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血浆凝血机制在肝脏疾病中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文  史耐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63-416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3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和80例临床上已确诊为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PT、APTT、FIB、TT。结果:发现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延长(P<0.05或P<0.01),FIB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在慢性轻度、中度肝炎中减少不明显(P>0.05)。结论:检测血浆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的凝血功能,其血浆FIB的含量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  相似文献   

2.
PT、APTT、TT、FIB在肝脏疾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4项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收集重型肝炎19例、肝硬化18例、慢重肝25例、急性肝炎28例、肝癌20例、对照组25例.结果:除肝癌组有二项指标PT、FI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肝病组)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发现肝脏疾病不同病程期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不同,它们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依次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慢重肝>急性肝炎>肝癌.结论:检测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了解有无出血倾向,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病情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凝血四项及肝功能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台前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84例HBV感染患者,其中48例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组),42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组),38例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34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组),22例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组)。另选取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HBV感染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凝血四项[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水平。结果各组APTT、PT、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随着病情程度加重,APTT、PT、TT延长,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LT、T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随着病情程度加重,ALT、TBIL、TBA升高,AL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情程度HBV感染患者凝血四项水平不同,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肝功能受损及凝血功能障碍程度加重,对疾病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观察和分析在凝血测定过程中,影响凝血测定结果 准确性的常见因素.②方法 对采血量合格的凝血标本在不同放置时间和离心条件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③结果 抽血量在1.6mL(8∶1)和2.0mL(10∶1)时,PT、A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血量在1.4mL(7∶1)和1.2mL(6∶1)时,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4h,APTT、TT测定结果 与即刻测定结果 差异有显著性(P<0.05),P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8h、24h,PT、APTT、FIB、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5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15min和20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凝血试验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减少误差,为临床科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龙峥嵘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0):4122-4124
目的:分析出凝血四项及总胆汁酸随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而变化的情况,并探讨联合检测出凝血四项及总胆汁酸的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90例肝病患者及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总胆汁酸(TBA)测定,同时用CoaDATA4001半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TBA在各型肝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FIB四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PT、APTT、TT、FIB及TBA能较好地反映肝功能状况并评估肝脏受损程度,可以从多方面为肝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D-D)联检对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4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和D-D均升高(P<0.05),FIB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和D-D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凝血四项与血浆D-D与进行联检,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4项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收集重型肝炎19例、肝硬化18例、慢重肝25例、急性肝炎28例、肝癌20例、对照组25例。结果:除肝癌组有二项指标PT、FI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肝病组)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发现肝脏疾病不同病程期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不同,它们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依次为:重型肝炎>肝硬化>慢重肝>急性肝炎>肝癌。结论:检测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了解有无出血倾向,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屈玲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4,33(11):1717-17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下APTT、PT、TT、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间检测结果显示:PT、APTT、TT明显延长,FIB逐渐下降;A、B、C级中的APTT、PT、TT、FIB值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sysmexca7000型血凝仪检测83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组44例,肝硬化组39例)PT、TT、APTT、FIB含量并与80例体检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FIB及APTT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病中肝硬化组TT、APTT及FIB虽然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进行血液的PT、TT、FIB和APTT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急性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张娟  祝子敬 《实用医技杂志》2014,(10):1060-1061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F-8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日本Sysmex i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慢性轻度肝炎患者30例、慢性中度肝炎20例、肝硬化25例、慢性重度肝炎25例和健康人群25名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白酶时间(TT)及血小板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各类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存在一定差异。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肝脏受损程度与其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根据肝病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的变化预测和观察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的肝脏损害加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四项在不同病情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23例,重症肝炎15例,肝硬化2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检测结果。结果两组TT、APTT、P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肝炎患者PT、TT依次长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PTT依次长于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FIB水平依次低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凝血四项检测,有助于明确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吴莹 《中华医护杂志》2005,2(6):489-490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探讨凝血因子检测对观察肝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共收集各种乙型肝炎患者122例,分为4组,对照组20例。结果 各乙肝病组APTT、PT、Fib水平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重度患者的PT、APTT、Fib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轻度、中度、慢重型、肝硬化患者的町及慢性乙型肝炎重型和肝硬化组患者的PT、APTT、Fib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肝功能轻度受损,APTT、PT、Fib仍可正常,它仅在肝实质细胞严重损害时才明显延长,尤其是预后不良的患者;故APTT、PT、Fib的检测可作为观察病情及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郑素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16-21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凝血机制和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与肝脏损害严重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SysmexCA50测定167例肝病患者和40例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按病情轻重分5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四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其异常程度呈现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中重度)>慢性肝炎(轻度)。结论: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随疾病进展检测血清胆碱酯酶(ChE)及血浆凝血四项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仪、Sysmex CA-50血凝仪分别检测380例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hE、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肝病患者按病情不同进程分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重度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肝病的病情进展,都存在PT、APTT、TT时间延长,FIB含量及ChE活性降低,各指标异常率上升(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ChE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凝血功能,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100例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意义,对66例肝硬化(含8例肝癌)及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了测定并与152例正常人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人比较差别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T、APTT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FIB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肝癌组与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病因不明的肝硬化、丙肝肝硬化以及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之间比较PT、APTT、FIB均无显著性差异。丙肝肝硬化组与乙肝小三阳肝硬化组比较FIB有显著性差异。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与病因不明的肝硬化比较PT有显著性差异。丙肝肝硬化与病因不明的肝硬化组比较PT、FIB有显著性差异(P<0.05),AP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PTT、PT延长、FIB的降低以丙肝肝硬化最为显著,面病因不明的肝硬化最不显著。PT、APTT、FIB三项凝血指标对肝炎、肝硬化的诊断、病程进展、预后都是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川崎病儿童急性期凝血功能状态,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因川崎病住院的患儿共46例,根据入院时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伴有冠脉病变的18例设为A组,未伴冠脉病变的28例设为B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2例。三组均检测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A组患儿其PT与对照组比较P<0.05,FIB:P<0.01,其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比较P>0.05,TT:P>0.05,PLT:P>0.05,差异无显著性;B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PLT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FIB值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且较易合并冠脉病变,可能与血管炎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评定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再选取同期的健康成人47例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甲组APTT、PT、TT、D-二聚体比乙组健康成人明显延长,FIB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B、C级患者的APTT、PT、TT、D-二聚体依次延长,FIB则依次降低。三个级别中任何两级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肝病所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能协助医生对肝脏受损程度进行准确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