼠。氟苯咪唑和噻苯咪唑分别混悬在1%吐温-80中,按不同剂量用灌胃法给药。对照鼠仅给予1%吐温。每鼠用灌胃法感染50条从感染螺分离出来的第3期广东管圆线虫幼虫,自感染后5天分别每天灌服氟苯咪唑或噻苯咪唑5、10、50或100mg/kg,连续6天。实验Ⅰ和实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分别在肠道期、移行期和包囊期用左旋咪唑(Levamisole)和甲苯咪唑(Mebendazole)进行了比较实验治疗。实验用6周龄雄性小鼠(IGR系)共115只,每组5只分别饲养于塑料笼内,旋毛虫(USA系)经传代接种后将小鼠的全部肌肉用盐酸、胃蛋白酶消化法处理,分离感染期幼虫,并将感染期幼虫放入含3%的明胶生理盐水中,用胃内投入法每鼠感染300条。  相似文献   

5.
注射氯苯咪唑(flubendazole)治疗动物彭亨丝虫有较强的杀虫作用,本文报告了该药对于长爪沙鼠体内魏氏棘唇线虫感染的疗效。作者用混悬于1%吐混-80的氟苯咪唑每天100mg/kg连续5天皮下注射,治疗经感染80条魏氏棘唇线虫幼虫的长爪沙鼠,魏氏棘唇线虫幼虫是从毛白钝缘蜱体内取得的。按感染后6~10天、20~24天、27~31天、42~46天及48~52天分为5组、每组5鼠用上述氟苯咪唑的疗法治疗,治后在27~31天内治疗组有2鼠死亡。感染后79~86天的解剖结果:前2组未发现虫体;第3、4组检到大量死虫,平均活虫检出率均为0%;第5组发现3条即将死亡的雌虫,平均检虫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为了观察甲苯咪唑和苯硫咪唑(芬苯咪唑Fenbendazole)对小鼠旋毛虫感染各阶段的作用,用3~4周龄的小鼠进行了下述的5批实验。两种药物的剂量均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每次以胃管投药。实验一:15只小鼠,每鼠经口感染400条旋毛虫幼虫。分为3组,每组5只小鼠。第1组不给药作对照,第2组在感染后7小时  相似文献   

7.
甲苯咪唑不溶于水,但在试管内对幼丝虫有很强的作用,10ppm和40ppm的浓度在24小时内能分别杀死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作者对两组饲血感染彭亨丝虫的蚊虫,喂以含有不同浓度甲苯咪唑的10%糖水,于第11天解剖,观察到用药各组蚊体内的感染期幼虫均有减少。  相似文献   

8.
苯砜咪唑(Oxfendazole,OXF,甲基5[6]—苯亚磺酰—2—苯并咪唑氨基甲酸脂),与甲苯咪唑的化学结构相似。均具有抗旋毛虫的作用。本文作者用OXF不同的剂量和疗程,对实验动物的肠期和肠外期旋毛虫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实验鼠为GF-1雄性瑞士小鼠。给10~12周龄及体重30~40g的小鼠灌服含有300~380条旋毛虫幼虫的5%明胶悬浮液0.25~0.50ml进行感染。OXF混悬在玉  相似文献   

9.
对肠道线虫有效的广谱驱虫药苯并咪唑类有噻苯咪唑、甲苯咪唑、氟苯咪唑和丙硫咪唑4种。作者分别简述了每种药物对鞭虫病的疗效: 用于治疗粪类圆线虫病的噻苯咪唑,对鞭虫病的效果甚微,使用剂量每天为20~50mg/kg或1.25g,一日2次,连续2天,治愈率仅达30.0~31%。副作用一般有上腹部疼痛,伴有呕吐和眩晕。在治疗伴有鞭虫病的混合感染时一般使用甲苯咪唑。该药治愈率高低取决于服药方  相似文献   

10.
作者于1976~1979年对15例年龄10~72岁不能施行手术的棘球蚴病患者用大剂量甲苯咪唑治疗,其中1例仅有肺棘球蚴,1例骨棘球蚴,4例肝棘球蚴,9例为多发性复合感染,累及肝、腹膜、肾、肺和骨等部位。患者先口服甲苯咪唑6周,第1、2周每天口服50mg/kg,第3、4周每天口服200mg/kg,第5、6周每天口服50mg/kg,6周后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服不同剂量三苯双脒对小鼠横纹肌中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作用。方法 8周龄BALB/c小鼠88只,随机均分为11组,每鼠口服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第29天,分别口服三苯双脒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和500 mg/(kg.d),1次/d,连服6 d,同时设不服药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小鼠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第7天,剖检各组小鼠,分别取膈肌、咬肌、胸肌和腓肠肌约0.1 g,压片法检查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观察其存活情况,并计数活虫数和死虫数,根据各组每克肌肉平均成囊期幼虫数评价疗效。结果三苯双脒50~300 mg/(kg.d)组小鼠未见不良反应;350和400 mg/(kg.d)组小鼠则有体毛蓬乱、消瘦和进食减少等现象,并有死亡,死亡率分别为25%和50%;而剂量450和500 mg/(kg.d)组小鼠在给药4 d和5 d后全部死亡。对照组小鼠膈肌中的成囊期幼虫总数最高,咬肌次之,胸肌和腓肠肌相近。感染小鼠用三苯双脒治疗时,50 mg/(kg.d)组无效,剂量为100 mg/(kg.d)或以上,随剂量增高,4个部位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总数和活虫数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蛔虫移行期幼虫可引起严重的病理过程,损害肺、脾、肝和其他器官系统。为此,作者观察了抗线虫药物对小鼠体内猪蛔虫移行期幼虫的作用。实验用体重12~16克的小鼠,每只鼠经口感染猪蛔虫卵800±100个。在感染后第2~5天给动物进行治疗4天。共实验了14种抗线虫药物,每天用药剂量相当于LD_(50)的1/20,总剂量为1/5LD_(50)。第1组实验动物于感染后第7天(幼虫在肺期)解剖,将肺组织磨碎,在0.7%胃液中消化24小时,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收集时间与方法.方法 20只成年大鼠,每只大鼠经口感染3000条旋毛虫脱囊幼虫,分别于第14、15、16、17、18、19、20天将大鼠处死,用人工胃蛋白酶消化肌肉收集旋毛虫.结果 感染后第14、15、16大膈肌均未见旋毛虫,第17、18、19、20天膈肌有旋毛虫的侵入并逐渐增多;第14、15、16天均未收集到旋毛虫,第17、18、19、20天平均每只大鼠分别收集5000、8000、10000、30000条旋毛虫.结论 旋毛虫在感染后第20天是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收集的最佳时期.人工胃蛋白酶消化肌肉可以收集成囊前期幼虫.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和噻苯咪唑3种革并咪唑类药物对感染旋毛虫小鼠体内各发育期虫体的杀灭作用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对各期虫体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中甲苯咪唑对成虫的杀灭作用明显,达84.9%;丙硫咪唑对成囊期幼虫的杀灭作用最强,达96.9%。噻本咪唑对各期虫体的杀灭作用都较差尤其对成囊期幼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甲苯咪唑对旋毛虫幼虫及其寄生的骨骼肌的作用。方法 观察沙鼠感染旋毛虫后的幼虫移行期和成囊期经甲苯咪唑治疗 (即感染后 2 0d、5 0d)幼虫及其寄生肌肉组织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 甲苯咪唑治疗后幼虫虫体不完整 ,出现空泡 ,5 0d治疗组囊壁结构明显破坏 ;幼虫SDH、NADH -TR、ATPase活性降低 ,LDH活性增高 ,两治疗组肌肉组织SDH、NADH -TR、ATPase均高于相应对照组 ,而LDH活性低于对照组。结论 甲苯咪唑可以破坏旋毛虫囊包的囊壁 ,损伤虫体 ;可抑制旋毛虫幼虫的有氧代谢 ;治疗后肌肉组织有氧代谢增强 ,而无氧糖酵解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实验感染旋毛虫(韩国分离株)的大鼠对成虫和肌期幼虫阶段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和IgG,IgG1,IgG2a抗体反应。 方法 4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2组(A1、A2组, 共10只)用于观察成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B组(B1、B2组, 共14只)用于观察肌期幼虫阶段引起的保护性免疫,C组(C1、C2组,共17只)为感染对照组,D组(5只)为正常对照组。A、B和C组分别每鼠感染1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分别于感染后第7天(A1、 A2组)和第30天(B1、B2组),用氟苯咪唑治疗(20 mg/kg,10 d)。治疗后第10天,A和B组每鼠再次感染500条旋毛虫肌幼虫,于感染后第7天剖杀A1和B1组大鼠,检测肠道内成虫数,于感染后第30天剖杀A2和B2组大鼠,检测横膈膜内肌期幼虫数,同时分别剖杀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组同期取血,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结果 旋毛虫成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100%和99.96%,肌幼虫阶段对成虫和肌幼虫的保护性免疫分别为99.92%和99.89%。肌幼虫感染阶段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 0.1和0.1)和成虫感染阶段(分别为0.5、 0.09和0.09)比较,抗体反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3.0、2.2和0.8)(P<0.01)。且幼虫期抗肌幼虫分泌排泄抗原特异性IgG1抗体(2.2)显著高于特异性IgG2a抗体(0.8)(P<0.01)。 结论 旋毛虫的成虫和肌幼虫阶段的感染均对成虫和幼虫的再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7.
继甲苯咪唑和苯砜咪唑抗旋毛虫的动物实验之后,作者又观察了丙噻咪唑(Cambendazole,CBZ)对实验动物肠内和肠外期旋毛虫的效果。实验采用10~12周龄、体重为30~40g  相似文献   

18.
甲苯哒唑(甲基5—苯甲酰苯并咪唑—2—甲氨酸酯)是对线虫、综虫以及旋毛虫的肠内期、移行期和肌肉期都有作用的一种新广谱驱蠕虫药。本文作者对此药的作用是否减低旋毛虫幼虫对葡萄糖的摄入进行了以下的试验。(1)鼠的感染:每鼠用导胃管灌喂旋毛虫幼虫2,000条。(2)旋毛虫幼虫的分离:感染后40天将鼠杀死,把尸体、隔肌和舌肌研碎,放在圆底烧瓶中,每100克组织加400毫升用克—林—重炭酸钠盐缓冲液(KRB)配成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观察了19种已知有效的广谱驱虫药对多头乳鼠肌肉内移行的犬钩虫第3期幼虫的早期治疗效果。鼠龄4~6周的多头乳鼠经口感染1,000条犬钩虫第3期幼虫后15天,按不同剂量分别经口或皮下(甲氧吡啶,氨酰苯胂二硫乙酸钠和苏拉明)连续给药5天,每种药物各分5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20岁,系中东到瑞典的移民。2年后,诊断为棘球蚴包囊,即采用甲苯咪唑治疗。因有晕厥和皮疹、嗜酸粒细胞升高及IgE血清浓度高的既往史,故同时加用强的松(10mg/天),以减轻患者的过敏反应。甲苯咪唑的用量逐步增加,到第10天达到每天40mg/kg。由于治疗期间,患者发热和肝大,于第17天停服甲苯咪唑和强的松。患者出现了溶组织内阿米巴抗体的滴度明显增加,作者认为是强的松使潜伏的阿米巴感染活化,从而出现发热和肝大的症状,用灭滴灵治疗阿米巴感染后,于第46天,患者又开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