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7月~2006年9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35例临床资料。结果高位肠瘘15例,低位肠瘘20例,其中13例早期手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治愈,5例死亡。结论肠外瘘宜保守治疗,经过控制感染及配合TPN、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等措施,有利于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瘘的位置、时机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临床序贯应用治疗肠外瘘的疗效.方法比较1993年1月~1998年12月和1999年1月~2003年12月前后两个阶段时间分别采用生长抑素和序贯应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序贯应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可明显提高自愈率(93.8%vs 61.1%,P<0.05),明显缩短住院时间(22.8±11.5d vs 31.7±14.2d;P<0.05),两者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临床序贯应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可促进肠外瘘的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自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的效果。方法将各类手术后肠外瘘病人40例分成两组,两组病例在发现肠瘘的1周内行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腹腔留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和冲洗、准确记录每天引流量、抗生素控制腹腔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的失衡,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A组(n=20)在发现肠瘘开始即使用生长抑素治疗至腹膜炎症状消失、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形成后停用,B组(n=20)在发现肠瘘时开始序贯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即先使用生长抑素至腹膜炎症状消失、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形成后停用,改用生长激素(思真,8u/d)至瘘口闭合。将两组瘘口闭合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瘘口闭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在肠外瘘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提高肠外瘘的愈合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危重症。继发于手术、损伤、炎症、感染等。主要为手术所致,我院从1998年7月~2007年7月,共收治因手术后所致肠外瘘18例,治疗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肠外瘘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一旦肠外瘘发生目前主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而达到治愈目的。1982年10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对23例肠外瘘进行了积极的综合治疗,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肠外瘘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年7月-2007年7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1998小肠肠瘘10例,其中2例早期手术治愈,6例保守治疗治愈,2例炎症控制后手术治愈。结直肠肠瘘8例,其中1例炎症控制后手术治愈,7例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肠外瘘大多宜保守治疗,经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必要时配合TPN、生长抑素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在肠外瘘序贯应用治疗中的作用。探讨肠外瘘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1998年1月 ̄2006年3月该院收治各类肠外瘘病人71例,其中34例单纯接受生长抑素治疗,另37例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单纯生长抑素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可短期内显著改善(P<0.05);平均自愈时间为(37±29.4)d,死亡5例,治愈率85%。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序贯应用后血浆白蛋白短期内可进一步显著改善(P<0.05);平均自愈时间(31±30.7)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死亡3例,治愈率为92%,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序贯应用治疗肠外瘘,可显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肠外瘘的自行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低位肠外痃处理合理、及时,则恢复顺利,愈后效果好。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月,15年间发生的15例低位肠瘘治疗惰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宇  申连东  王敏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45-134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36例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早期选择性手术,B超定位局麻下穿刺置管;敝开原切口,破口处置腹腔冲洗管和吸流管,进行持续腹腔冲洗引流,同时营养支持,配合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结果:高位瘘6例,3例早期手术治愈,低位瘘30例,5例手术,25例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根据肠瘘的部位、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腹部手术后肠瘘的治愈率。方法总结腹部手术后肠瘘24例,其中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8例。结果16例保守治疗的患者治愈12例,治愈率75.0%;8例手术的患者治愈7例,治愈率87.5%;全组死亡率20.8%。结论治疗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降低肠外瘘病死率的经验。方法分析2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疾病、致瘘的原因、瘘的基本情况以及肠外瘘的发生和治愈情况。结果2006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有26例患者发生肠外瘘,发生率为0.99%(26/2627);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7.69%(2/26),治愈率92.31%(24/26)。结论采用禁食、营养支持治疗、引流和感染控制、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序贯治疗、适时施行手术治疗等多项措施可有效治疗肠外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外瘘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残端瘘3例,小肠瘘6例,阑尾残端瘘2例,结肠瘘3例,直肠瘘5例,胃溃疡穿孔修补处瘘1例。主要原因有:①感染性吻合6例;②病理组织上吻合5例;③操作技术偏差4例;④炎性肠病、引流管压迫等5例。全组治愈17例,2例未愈等待手术,1例自动出院。结论:肠外瘘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维持内稳态和营养支持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引流,应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多数能自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肠外瘘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早期对肠外瘘进行水电解质平衡处理,尤其是积极进行引流,促进对感染的控制.中期治疗中加强营养、维护脏器功能正常、控制感染.后期主要是促进病情稳定,对瘘口不愈进行分析,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结果:6例采用负压引流和场内外营养非手术治疗,另外6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全部痊愈.结论:阑尾炎术后肠瘘一般可以采用非手术引流和营养等痊愈,高流量瘘进行营养和择期手术痊愈.  相似文献   

14.
肛肠手术后结直肠瘘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幸儿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02-702,710
目的探讨肛肠手术后结直肠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肛肠手术后并发结直肠瘘12例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9例患者经积极抗炎、肠内外营养和腹膜腔冲洗引流后治愈。3例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其中2例行腹膜腔冲洗和粪便转流术,1例行确定性手术。结论术后结直肠瘘的诊断不难,及时诊断和治疗最为重要。合理的保守治疗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15.
使用双吻合器行直肠癌根治术后肠外瘘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10例肠外瘘病人经术后密切观察处理,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肠外瘘均痊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原因及防范手段.方法对198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79例肠外瘘病例的致瘘因素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79例中高位小肠瘘30例,低位小肠瘘29例,结肠瘘20例.继发于手术损伤49例(62%),腹部外伤21例(26.6%),其他9例(11.4%).治愈45例(56.96%),死亡12例(15.19%),未完成全程治疗22例(27.85%).结论肠外瘘的产生主要与手术及外伤损伤肠道后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关,规范技术操作、早期诊断、及时选用合理治疗方法是减少肠外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9-680,69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1例,肝管损伤或坏死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拨T管后胆瘘6例,T管早期脱落2例,T管安置不当1例。保守治疗14例(60.9%),再手术治疗9例(39.1%),均痊愈出院。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拨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胆道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胆管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9年4月—2007年11月间胆管手术后发生胆瘘的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未结扎2例,胆总管损伤2例,肝创面胆瘘1例,胰床胆瘘1例,肝总管穿刺针眼胆瘘1例。保守治疗5例,再手术2例,全部病例均恢复顺利,疗效满意。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后,主要原因与肝外胆管先天性解剖变异、病理性解剖改变和医源性胆管损伤有关。术中正确处理解剖变异,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瘘,是预防术后胆瘘的有效措施。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胆瘘的原因、胆瘘量的多少、腹膜炎的轻重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介入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