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从我院ICU患者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非发酵菌株作体外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按CLSI 2010年版判断标准。结果共分离非发酵菌447株,其中前4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207株(46.31%)、铜绿假单胞菌144株(32.2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9株(10.96%)和伯克霍尔德菌36株(8.05%)。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1.55%,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9.61%和53.4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5.95%、29.01%、35.11%和0.7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对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推荐临床治疗使用。结论非发酵菌是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分析仪对我院ICU141株非发酵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并回顾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其次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敏感率依次为:亚胺培南81.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6.5%,左氧氟沙星38.2%,丁胺卡那霉素37.5%;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13种抗生素敏感率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3.5%,头孢他啶83%,复方新诺明82.1%,环丙沙星72.3%,头孢吡肟65.2%;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敏感率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5.4%,亚胺培南73.6%,丁胺卡那霉素69.3%,妥布霉素68.4%,环丙沙星59.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敏感率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7.4%,左氧氟沙星67.7%,环丙沙星65.3%,头孢他啶58.3%,复方新诺明57.2%。结论:非发酵菌呈多重耐药现象,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耐药监测对减缓耐药菌产生、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的构成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6年11月1日~2008年11月1日期间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标本中非发酵菌的构成及耐药率。结果共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466株,其中非发酵菌298株,占63.95%(298/466);非发酵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其中部分非发酵菌为多重耐药菌(MDR),甚至为泛耐药菌(PDR)。结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标本中非发酵菌的所占比例较大,耐药率高,应定期监测其细菌构成及耐药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谱。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培养出革兰阴性杆404株,其中非发酵菌242株和肠杆菌科细菌117株。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脑膜脓毒黄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和洋葱假单胞菌较多见。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为多。所测定菌株均呈高度耐药。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菌群的分布特点以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641例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其呼吸道标本中非发酵菌菌群的分布构成以及其耐药性。结果 641株标本中,非发酵菌283株,检出率为44.15%。在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1.70%、30.01%和24.38%。其中部分非发酵菌为多重耐药菌,甚至为泛耐药菌。结论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检测中非发酵菌所占比例较大,且具较高耐药性,应定期进行菌群检测和耐药性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6.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棠 《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269-1270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征,为本院SICU防治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SICU各类感染标本所分离的菌株分布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离出的348株细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1.8%,其次为真菌14.4%,革兰阳性球菌占10.9%。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位(29.4%),其次为大肠艾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各占18.1%和13.8%。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16.7%,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90.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艾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69.8%和79.2%,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0.2%。结论外科ICU的院内感染及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流行及耐药现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流行及耐药现状的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WHONET 5.3软件统计分析2004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住院患者399份痰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并与同期普通病房住院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U病原菌流行谱与普通病房有显著差异.ICU常见病原菌对各类抗生素耐药率ICU也明显高于普通病房.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27.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占所有葡萄球菌的78.6%,对大部分抗生素出现高度耐药.结论:目前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逐年上升.对ICU的铜绿假单胞菌建议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产ESBLs菌株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MRS推荐用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8.
王纯睿  袁喆  周泓羽  杨政 《西部医学》2019,31(4):535-539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病例483例,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WHONET5.6及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常见于伴多种易患因素的老年患者,下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CREKp感染死亡率高,多合并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3年来ICU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程度上升,特别是CREKp菌株分离逐渐增加且呈泛耐药特点,仅对替加环素、米诺环素敏感。结论 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发病率高且病情重,CREKp感染死亡风险高,应充分认识其严重性。治疗上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选择适当抗菌药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非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特征及耐药性特征。方法 收集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非铜绿假单胞菌株,分析其感染特征及耐药性。结果 本组分离出的250株非铜绿假单胞菌中,154株(61.6%)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8株(23.2%)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经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非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大部分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多见于下呼吸道,主要病菌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临床感染呈现高度以及多重耐药性,临床用药中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结果 ICU中共有171例发生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为28.4%,分离出致病菌253株,以G-杆菌为主。G-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约为1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100%.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的敏感率为100%.结论我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ICU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医院感染菌的首位,且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严重耐药和多重耐药。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病原学监测及环境消毒和手卫生,减少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流行情况及主要细菌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10月ICU患者送检的标本病原菌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392株病原菌,其中醋酸不动杆菌检出率14.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13.5%,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11.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9.18%,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7.1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68.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5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88.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92.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结论:ICU流行的主要病原菌是醋酸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ICU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和抗生素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共分离163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K- B法)进行药敏试验和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从痰液标本中分离出143株,占87.73%,其次为尿液,占5.52%;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3.25%、93.25%、92.64%、92.64%、92.02%、92.02%、92.02%、92.02%、89.57%、89.57%;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B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7.18%和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处于高位,必须加强耐药性监测,为临床提供最新的耐药性资料,临床医师应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ICU病房中不动杆菌的菌种类型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在不同标本中分离到的258株不动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呼吸道标本(痰液)检出的不动杆菌比例最高(76.7%);检出的不动杆菌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0.8%、10.2%、3.8%、2.9%、7.8%;而对其他类型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较高。结论:本院ICU病房中检出的不动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这些不动杆菌呈现出多重耐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ICU住院患者送检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ICU 共送检标本1326份,分离出病原菌554株,其中革兰阴性病原菌462株(83.4%),革兰阳性病原菌48株(8.7%),真菌44株(7.9%)。革兰阴性杆菌前5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和大肠埃希菌,且多耐药菌株比例较高。革兰阳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2株(66.7%),MRSA检出率78.3%(25/32)。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及药敏监测,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及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15.
李晓婕  黄绍华  唐志新 《西部医学》2011,23(11):2093-2095
目的了解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3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方法对我院ICU 2008~2010年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离菌总数增加,其中G-菌由2008年的250株增加至2010年的316株,占65.2%。2008年分布排序前三位的G-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27.1%)、不动杆菌(22.3%)、金黄色葡萄球菌(11.6%);2010年前三位的G-菌是不动杆菌(38.8%)、金黄色葡萄球菌(16.1%)、铜绿假单胞菌(12.6%)。药敏结果显示,主要G-菌均呈多重耐药性。对常见G-菌耐药率较低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三年中总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结论 ICU分离的G-菌有增多趋势。细菌耐药形势严峻。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多西环素对G+球菌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韩楠楠  李刚  蔡文伟  沈晔 《浙江医学》2015,37(19):1621-1623,1630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病原菌及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生素,制定有效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EICU近3年来中心静脉CRBSI患者的血培养、导管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总结其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61例中心静脉CRBSI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66株,其中G-菌33株(50.0%),G+菌27株(40.9%),真菌6株(9.1%)。常见菌株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7%),鲍曼不动杆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6.1%)。G-菌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G-菌已成为EICUCRBSI患者的主要致病菌,CRBSI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性普遍偏高。【关键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重症监护病房耐  相似文献   

17.
ICU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毅  杜斌 《北京医学》2002,24(1):3-5
目的 了解综合性加强医疗单位(ICU)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变化情况。方法 对1995-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ICU的所有分离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比例明显升高。甘兰阴性菌分离株仍占多数,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结论 革兰阳性菌感染仍呈上升趋势,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监测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贾杰  莫成锦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34-1335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细菌及真菌的种类及其药敏。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4月两年期间在ICU住院时间〉48h260例患者进行获得性细菌及真菌感染分析。结果260例ICU患者中发生96例院内获得性感染,感染率为40%(96/260),其中细菌感染率为35%(92/260);真菌感染率为11.5%(30/260)。获得性感染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成为治疗棘手难题。结论应加强对ICU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率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48 h的实施了医疗干预措施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观察期内对患者实施医疗干预措施的时间,统计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菌株种类的构成,对比观察医院感染组及无医院感染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结果24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为17.0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尿道和颅内感染最多。病原菌医院感染率为76.19%,而实施医疗干预措施发生的病原菌医院感染率占65.62%(χ2=9.980,P〈0.01)。入住ICU时间长、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机械通气、开放性损伤、合并多发伤、气管切开时间以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感染组42例患者的病死率为21.43%,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9.31%(χ2=6.334,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后可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率;入住ICU时间、脱水剂应用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开放性创伤及合并多发伤、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这些感染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在综合考虑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过多的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酸动态监测指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85例ICU收治的血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预后、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组别,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预后显著相关的指标,并分析不同的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对患者死亡、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的影响.结果 死亡组40例,存活组45例;死亡组入ICU乳酸值、乳酸峰值高于存活组,6h、12h和24 h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P均<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酸升高患者预后的主要乳酸指标是12h乳酸清除率(OR=0.864,95% CI:0.802~0.915,P<0.05)和乳酸峰值(OR=1.526,95%CI:1.043~2.030,P<0.05).乳酸酸中毒组(28例)与高乳酸血症组(28例)比较,前者MODS发生率(64.3% vs.29.6%,P<0.05)和住院病死率(46.4% vs.18.5%,P< 0.05)均明显高于后者;严重乳酸酸中毒组(30例)与乳酸酸中毒组比较,前者的休克发生率(83.3% vs.60.7%,P<0.05)、MODS发生率(86.7% vs.64.3%,P<0.05)及住院病死率(76.7%vs.46.4%,P<0.05)较后者明显升高.12h乳酸低清除率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高清除率组(67.9% vs.40.4%,P<0.05).结论 乳酸峰值、12h乳酸清除率是评价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乳酸峰值≥10 mmol/L、12h乳酸清除率≤10%时,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