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分析,并结合作者的临床应用与体会,提出脾胃病应分为外感脾胃病和内伤脾胃病.外感脾胃病应分治,而内伤脾胃病当合治,即脾胃同病、脾胃同治,脾胃合治的最佳治法是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2.
王雷生  李志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05-2307
肝脾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涉及临床各科,以慢性病为主。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擅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功专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专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设,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用该方治疗某些疑难顽症,常获奇效,举例如下。 一、呃逆(隔肌痉挛) ××,女性,50岁。1999年9月11日来诊。患者呃逆2年,自述2年前  相似文献   

4.
分析孙一奎《赤水玄珠》妇人五卷从脾胃论治妇人病的病案及方药,总结归纳其特色诊疗理论.认为孙氏脾胃分治和脾胃合治思路清晰,分别从情志和痰饮论治脾,从胃阴胃阳论治胃.养阴、升阳二法抓住了从胃论治妇人病的本质,调动自身气机代替药物促阴血的化生,以滋养全身.脾胃同治的运用以及从脾胃状态探究用药禁宜更是值得深研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杲脾胃观重视脾胃元气在人身的主导地位;强调阳气当升,阴火糟粕当降;病因病机重视元气虚损为病;症以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及阴火上冲诸症为主;治疗要点在于益气升阳,重视脾胃阳气的上升,脾胃多同治。叶桂脾胃观在李杲的基础上,重点阐发了脾宜升而胃宜降,脾以气为主而胃以阴为要;病因病机着重阐发了脾胃阴阳病证之异同;明确胃阴不足之典型表现为饥而不欲食;治疗要点在于甘凉濡润以养胃阴、降胃气,力主脾胃分治。  相似文献   

6.
治脾胃以调五脏浅探沈浪泳(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0009)关键词:脾;胃;五脏;脏腑关系治脾胃以调五脏的理论是脾胃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整体思想。整理、研究祖国医学的这一理论,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7.
基于脾胃生理有别,从病因病机入手,系统论述脾胃寒热失调的常见证候,包括脾胃寒证、脾胃热证、脾胃寒热错杂证及脾胃与他脏寒热错杂证,并对其治则治法做以梳理总结,提出平调寒热(燥湿)、脾胃同治、脾胃分治三大治则,以期为临床脾胃寒热证的临床论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胃病长于肝胃同治,胃痛治肝,必先调肝气,以疏肝理气治疗胃痛,调理脾胃气化,从根本改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1,2]。吴老认为本病以肺气虚及脾胃阳气不足为病理基础,以食积、痰湿、气滞为主要病理产物,致脾胃气机失和;本虚标实是本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治疗提倡"肺与脾胃同治"理论,擅用橘皮竹茹汤加减,并与日常饮食调护结合辨治。  相似文献   

11.
根据脾胃病理特点,提出辛甘入脾,辛苦入胃;治脾当用温升,治胃宜用苦降的用药规律。同时强调升脾兼顾降胃,降胃佐以升脾。脾胃同治,当温升与苦降并用而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2.
舌诊与脾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诊法之一。舌与脾胃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密切相关,通过对其实验、临床运用二个方面系统总结可见对脾胃病舌诊的研究对脾胃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指导用药、判断预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血证医案(卷二吐血、卷七便血、卷八衄)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结合各家经验,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诊疗血证的病案及方药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诊疗血证多从脾胃着手,脾胃分治,重视胃阴,以甘寒之品滋养胃中阴液;不忽视脾阳,用燥湿之药理脾,顾护脾胃的同时亦不闭门留寇。脾胃同治,以甘淡薄味养胃补脾,助脾胃升清降浊,恢复中焦受纳运化之权。  相似文献   

15.
从<伤寒杂病论>起中医皆从脾胃论治黄疸,而张锡纯倡导胆脾同治,突出了肝胆在黄疸因机证治中的地位,对现代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归纳总结枳术丸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通过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查找的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临床运用枳术丸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结果 枳术丸是治疗脾胃内伤疾病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等学科,尤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较为常见,且均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枳术丸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尤以在脾胃内伤疾病多见,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用治"脾胃内伤"和"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理,遵循辨证论治的本旨,将本方应用眼科临床,收效良好,现择三案,以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8.
董治中主任医师,一生以“致中和”为最高理想境界,崇尚“和”法.认为,慢性肝病无论是湿、瘀、毒、虚,均会导致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病理关键,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均可采用健脾疏肝法进行治疗.脾胃居于中州,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病不懂治脾,非其治也;肝体为柔,不耐戕伐.健脾疏肝法通过应用花类、叶类等疏肝解郁轻轻之品,有利于通过疏泄肝脏的气机,使肝体得复;有利于使脾胃发挥其运化之能,使升降正常气机调畅,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是脾胃之气受损,脾胃升降紊乱,枢机不利,导致胃脘胀满,胃痛等症,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张国骏教授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多有见效.笔者跟随张教授侍诊,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脾胃病分为外感脾胃病和内伤脾胃病。内伤脾胃病临床多见,多由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劳逸失度所致,脾胃同病,气机失调。脾胃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性,而现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之候。单一的清热法、祛寒法或补益法都难以治愈,而调畅气机法则适应脾胃病的病机特性,既可平衡阴阳,又可斡旋气机,使脾胃气机升降调顺,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调理脾胃、脾胃同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