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A)对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进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方法 临床分离62株MDR-ABA,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它们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PCR及序列分析法检测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lA.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arr-2/3,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A、tetB,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相关基因sul1、dfrA1、dfrA5、dfrA7/17、dfrA12和dfrB5,抗菌化合物外排泵蛋白基因tehA、emrB、emrD、emrE、smr-2和其他广谱的抗菌药物外排泵mafA基因等17种基因.结果 62株MDR-ABA对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2/62)、100.0%(62/62)、90.3%(56/62)和82.3%(51/62),mafA、tetB、sull和tehA基因阳性株数和阳性率分别为62株(100.0%)、46株(74.2%)、36株(58.1%)和8株(12.9%),其余13种基因均为阴性.任选2株tetB、sull、tehA和mdfA基因阳性菌株进行DNA测序,并作BLASTn比对,与已登录于美国GenBank的序列一致.结论 MDR-ABA临床分离株对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很高,其多药耐药表型与携带mayA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获得性耐药基因检测及指标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3月患者尿液样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2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47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获得性抗菌制剂外排...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健康成人、儿童和患者3组人群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MicroScan-Walkway-40系统鉴定细菌,琼脂平皿倍比稀释法测定各种抗菌药物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on),对筛选出的215株MDR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检测这些菌株产AmpC和ESBLs的基因型.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显示较好的敏感性.健康成人和临床患者携带的MDR比例分别为58.3%和74.6%.PCR及序列分析表明本地区已出现CMY-2、DHA-1型AmpC酶和以CTX-M为主的ESBLs,并检测到1株新CMY型基因和1株ESACs菌株. 结论 健康人与患者肠道中病原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当高,在MDR中检测出多种AmpC和ESBLs基因.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减少耐药株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5-2020年郑州人民医院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析2015-2020年经临床分离获得的1 319份大肠埃希菌标本的检出、来源分布情况,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015-2020年医院共分离菌株20 05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 319株(6.58%)。2015-2020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逐年升高(4.50%<5.25%<6.23%<6.68%<7.23%<8.26%)。1 319株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尿液、分泌物、痰液、引流物、血液等标本,其中尿液标本中检出最多(761株,57.70%)。医院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4位的是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2015-2020年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P <0.05),对左氧氟沙星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呈上升趋势(P <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临床应引起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自临床分离的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基因、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 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两株经测序比对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产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都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I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AGs)的耐药情况,分析ESBLs、AGs耐药表型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AGs做药敏试验以及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37株(49.33%)。产ESBLs菌耐药情况:庆大霉素(78.38%)、链霉素(70.27%)、卡那霉素(62.16%)、妥布霉素(50.05%)、奈替米星(18.92%)、阿米卡星(10.81%)。与非产ESBLs菌株相比较,除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外耐药性均有差异,且产ESBLs菌中耐多药模式明显(P0.05)。产ESBLs菌携带AMEs基因结果:共检出5种基因,其中以aac(3)-Ⅱ(64.86%)和aac(6’)-Ⅰ(45.95%)为主,未检出aac(6’)-Ⅱ。除ant(2")-Ⅰ和aac(3)-Ⅰ外,其余3种基因检出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且2种基因携带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AGs耐药表型和修饰酶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提示ESBLs和AGs引起的耐药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E1)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AmpC,ESBLs)及Ⅰ类整合子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E1菌的耐药表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法分析其AmpC,ESBLs和整合子的基因类型,并进行质粒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E1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敏感,同时携带CTX-M-13、SHV-1、TEM-1和ACT-2型β-内酰胺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呈阳性.结论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复杂,可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并已成功地将AmpC 和ESBL 接合在一起,对此类产酶菌应首选碳青酶烯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应高度重视整合子对多重耐药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分析耐左氧氟沙星细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54株大肠埃希菌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5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耐左氧氟沙星菌76株,检出率49.35%。在各类标本中,尿液中耐左氧氟沙星菌株分离率最高(51.32%),其次为痰(23.68%)。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外,耐左氧氟沙星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左氧氟沙星菌株(P〈0.05)。结论本院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株对多种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应加强对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院内不同时间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及季胺类化合物耐药基因(qacE△1)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自动化微生物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qnrA、qnrB、qnrS、aac(6')-Ib、qacE△1基因在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3株(93.5%)携带qacE△1耐药基因,未检出qnrA、qnrB、qnrS和aac(6')-Ib基因。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携带qacE△1基因,未检出qnrA、qnrB、qnrS基因,7株(17.1%)aac(6')-Ib基因阳性,经测序均为aac(6')-Ib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qacE△1基因检出率一直很高,临床上应注意消毒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尽管国内已有关于大肠埃希菌部分耐药基因的报道,但鲜见菌株亲缘性分析。笔者对20株老年患者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了29种耐药基因(TEM、SHV、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株泛耐药株,用PCR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包括对15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3种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2种AmpC酶基因、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类整合子及转座子遗传标志物。结果该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N/舒巴坦表现为中度敏感外,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皆表现为耐药;t3-内酰胺酶基因TEM、OXA-23群、染色体AmpC酶(ADC)基因阳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6’)-Ib、ant(3”)-I阳性、I类整合子qacE△1-sull、转座子tnpU基因扩增阳性。该株AmpC酶(ADC酶)DNA序列为新亚型。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AP1LC-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本院泌尿外科需手术治疗的PCa患者96例,取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标本用于研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MAP1LC-3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MAP1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Ca患者癌组织中MAP1LC-3基因的2-△△Ct值为(0.375±0.06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的(0.116±0.024)(P<0.01)。PCa组织中MAP1LC-3蛋白的AOD值为(0.351±0.04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的(0.082±0.013)(P<0.01)。PCa组织中MAP1LC-3基因2-△△Ct值和蛋白AOD值在Ⅲ、Ⅳ期患者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N1期患者显著高于N0期患者(P<0.01),Gleason评分>7分患者显著高于Gleason评分≤7分患者(P<0.01),PSA>20 ng/mL患者显著高于PSA≤20 ng/mL患者(P<0.01)。结论 PCa组织中MAP1LC-3基因和蛋白高表达,高表达的MAP1LC-3可能参与了PCa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细菌学及临床结果。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12年间本院肝移植患者资料。对其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8例肝移植患者中,19(2.5%)例出现产ESBL革兰阴性杆菌血行感染,共分离到革兰阴性杆菌菌株共2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产气大肠杆菌、阴沟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较少。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高达100%,但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妥布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出现耐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则对头孢曲松出现完全耐药。肝移植术后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行感染患者与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行感染患者之间的15d、30d、1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敏感: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行感染并未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院内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WHONET 5.6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742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等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2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89.1%(661/742)、66.7%(495/742)、64.2%(476/742)、61.5%(456/742)、54.7%(406/742)、53.8%(399/742)、52.2%(387/742)、50.4%(374/742)、48.4%(359/742)、36.3%(269/742)、33.7%(250/742)、25.3%(188/742)、15.5%(115/742)、8.1%(60/742)、6.1%(45/742)和0.4%(3/742)。本研究中43.7%标本来源于尿液、23.7%标本来源于痰液、11.1%标本来源于血液。科室分布情况:分别有18.1%和16.2%的标本来源于儿内科病房和泌尿内科病房。结论院内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血流感染。对临床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肾内科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的患儿共23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细菌耐药情况及预后,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急性肾盂肾炎后肾疤痕形成的危险凶素。结果230例急性肾盂肾炎患儿中,男性93例,女性137例,男女比1:1.47,其中〈1岁99例,男女比为1.30:1;1~5岁75例,男女比为1:2.75;〉5岁56例,男女比为1:2.29。在230例APN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2株;居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5株(61.32%),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12.6%)和屎肠球菌9株(8.49%)。65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有44株,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菌素及复方磺胺甲嗯唑、氨曲南等中等耐药,而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亚胺培南等敏感。52例患儿于出院后6—12月进行双肾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ECT)复查,其中31例有肾疤痕形成(59.62%),21例好转(40.38%)。泌尿系统畸彤或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儿童急性肾盂肾炎肾疤痕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6.89,P〈0.05)。结论儿童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1岁以男性患儿为主,而〉1岁则好发于女性。大肠埃希菌仍是主要的致病菌,且存在着多重耐药。伴有泌尿系统畸形或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急性肾盂肾炎患儿更易有肾疤痕形成。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引起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以提高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05例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腹水病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阳性率22.3%),分离出18种病原菌共71株,其中65例为单一细菌感染,3例为混合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49株(占6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21株(占29.6%),主要为粪肠球菌;真菌1株(占1.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ESBLs的产生率为37.9%,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的产生率为2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 SBP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细菌耐药率及ESBLs的产生率呈增高趋势,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助于提高SBP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