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殖支原体、解脲脲原体与泌尿生殖道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症状与生殖支原体(MG)与解脲脲原体(UU)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培养法检测我院性病门诊就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中的MG和UU。结果:男性有临床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症状者和无NGU症状者MG的阳性率分别为6.86%和0%,UU阳性率分别为8.92%和13.92%,两组无明显差异。女性有临床NGU症状者和无NGU症状者MG的阳性率分别为3.13%和0%,UU阳性率分别为18.75%和45.45%。结论:MG可能是NGU的一个致病菌,而UU可能与NGU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了解山东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生殖支原体(Mg)感染现状.采用PCR技术检测352例山东地区性病门诊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的Mg,并与10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352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中Mg阳性58例(16.5%),其中41例同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101名健康对照组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中Mg阳性2例(2.0%),二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山东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有一定的生殖支原体阳性率,生殖支原体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生殖支原体 (Mg)可能是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NGU)的病原体之一。由于Mg很难培养 ,常规PCR难以对支原体进行定量检测 ,迄今为止 ,尚无有关Mg含量与支原体对泌尿生殖道致病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 ,作者建立了TaqMan实 -时PCR定量检测Mg的方法。材料和方法 :①采集 30 0例男性尿道炎患者和76例无症状男性首段尿标本 2 0mL ,用AMPLICORSTD - 1检测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 ;用PCR及种系发生试验检测支原体和脲原体。所有Mg阳性尿标本用TaqMan实 -时PCR定量MgDNA ;②选用一对引物扩增Mg的 16SrRNA ,克隆、纯化PCR产物 ,制备MgD…  相似文献   

4.
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首先由Tully[1]于1981 年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on - gonococcal uretritis, NGU) 患者的尿道中分离出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g 与NGU、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PID)和输卵管性不孕等疾病[2-4]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生殖支原体及解脲脲原体在男性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状况,分析生殖支原体及解脲脲原体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结合横断面研究,采集性病门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性病门诊无尿道炎的就诊者、男男性接触者及健康体检者4组人群的尿道拭子标本,运用培养法和套式PCR法检测解脲脲原体,套式PCR和产物DNA测序检测生殖支原体。结果生殖支原体检出率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组为25.0%,无尿道炎的就诊者组6.4%,男男性接触者组5.5%,健康体检者组未检出。各组与健康体检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与无尿道炎的就诊者、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与男男性接触者比较,P均<0.01,无尿道炎的就诊者与男男性接触者比较,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尿道炎与生殖支原体阳性率显著相关,P=0.004,OR=6.754,95%CI1.833~24.893。解脲脲原体PCR阳性率在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无尿道炎的就诊者、健康体检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男性接触者组的解脲脲原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结论生殖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高度相关,男性高危性行为人群中生殖支原体的感染率较普通人群高。解脲脲原体定植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性行为高危人群及普通人群间无差异,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451例STD患者的生殖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性传播疾病(STD)患者中感染生殖支原体(Mg)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在本所的STD门诊部收集451例患者的尿道(宫颈)分泌物作了Mg检测。标本接种于改良的SP-4培养基作Mg分离培养,并同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Mg检测,以PCR结果作为最终判断依据。患者中69例非淋病性尿道炎(NGU)病人还作了咽部拭子的Mg检测。结果证明,Mg阳性患者有67例(14.9%),其中NGU 59例(20.6%),其他STD仅8例(4.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001),表明Mg感染与NGU发生关系密切。尿道(宫颈)分泌物及咽拭子同时检测Mg的69例NGU病人中,7例在二部位均检出Mg,提示有口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殖支原体(Mg)在性病性尿道炎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同时收集78例性病性尿道炎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炎症亚组45例和非炎症亚组33例)与51例无前列腺炎者的首段尿沉渣和前列腺液标本,均采用PCR方法检测Mg-DNA。结果所有尿沉渣标本Mg检测阴性。性病性尿道炎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液Mg检出率为6.4%(5/78),无前列腺炎组为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炎症亚组(11.1%,5/45)与非炎症亚组(0)也无统计学差异(P=0.14)。结论Mg可从前列腺液中检出,但尚不足提示其与性病性尿道炎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关。  相似文献   

8.
自1981年Tully等首次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内分离出2株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以来,与Mg相关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Mg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一种重要病原体,不仅可引起尿道炎和/或宫颈炎,而且可感染上生殖道而产生附件炎或盆腔炎,甚至可导致不孕不育。PCR方法是目前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Mg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治疗上,Mg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类型的性病人群进行生殖支原体 (Mg)感染状况检测分析 ,以明确Mg感染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中的可能致病作用。 方法 采用两对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根据Mg粘附蛋白基因及支原体种属内核糖体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收集广东、昆明、上海、南京、常州等地性病门诊和 (或 )性罪错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结果 性病高危人群的Mg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组 ( χ2 =7 82 2 ,P <0 0 1) ,其中广东性病门诊及昆明性罪错人群的Mg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南京、上海、常州等地两种人群的检出率 ( χ2 =8 5 3 6,P <0 0 1及 χ2 =5 885 ,P <0 0 5 )。未查到其他相关病原体者亦可查及Mg DNA ;有Mg感染者亦可同时感染其他微生物 ,如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 ;有尿道炎症状病例中Mg DNA的检出率高于无尿道炎症状者 ( χ2 =11 667,P <0 0 1)。结论 性病高危人群中存在生殖支原体的感染 ,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群组中Mg感染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粘液脓性宫颈炎(MPC)患者中几种可能与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我们用培养法和PCR法对65例NGU/MPC患者的生殖道标本和咽部标本作了生殖支原体(Mg)、穿通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和发酵支原体(Mf)的检测。发现生殖道Mg、Mpe和Mpi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1%(15/65)、12.3%(8/65)和1.5%(1/65);咽部Mg、Mpe和Mpi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6.2%(17/65)、15.4%(10/65)和1.5%(1/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Mtg、Mg、Mpe感染常见;Mg和Mpe可能通过性传播,并引起尿道炎和宫颈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