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经脉别论》载:"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的生化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云:"盖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均能影响脾胃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胃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会出现气机阻滞、消化不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则四肢营养不足,可见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随着现代人饮食、生活作息及工作等改变,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除了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外,还有肠易激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正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相似文献   

3.
脾胃咳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春 《陕西中医》2001,22(10):638-638
1 脾胃咳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素问·咳论篇》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 ,病及于肺 ,导致咳嗽。并且描述了脾胃咳的特征 ,“脾咳之状 ,咳则右下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 ,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由此可见 ,脾咳、胃咳之证 ,可以单独发病 ,亦可同时发病。从脾咳发展到胃咳是一个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表现。脾胃相为表里 ,常可互为因果 ,其咳能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 ,脾胃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当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痰浊内生 ,或外感寒湿 ,…  相似文献   

4.
樊宝莉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54-955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多由饮食劳倦、忧思郁怒、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郁犯胃所致。其中以饮食不节为主。历代医家对胃痛的论述颇多。如《素问·痹论篇》指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 :“致病之由 ,多由纵恣口腹 ,喜好辛酸 ,恣饮热酒煎  ,复餐寒凉生冷 ,朝伤暮损 ,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的说法。1 病因病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 ,主受纳腐熟水谷 ,若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 ,胃失和降 ,即致疼痛 ,其病因病机大致可…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实则阳明以“胃家实”为纲;虚则太阴,以“腹满,食不下,自利”为纲。李东  相似文献   

6.
《平人气象论》提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古籍而参考发现,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方能滋养元气。如胃气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所生也。只因夫百病皆生于气,故元气充则脾胃和。  相似文献   

7.
脾胃虚寒型胃痛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表现看 ,虽病在胃 ,但病机却以脾虚为主。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辛辣或过度思虑劳倦 ,使胃气受损 ,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久之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脾 ,影响脾生化气血之权 ,脾气受损。李东垣指出 :“若胃气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 ,说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气不足 ,可导致脾虚。脾伤则阳气虚 ,阳气虚则生内寒。面色萎黄少华 ,四肢欠温 ,怠倦懒言均系脾阳虚的临床见证。《内经》还指出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说明临床中胃以实热证为多 ,脾以虚寒证多见。本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多在早春冬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胸痹心痛病因研究很多,综合1993年各地冠心病病因的调查,不外与饮食、劳倦、体质肥胖、年龄、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胸痹心痛虽病位在心,但其涉及到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下面就上述各种病因分别论述脾胃与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饮食伤及脾胃与胸痹心痛的关系《卫生宝鉴》指出:“饥则伤气、饱则伤胃。”李东恒也提出:“饮食自倍、则脾胄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允,诸病之所胜也。”若饮食不节、饥饿不宜,过食肥甘厚味、恣饮酒浆、酷嗜辛之品等,皆可直接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津不能输布,则停而为饮,聚而成疾。痰…  相似文献   

9.
饮食劳倦与脾胃损伤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理论的源头为《内经》中的“饮食劳倦伤脾”、“阴虚生内热”、“劳则气耗”、“生病起于过用”等。设立劳倦内伤的宗旨是区别于外感伤寒、辨有余与不足。脾胃损伤的内伤病因为过劳及饮食失宜 ,病机主要为气火失调及升降失常等 ,而疲劳病因主要是过劳 ,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 ,疲劳为脾胃损伤的主症之一。研究上述理论有助于揭示疲劳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提气排石法治疗肾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临床观察中认识到,肾结石病人多本虚标实,故拟用提气排石法,以补中益气汤治本,合金钱草、青木香、薄荷治标,效果满意。1 病机发微肾结石的发生,始由于脾胃气虚和肾阳不足。脾主运化水谷、水湿,有升清降浊之功;肾主水,为胃之关。中气不足则升清降浊失常;肾阳虚则胃之关隘亦失于通畅。肾气气化功能失常,中焦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则肾水积滞不畅,水湿浊气沉积为石。现代医学亦认为肾结石因肠道功能紊乱,吸收障碍,所致钙代谢功能异常而致。肾结石既成,将加剧气化水湿代谢困难,导致气机阻遏,脉络不通而发生绞痛。腰为肾之府,故首见腰痛;中气虚陷故见坠痛;气虚固摄功能失权则尿频急;若伤及脉络则发生血尿。根据临床观察,肾石绞痛多在劳倦后或运动中发生。劳倦伤脾,动则耗气,此亦与病机相符。肾石形成与胆石之因于脾胃虚弱、肝胆  相似文献   

12.
论“脾统四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 ,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 ,认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相似文献   

13.
脾胃乃元气之本原,升降之枢纽。脾胃伤则元气衰,由此可产生全身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正如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其在治疗上特别强调脾胃之气的生长、升发。观《东...  相似文献   

14.
胃肠病常见脘腹痛胀、纳呆、嗳气、呕恶、吞酸、肠鸣、大便溏薄、或便血、舌苔厚腻等症。其病与肝、脾、胃、肠有关。盖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若忧思忿怒,木横克土;或饮食不节,伐害脾胃,则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本病生焉。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论胃痛时也指出:“未有不由诸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清阳不升,浊郁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可见湿浊、气郁而致升降失常,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叶天士云:“肝用宜泄,胃腑宜通”,可谓言简意赅,一语  相似文献   

15.
余在几十年临床上所见胃痛患者,约有数十名,皆以针灸治疗,获得显明疗效,兹简介如下: 一、症状:胃脘痞满攻痛拒按,连及两胁,坐卧不宁,胃纳不振,甚则伴有呕吐,舌苔白,脉象弦紧。二、病因: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属于内伤疾患。病因不外乎七情所伤,和饮食不节两个方面。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受阻,故作胃痛。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或硬质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气不畅而成,或胃阳不足劳倦伤脾为病,虽然病在胃,  相似文献   

16.
略谈脾胃咳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咳、胃咳,《内经·咳论》早有记载:“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脾咳、胃咳之证,可以单独发病,亦可同时发病。从脾咳发展到胃咳是一个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表现。脾胃相表里,常可互为因果,其咳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脂血症是由于人体脂肪代谢失调,而致血液中脂成分异常增高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符为民教授长期致力于老年病的研究,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成绩裴然。兹就符师治疗高血脂症之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符师认为,高脂血症属脾虚痰湿、瘀血证范畴。归结其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饮食不节,过逸少劳为外因《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所说:“饮食失节,寒湿不适,则脾胃乃伤。”饮食不节主要表现为嗜食肥甘酒类和长期饱食等。嗜食肥甘可助湿生痰,甘味之品其性属缓,缓则脾气滞。因此,脾阳为痰湿困遏,脾失健运,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而为痰湿之证(高脂血症)。嗜酒…  相似文献   

18.
水肿病在临床上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型,本文仅就阴水加以论述。其临床特点是腰以下水肿伴正虚阳衰表现。一、病因: 阴水大部分由阳水转化而来,也就是说阴水的发生大多经过阳水阶段,极少有病始即是阴水者。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三: 1.饮食失节: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故饮食失节,脾胃必伤,脾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失运,下泛肌肤发为阴水。 2.劳倦内伤:因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故劳倦伤脾,脾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夫运,下泛肌肤发为阴水。  相似文献   

19.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20.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1,16(4):21-22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 ,是剑突以下 ,脐以上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 ,又称胃痛。1 病因病机胃脘痛发病 ,关键在气机失调。胃痛的病位虽在胃 ,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 ,胃为阳土 ,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性喜润恶燥 ,以通降为顺 ,为多气多血之府。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 ,以上升为常。二者升降枢机全赖肝之疏泄 ,故胃脘痛的发生虽责于胃 ,但也责于肝脾。所以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性志失常或胃府受损 ,初则气机壅滞 ,继则上逆为患。再则化火伤阴、致瘀、甚则动血。若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 ,或久病脾胃受伤 ,均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