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旭  孙振学  吕豪 《河北医药》2012,34(2):175-17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测定治疗前后血脂、IL-6及hs-CRP的变化.结果 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对照治疗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下降与IL-6及hs-CRP下降无相关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IL-6及hs-CRP水平,20 mg优于10 mg,其抗炎作用不依赖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炎性因子及心功能变化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P<0.05);2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2组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血脂、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d水平下降,而对照组患者TNF-α水平上升;观察组患者IL-6水平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降低,而对照组患者hs-CRP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脂HDL-C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上升幅度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降低血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剑伟  逄忠利  牛婵娟  陈丽萍 《河北医药》2013,35(16):2438-244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方法将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和治疗前后血脂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血脂水平、hs-CRP浓度治疗前后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及降低血脂、hs-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袁先琢  诸波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6):2427-242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方法 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10 mg/d),他汀强化治疗组(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40 mg/d).疗程均为8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清hs-CRP、血脂变化、心电图疗效及硝酸甘油停减情况.结果 两组心绞痛疗效及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短期他汀类强化调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以迅速改善血管内高炎症状态,进而防止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从而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P)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血脂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108例UP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和20mg/d,连续使用4周。结果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治疗4周时血浆中TC、TG、LDL-C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hs-CR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明显减轻U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短期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短期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大剂量氟伐他汀在U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常规组加用氟伐他汀40 mg/d,对照组给予氟伐他汀80 ng/d,患者入院当天和治疗1个月时检测患者血脂、肝功能及肌酶指标,监测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蛋固醇和三酰甘油下降水平较常规组更显著(P<0.05);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肌酶水平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氟伐他汀在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强效降脂作用明确,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口服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比分析两组心绞痛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水平均比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两组ET-1、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ET-1、NO水平均比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情况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组43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血脂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细胞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细胞数量少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仅增加了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还改善血脂水平,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40例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以及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RP值和血脂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值和血脂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对心绞痛症状进行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76-7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20mg睡前口服,每晚一次,连用4周。氯吡格雷75mg每晚一次,睡前口服,连用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各项指标及hs-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水平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血脂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并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及hs-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ACS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依折麦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TC、TG、LDL-C和hs-CRP均明显下降(P<0.05),而联合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②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够明显改善ACS患者血脂状况,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的影响及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5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及hs-CRP水平变化情况、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及hs-CRP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各项血脂指标与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王勇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37-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hs-CRP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UAP患者,早期应用可抑制斑块炎性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且常规剂量使用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A组(n=38)和B组(n=38),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B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明显改善,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84.21% νs60.53%).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hs-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升高趋势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UA有效,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如皋市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口服,连用8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炎症因子hs-CRP及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8周后hs-CRP及TC、TG、LDL-C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但能降低血脂还可减轻其炎症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非氟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3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健康组)29例。测定治疗前、治疗30d后血清hs-CR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氟伐他汀治疗30d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明显下降。结论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但能调整血脂,还能降低血清hs-CRP水平,具有抗炎和稳定冠状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且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早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脂、hs-CRP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hs-CRP水平,抑制炎症因子,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对于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廖富彪 《海峡药学》2016,(5):183-184
目的 分析并观察替格瑞洛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和观察组(加用替格瑞洛治疗)各43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TC、TG、hs-CRP水平依次为(2.04±0.21)mmol·L-1、(3.19±0.78)mmol·L-1、(4.23±1.03)mg·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和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整血脂状态,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有利于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