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期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HIV-1感染者免疫重建的作用.方法 收集42例HIV-1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HAART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17例),另选1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8/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细胞、CD8/CD38+T细胞计数,以及CD127在CD3+T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AART治疗组外周血IL-7浓度.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结果 HAART治疗组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9.12,P<0.01),CD8+T细胞、CD8/HLADR+T细胞和CD8/CD38+T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4.48、4.89和3.88,P值均<0.01).HAART治疗7年后,HIV-1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明显上升,CD8+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但均未达到正常水平(t=2.66和2.43,P值均<0.05),CD8/HLADR+T细胞和CD8/CD38+T细胞则逐渐降至正常水平(t=0.86和1.39,P值均>0.05).治疗前HIV-1感染组外周血IL-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5.31,P<0.01),经HAART治疗,IL-7水平逐年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t=2.81,P<0.05).未治疗组患者CD3+CD8+T细胞表面CD127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6.01,P<0.05),HAART治疗组CD3+CD8+T细胞表面CD127表达高于未治疗者(t=2.32,P<0.05),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t=4.49,P<0.05);处女型(CD45RA+)CD3+CD8+T细胞表面CD127表达基本接近健康对照组(t=0.28,P>0.05),而记忆型(CD45RO+)CD3+CD8+T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仍然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4.86,P<0.05).结论 长期有效的HAART能使HIV-1感染者淋巴细胞亚群在数量和功能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体内的异常免疫激活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HIV-1慢性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白细胞介素-7受体α链,IL-7Rα)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4例HIV-1慢性感染者和12名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CD127表达和CD8+T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并对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载量以及CD8+T淋巴细胞自发凋亡作相关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评价组间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1慢性感染组中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96,P<0.01).CD8+T淋巴细胞CD127的表达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817,P<0.01),与血浆HIV RNA载量和CD8+T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呈显著负相关(r=-0.442和-0.688,P<0.05和<0.01).结论 HIV-1慢性感染组CD8+T淋巴细胞CD127表达进行性下降可能是导致细胞接受存活信号能力降低和发生凋亡的重要原因,提示IL-7可能是治疗HIV感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病毒学抑制后HIV-1嗜性的转换。方法提取治疗前和治疗48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基因组DNA,对 HIV-1 env基因的C2-V5区进行(nested-PCR)扩增和测序。基于V3区碱基序列,通过Geno2pheno软件预测HIV-1的嗜性。结果经HAART 48周后,其中11例患者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血浆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20拷贝/ml),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加(均值自208 cells/ml上升至48周的418 cells/ml,Z=-2.934,P=0.001)。其中1例患者出现病毒嗜性由CCR5向CXCR4的转换,另外10例患者保持CCR5嗜性,V3环所带正电荷( Z=-1.000,P=0.317)和净电荷( Z=-1.000,P=0.317)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HAART后病毒获得抑制,可能延缓CXCR4嗜性病毒株的出现,这些患者可考虑使用CCR5拮抗剂作为优化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鉴定Ki-67抗原HLA-A2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为制备肿瘤疫苗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BIMAS和SYFPEITHI数据库对人Ki-67抗原CTL表位综合评分结果,合成7条候选肽.通过T2-肽结合实验检测候选肽与HLA-A2分子亲和力;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HLA-A2阳性CTL细胞分泌IFN-γ能力,评价候选肽免疫原性.结果 合成的候选肽及阳性对照肽HIV-1 pel 476-484纯度均超过95%.T2-肽结合实验结果显示280~288位置Ki-67氨基酸序列LQGETQLLV与HLA-A2分子结合力较强,其能够诱导特异性CTL活化.结论 LQGETQLLV(280~288)是Ki-67抗原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  相似文献   

5.
MAGE-3抗原肽体外诱导肝癌患者免疫应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0,他引:1  
目的:利用载有MAGE-3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DC)活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T淋巴细胞,探讨是否可以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细胞(CTL)应答。方法: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MAGE-3多肽表位密集区的核苷酸变异状况,体外培养HLA-A2表型的HCC患者及正常献血员外周血来源DC,并经孵育携带MAGE-3/HLA-A2抗原肽FLWG-PRALV,用以活化T淋巴细胞,利用特异性杀伤实验检测CTL应答。结果:中国HCC患者表达的MAGE-3序列高度保守。用特定细胞因子和无血清培养基可成功培养HCC患者外周血精源的DC。经多肽冲击的DC诱导,3例HCC例者和3例正常献血员可成功培养HCC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经多肽冲击的DC诱导,3例HCC患者的3例正常献血员中各有2例产生CTL免疫应答。结论:载有MAGE-3抗原肽的DC可以体外诱导特异性的CTL免疫应答。提示HLA-A2限制性的MAGE-3抗原肽经DC递呈可以作为有潜力的肝癌免疫治疗疫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人黏蛋白1(MUCl)核心肽串联重复(TR)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结肠癌免疫效应.方法 CD14+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感染含人MUC1TR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V-MUC1,感染后DC按DC/T=1∶10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21 d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TL与肿瘤靶细胞以5∶1、10∶1、20∶1的效靶比共孵育,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和Elispot法分别检测CTL体外杀伤活性及干扰素(IFN)-γ的释放,以空载pLV-GFP感染DC组和未感染DC组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pLV-MUC1感染DC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流式检测感染效率约为32%;诱导产生的CTL对MUC1和HLA-A2双阳性的HCT-116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E/T =5∶1时为(12.74±1.91)%,10∶1时为(23.14±2.97)%,20∶1时为(35.38±3.1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后DC诱导的CTL分泌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MUC1核心肽TR基因修饰的DC可有效诱导体外特异性抗结肠癌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7.
TNF-α增强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胰腺癌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体外研究DC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小鼠胰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重组鼠源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体外诱导骨髓源性DC,与肿瘤细胞溶解物共培养制备DC疫苗;观察DC在负载抗原后体外诱导的主动特异性CTL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用GM—CSF和IL-4成功地在体外扩增了骨髓源性DC。TNF—α可诱导骨髓源性DC成熟,使其表达的CD54、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物-Ⅱ、CD86等表面分子明显升高,并增强自分泌IL-12和抗原的递呈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负载肿瘤细胞抗原的DC所冲击的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地识别特定的靶细胞并产生杀伤作用,DC通过捕获并递呈坏死肿瘤细胞抗原才能诱发显著的主动特异性CTL,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非常显著(P〈0.01)。结论TNF—α可诱导DC的成熟,使DC的抗原递呈和自分泌IL-12的能力显著提高,DC递呈抗原后能诱发显著的主动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携带小鼠端粒酶蛋白亚单位(mTERT)基因蕈组腺病毒载体(AdmTERT)转染树突状细胞(DC)后诱发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及电镜观察培养6 d DC的细胞表型及形态,Ad-mTERT重组腺病毒转染体外培养的小鼠DC,Western blot检测mTERT融合蛋白表达;用负载mTERT的DC刺激同型淋巴细胞,免疫磁珠分选CD8~+T细胞做为效应细胞,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及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作为靶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干扰索(IFN)-γ分泌量和释放抗原特异性IFN-γ的T细胞数,~(51)Cr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细胞表型及形态观察证实小鼠骨髓来源的DC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AdmTERT转染DC后能正确表达mTERT融合蛋白,用AdmTERT转染DC致敏的淋巴细胞IFN-γ分泌量(208.6μg/L)和分泌IFN-γ的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341/10~6脾细胞)都高于Ad-GFP转染的DC组(14.2μg/L,33/10~6脾细胞)和单纯DC组(12.1μg/L,19/10~6脾细胞,P<0.05).AdmTERT修饰DC刺激产生的效应T细胞在效靶比为90:1时,对H22细胞的杀伤率(54.2%)明显高于AdGFP致敏组(8.2%)和未致敏DC组(4.5%,P<0.05),而对CT26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结论 AdmTERT修饰的DC体外能够诱导出针对mTERT抗原特异性的CTL效应,可特异性杀伤mTERT阳性的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腺病毒(Ad)载体介导肾癌相关抗原G250基因转染制备树突状细胞(DC)瘤苗.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肾癌免疫效应. 方法 自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核细胞,将贴壁细胞分为3组(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敏组),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诱导活化;3组DC细胞中分别加入自体T淋巴细胞,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RT-PCR检测G250在DC细胞内的转录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分子和G250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3组CTL对肾癌细胞株786-0和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 结果 Ad-G250高效转染DC,G250阳性细胞率为(52.2±1.5)%,G250蛋白在DC:内成功表达:基因转染组DC中成功扩增出G250产物;Ad-G250转染的DC表面标志CD_(80)、CD_(83)、CD_(86)、CD_(1a)、HLA-DR表达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敏组诱导的3组CTL对786-0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83.4±2.8)%、(79.6±2.4)%、(77.3±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72,P=0.000);3组CTL对A549靶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3,P=0.693). 结论 以Ad为载体介导抗原基因转染DC,并诱导特异的CTL,技术上可行,所诱导的CTL杀伤活性强,有望成为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所构建的新型胰腺癌MUC1 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三种优化策略共构建4个重组质粒,接种免疫C57BL/6J (H 2b)雌性小鼠.每2周加强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前及处死小鼠前检测抗体和细胞因子.最后一次免疫结束后2周取脾,体外经VNTR合成肽刺激培养后进行杀伤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杀伤功能分析.结果 pIRES2-EGFP3VNTR组、pIRES2-EGFP-3VNTR-CI-144组、pIRES2-EGFP-3VNTR-mIL-18组、pIRES2-EGFP-3VNTR-CI-144-mIL-18组的CTL特异杀伤率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三重优化构建的质粒pIRES2-EGFP-3VNTR-mIL-18的CTL特异性杀伤率高于双重优化构建和单重优化构建的质粒.各优化构建质粒组的抗MUC1抗体O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优化构建质粒组的外周血IFN-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含有IL-18优化策略的两组为高(P<0.05).结论 所构建的优化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均可诱发抗原特异的CTL应答和抗体应答.C1-144和IL-18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eyte antigen,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家庭中的295位成员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健康对照组、慢性无症状携带(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及肝硬化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PCR—SSOP)结合荧光磁珠流式检测技术,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采用,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比较HLA—DRB1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以及在HBV DNA不同载量下的分布情况,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疾病的等位基因风险率以相对危险系数(RR)表示。结果HLA—DRB*04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为0.159,明显高于ASC组(0.069)和CHB组(0.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892和4.072,P值均〈0.05);HLA—DRB1*07等位基因在CHB组和肝硬化组的频率分别为0.131和0.15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40和5.529,P值均〈0.05);HLA—DRB1*13等位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为0.037,高于CHB组(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16,P〈0.05)。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在ASC组为0.206,在肝硬化组为0.11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7,P〈0.05)。其他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在ASC、CHB及肝硬化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8,P〈0.01);HBV DNA阳性组的HLA—DRB1*07基因频率(0.167)高于HBV DNA阴性组(0.096)(χ^2=5.268,P=0.002)。结论HLA—DRB1*07与家族性HBV易感性有关,可能是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易感基因或连锁基因。HLA—DRBI*04及HLA—DRB1*13与家族性乙型肝炎抗性相关,可能是山西省家族性乙型肝炎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以壳聚糖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为壳聚糖联合MUC1基因疫苗用于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 将30只小鼠平均分3组,分别接种壳聚糖-MUC1质粒、MUC1质粒及空质粒,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MUC1抗体生成情况,通过LDH释放法测定CTL对Capan-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壳聚糖-MUC1质粒后,小鼠血清抗MUC1抗体水平及CTL对Capan-2细胞的杀伤率均明显升高,与其它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壳聚糖作为一种基因递送载体的MUC1基因疫苗能够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UC1特异性抗体及产生杀伤MUC1+细胞的CTL,为壳聚糖联合MUC1基因疫苗用于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HIV感染者外周血Ⅰ型干扰素产生细胞(IPC)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全血染色、全白细胞设门对92例HIV-1感染者和59例健康对照进行IPC水平的测定,并分析外周血IPC变化与CD4+T细胞计数和HIV血浆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及IPC绝对计数的均数分别为342.000个/μl和3.431个/μ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965.000个/μl和5.995个/μl,P均〈0.001);HIV感染者IPC细胞数量与CD4+T细胞计数成正比(r=0.430,P〈0.001),与HIV血浆病毒载量成反比(r=-0.483,P〈0.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感染者IPC水平明显低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P〈0.005)。HIV慢性感染者的IPC水平显著高于艾滋病患者(P〈0.001),新发感染者的IPC水平(5.080个/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38),但新发感染与慢性进展者的IPC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可显著降低机体的IPC水平,IPC水平变化与HIV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IV和HCV(HIV/HCV)感染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A3G mRNA表达及外周血中内源性干扰素( IFN)-α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HCV单一感染组,43例)、艾滋病患者( HIV单一感染组, CD4+T 淋巴细胞<200个/μL,45例)和HIV/HCV合并感染组( 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45例)为研究对象,并以23名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3G 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浆中内源性IFN-α的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HIV单一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中A3G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4.89(0.59),4.85(0.71),3.89(1.08)和3.69(0.81)lg拷贝/mL。其中,HIV单一感染组和HIV/HCV合并感染组PBMC中A3G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Z=-6.306和-6.280,P<0.01)和HCV单一感染组(Z=-7.358和-7.275,P<0.01)。 HIV单一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 IFN-α表达量分别为2.79(1.25),2.05(1.29),2.32(1.84)和2.16(2.19) pg/mL,其中 HIV 单一感染组血浆中 IFN-α表达量稍高于HIV/HCV合并感染组(Z=-2.332,P<0.05),其他各组血浆中IFN-α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浆中 IFN-α水平与 A3G mRNA 表达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rs =0.04,P >0.05),A3G mRNA 及 IFN-α表达量与HIV 及 HCV RNA 载量亦无明显相关性(P 值均>0.05)。结论 HIV感染者PBMC高表达A3G,合并HCV感染对艾滋病患者的A3G表达无明显影响;A3G mRNA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且对HIV、HCV RNA载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生素C(Vit C)玉屏风散合剂和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免疫效应和机制,探索中西医结合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优化方案。方法选取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Vit C玉屏风散组和流感疫苗组,分别给予Vit C玉屏风散合剂连续灌胃14 d,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仿人体生理状态;上述动物连续喂养14 d后取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肠灌洗液;ELISA法检测肺肠灌洗液中SIgA和IgG的含量,以及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和TGF-β)含量。结果 VitC玉屏风散上调支气管肺泡灌洗液SIgA和IgG水平(SIgA:t =1.68,P >0.05;IgG:t =-0.85,P >0.05),对血液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影响(t 分别为0.51、0.58、1.55、1.51、0.72和1.21;P均>0.05),细胞因子呈Th1优势反应(Th1/Th2=1.19);流感疫苗上调血液中和IgG抗体水平(Z =0.20,P >0.05),上调血液IFN-γ、TNF-α、IL-6和TGF-β水平(t 分别为1.78、0.95、2.05和0.71;P均>0.05)可显著提高血液IL-2和IL-4水平(t分别为2.53和2.29;P均<0.05),且Th1漂移更加明显(Th1/Th2=1.35)。结论 VitC玉屏风散可直接激活黏膜免疫防御机制,促进呼吸道保护性抗体SIgA和IgG的形成,抵御病毒入侵;流感疫苗主要激活系统免疫,上调系统免疫水平,对入侵体内的流感病毒发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二者可以优势互补,通过不同的机制在防治流行性感冒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对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或小叶癌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化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的患者216例,根据2011年St.Gallen乳腺癌专家共识分型,其中luminalA型55例,luminalB型63例,HER-2阳性型50例,三阴型48例。根据血清E2水平分为2组:①E2低水平组,39例,化疗后均行药物卵巢去势;②E2正常组,177例,未行卵巢去势。2组均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临床总观察时间为化疗后3~5年或直至病情进展(包括出现复发、骨转移或远处其他脏器转移等病情进展视为观察终点)。结果发生骨转移情况:E2低水平组共发生7例(17.95%),E2正常组共发生105例(59.32%),E2低水平组发生骨转移率明显低于E2正常组钟:21.91,P〈0.05);其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患者中E2低水平组骨转移发生率亦均明显低于E2正常组(1uminalA型:5.13%(2/39)比12.43%(22/177),χ2=4.54,P〈0.05;luminalB型:7.69%(3/39)比13.56%(24/177),χ2=6.04,P〈0.05;HER-2阳性型:2.56%(1/39)比15.25%(27/177),χ2=3.95,P〈0.05;三阴型:2.56%(1/39)比18.08%(32/177),P〈0.05]。E2低水平组各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P〉0.05)。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总结,绝经前年轻乳腺癌患者去势后应用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有明显临床获益,并且这种获益在各型乳腺癌中无明显差异;未行去势且雌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的患者应用唑来膦酸临床获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改善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中的价值。方法将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腹腔镜手术的观察组和给予开腹手术的对照组,观察术中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术中IgG、IgM、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与IgG、IgM、Ig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