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李亚瑞  王立羽  高金霞 《北京医学》2013,35(10):828-83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H和非LVH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各时段(白昼、夜间和24h)的血压标准差反应血压变异性,分析血压变异性和LVH的相关性。结果 LVH组各时段收缩压显著高于非LVH组(P<0.05)。LVH组和非LVH组比较,24 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收缩期血压变异性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和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xfor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 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2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76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42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92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及血压夜间下降率,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结果 TACI、POCI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高于LACI组,杓型节律者比例低于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POCI亚型组颈动脉斑块出现率及不稳定斑块比率高于LACI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虚燥更平颗粒对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观察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从而为中医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证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2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按1∶1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和生活质量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lt;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下降更为显著(P&lt;0.01);(2)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其血压变异性有差异,治疗后其血压变异性明显小于治疗前(P&lt;0.05),治疗组治疗后全天血压变异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夜间收缩压变异、夜间舒张压变异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性更加显著(P&lt;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除24h舒张压变异有差异外,其他时间血压变异无明显差异性(P&gt;0.05);(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lt;0.01);(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lt;0.01)。结论: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高...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及39例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两组病例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内皮素含量高血压脑梗死组大于高血压组(P值分别为0.01,0.05和0.01),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内皮素参与EH发生、发展,并加重脑血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动态血压观察虚燥更平散治疗女性更年期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就诊的92例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对血压变异及血压节律的影响.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除24 h舒张压变异(24 h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4 h收缩压变异(24 hSSD)、白天收缩压变异(dSSD)、白天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夜间舒张压变异(nDS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平均血压除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燥更平散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可调节血压节律,减小其血压变异性,明显降低收缩压水平,尤其对夜间血压变异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选取行高血压治疗的314例患者,其中H型高血压患者179例(观察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135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n SSD),白昼、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n DSD),从而找出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特点。结果:H型高血压患者全天平均收缩压标准压,白昼、夜晚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夜晚舒张压标准差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从肝辨证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患者按完全随机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医从肝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口服降压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以及24 h和白昼、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等血压变异性指标和更年期生活质量量表(MR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24hmSBP、24hm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24 h及白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hSSD、dSSD、nS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24 h及白昼、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hDSD、dDSD、nDS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血压变异性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MRS总分及躯体感觉、心理感觉、泌尿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MRS总分和躯体感觉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MR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的降低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从肝辨证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改善患者更年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选择120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作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均经MRI/CT证实;另90例非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 PSV )、舒张末期流速( EDV)、收缩早期加速时间( AT)、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的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急性前循环梗死组IMT较对照组增厚( P<0.01);IMT增厚检出率、中-重度狭窄检出率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严重者可检测到颈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各项血流参数显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总和颈内动脉PSV、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内动脉 RI 及 PI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颈内动脉AT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破裂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病例共18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后动脉远端1例,大脑后动脉远端2例,小脑上动脉远端3例,小脑前下动脉远端4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6例(8枚动脉瘤)。 结果 4例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患者均保持了载瘤动脉通畅,7例采用微弹簧圈+Onyx胶或仅用Onyx胶进行载瘤动脉闭塞,5例共7枚动脉瘤行开颅手术夹闭。其中3例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小脑梗死,11例进行了DSA或CT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 结论 后循环解剖变异较大,且侧支循环通常较好,动脉闭塞引起脑干缺血的风险较低。位于脑干前方及外侧的囊状动脉瘤,治疗时争取保留载瘤动脉通畅。如果动脉瘤远离脑干,可以直接闭塞载瘤动脉,且通常不会发生致命的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无名动脉的超声比较,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已明确的69例前循环梗死患者、5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以及30例年龄相仿的无脑卒中的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检测,比较三组患者动脉硬化斑块的位置、病变程度。结果两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较无梗死的患者有明显加重趋势(P<0.01);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无名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是发现脑梗死危险因素的重要辅助检查;但尚不能发现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无名动脉硬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及VAD病人合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286例,分为前循环梗死组(ACI组)178例和后循环梗死组(PCI组)98例,比较2组病人VAD发生率、发生侧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指标;对PCI组进行梗死部位分类,比较VAD与非VAD病人不同分区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分析伴有VAD的后循环梗死病人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I组和PCIS组病人年龄、性别及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D发生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人中,VAD病人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VAD病人(P<0.01和P<0.05)。PCI组中伴VAD病人的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6,P<0.01)。结论与其他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时,VAD可被认为是后循环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VAD病人更易发生后循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且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预后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对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评估。方法分析224例因前循环狭窄或闭塞引起脑梗死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与对照组进行相关比较。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224例梗死组与非梗死组的108例患者比较,梗死组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前循环的梗死。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前循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症状不典型者有必要及旱进行颅脑CT筛查或MRI检查,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缪礁丹  林敬  刘鸣  高励  沈富伟  周弋人 《四川医学》2017,38(12):1357-136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早期意识障碍的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探讨前、后循环梗死早期出现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使用成都卒中登记库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急性脑梗死患者数据,纳入首次发病、有头颅MRI资料,有不同程度早期意识障碍的患者。根据新发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三组:前循环梗死组、后循环梗死组,前后循环同时梗死组。观察三组早期意识障碍的发生率、程度;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伴早期意识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部位脑梗死早期意识障碍发生率:前循环组12.4%(85/684),后循环组发生率10.9%(32/293),前后循环组发生率29.5%(13/44)。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病:前后循环84.6%(11/13);高脂血症:后循环组50.0%(16/32);糖尿病:后循环组53.1%(17/32)。结论 早期出现意识障碍的脑梗死中,前后循环同时梗死组发生率最高,后循环组最低。高血压病前后循环同时梗死组多见。高脂血症、糖尿病后循环梗死组多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8-71
目的探讨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综合康复联合脑反射治疗的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脑反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IHSS评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及有效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全部有好转现象(P0.05),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将NIHSS评分作为因变量,将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患者脑梗发生病变位置、感染、基线NIHSS评分与患者预后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当中,综合康复联合脑反射治疗效果理想,联合干预不仅无创便捷,且该方式安全有效,对患者干预效果显著,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CT 高密度征在急性脑梗死中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6 年 5 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8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根据首次CT 中是否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进行分组,两组前循环皮质梗死、基底节 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放射冠梗塞中梗死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后循环梗死(包 括脑干、丘脑及枕叶皮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MCAS 常见于前循环、基底节 及放射冠梗死,在大面积脑梗死中HMCAS 构成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